今天教师节,先祝各位教师粉丝节日快乐,也祝各位家长,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节日快乐!
在和很多家长和学生交流过程中有一种比较明显的感觉,学生的水平和发展预期,如果和所在的学校(班级)不匹配,将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这种情况在初三尤其明显。
最常见的两个极端,是顶尖学校(班级)的普娃和普通学校普通班级名列前茅的孩子。
小升初的时候,如果有幸能进入名校重点班,尤其是那种奔着“2+4”超前学习去的班级,无疑应该是无上的荣光。因为这意味着在与同龄人的竞赛自家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我感觉不少中国家长迷之喜欢这个词,但一场马拉松,这个起跑线是真的非赢不可吗?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这些赢在前头的孩子,三年后有很大概率会进入省市属名校的重点班。既然集中了同龄人中相对领先(我开始用的是“优秀”,但考虑了一下,有的孩子可能只是“鸡”出来的在知识量上更胜一筹,不代表就一定比后发者优秀,所以改用“领先”)的娃,那么三年后继续领跑的比例当然要更高,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不管这个比例有多高,肯定有孩子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没有达到预期。其实这太正常了,因为这个班的教学是建立在轻基础重提高,压缩课时以寻求学得更多更快的前提下的。
前面说了,一个小学阶段学得比别人更多,能做出一些比人做不出来的题目,掌握一些别人还没掌握的单词的孩子,只能说明其“领先”,但并不就一定比按部就班搞好校内的孩子更“优秀”。那么,随着学习科目和难度的增加,必然有孩子“泯然众人”,渐渐发现自己跟不上这个节奏,也或者是心态出现了变化,主观上懒惰了,付出的时间少了导致的跟不上。
我没有数据去知道这样的比例有多少,20%?30%?我不知道。但据我的观察,这种名校top班的学生,一旦跟不上节奏,还是挺难受的。
首先,学习进度快,老师少讲基础,复习时间不多,知识和考试难度大,这会让雪球越滚越大。其实吧,这些学生多少有些底子,如果按照大多数学校的正常进度学习是不会感到难受的,他们放在全市的维度上看,很多都还是前20%甚至前10%的存在。
但你在这个氛围里面,就必须跟上这个集体的脚步,被逼着往前走。以数学为例,也就是我多次讲过的,你对正常进度下的普通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就得天天接受压轴题,接受超前进度知识的洗礼,容易导致到头来原本应该要弄扎实的知识不扎实,超前的知识也就是略懂皮毛,用粤语来说叫做:两头唔到岸。
除了知识层面的不扎实,有的学生也会出现心态问题,主要表现是自信心的缺失,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
没有人想在一个集体里面排名倒数,到事实是有排名就有正数第一和倒数第一。我们当然可以告诉孩子,你只是在这个班级里面倒数,但放在外面你还是很强的,道理都懂,但每天上学的,接受打击的不是我们啊,这滋味并不好受。
如果你孩子也是其中一员,我的建议是家长多鼓励,多给孩子自信,另外在学习任务上回归正常节奏,尤其是寻找课外辅导的时候不应找那些按照学校节奏来的课程,反而是那种扎实基础,按部就班的更为合适。
另外,必要的时候考虑申请调班,不要为了自身面子硬要留在这个不适合自己的班级里。
另一类刚好相反的例子,就是普通学校普通班级名列前茅的孩子。
常见于小学的时候家长不卷,孩子没拓展,校内成绩过得去但不拔尖,有点小聪明或者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但自驱力又不强的娃。这些孩子一旦随缘进入一所普通的初中(对,就是大家习惯说的“菜”校,我还是说的好听点,称之为“普通”吧),又进不去里头的重点班的话,那么就很容易成为这一类代表。
在我的经验里,这类学生更为典型,来我这沟通的家长和孩子,基本上一填资料(学校和分数),交谈过程中问几个问题,大概就能猜到基本情况。来,如果你孩子也是这种,这些孩子的共性,看我说得对不对:
自我感觉良好,是因为学校以及班上学生大多非常一般,底子可以的学生无论怎么考,无论考好考差,在班上可能都是名列前茅的,这样换谁也容易产生一种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感觉。无论家长和老师再怎么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也架不住学生天天上学面对的就是各种不用出力也能成绩好的现状。
也同样是因为班上大多数学生水平一般,老师讲课必然是迁就大多数同学的。尤其是数学课,压轴题是基本不讲的,因为讲了也没几个同学听得进去,能理解。
但如此一来,班上那些本应该是好苗子的名列前茅的同学,就卡在瓶颈处了。基础的听完又听,本应对进一步提高水平有帮助的难题却得不到锻炼。哪怕到外面找老师加餐,也不过就是一周一节课,和那些在学校可能有30%以上的时间泡在难题上的同学相比差距甚远,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有质变。
总的来说,就像一个高水平,有潜力的球员长期在低水准的联赛里,哪怕鹤立鸡群,但长期得不到能够让自己提升的锻炼,很大概率会泯然众人。
在这种环境下还能够非常优秀的学生,一来需要有这所学校老师在正常课程之余的额外“加餐”,二来其自身也必然要有超越同龄人的一些特质,比如较强的自驱力和目标,才能在整体水平一般的环境里出彩。
这样的孩子可能在成绩上并不拔尖,在中考里比不上一些长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的别的孩子,但不代表这种暂时的因为资源的欠缺导致的反映在分数上的差距,在他们到了高中之后不能抹平。
正如高考,有人认为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分数才是绝对的公平,但这忽视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资源差异,这种看似追求绝对公平也许才是真正的不公。
所以得不说,就中考而言,名额分配给了这些孩子一个机会,我常和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说,你能在这个学校取得这个成绩,就不用怕跟不上,不必妄自菲薄,可以更大胆地选择更优秀的学校。
总结一下,孩子自身发展情况和班级整体水平不太适配,难免对学生的发展会有影响。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又无法左右班级的教学和进度,动不动转班转学也不太可能。
那么,家长就需要注意在孩子心态和课外辅导上持续施加影响。
对于尖班普娃,以鼓励和提升自信为主,考试轻成绩排名而重过程,比较对象应该是自己而不是班上别的同学。课外寻找进度匹配自己能力的,务求扎实基础,拿到该拿的分而不应在课外也在盲目跟随学校进度。
对于普校普班名列前茅的学生,以鞭策为主,戒骄戒躁,给孩子树立阶段性的,要求更高的目标,比较范围不应局限于班级和学校,勿做井底之蛙。课外方面,则可以在确保基础扎实的基础上适当寻求提高和超前。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