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通牒”变成“外交耳光”,特朗普的强硬表演被普京一记战场突袭打得粉碎,欧洲冷眼旁观,中国只回了一句话,却但这句话,比任何制裁都让莫斯科和华盛顿坐立不安......
8月15日阿拉斯加的风雪中,特朗普的大衣领被寒风吹得翻卷,而普京的黑色外套像一块冻硬的钢板,两小时后他们的握手照片传遍全球,但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和平峰会”,早在开始前就已沦为一场外交闹剧。
就在特朗普向普京发出“停火通牒”的48小时前,俄罗斯军队在顿涅茨克发动35次猛攻,单日推进15公里,乌军弹药库存仅剩三天用量,俄外交部副发言人法捷耶夫同步放话:“宪法已载明领土结构,一寸不让!”这种“以战逼谈”的姿态,让特朗普的威胁显得苍白无力。
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特朗普的强硬态度并非自愿,而是欧洲集体施压的结果,就在8月13日德国总理默茨,紧急召集法、英、意等国领导人及泽连斯基与特朗普视频通话,明确划出五条红线:
“乌克兰必须参与所有和平进程、任何协议需经基辅同意、立即筹备三方会谈、俄方必须先停火、若拒停火则升级制裁。”
这场会议被欧洲媒体称为“最后挽救特朗普的尝试”,因为就在前一天,特朗普还在考虑“领土交换”方案,甚至暗示可能绕过乌克兰直接与普京交易。
对此德法领导人警告:“阿拉斯加不是慕尼黑,21世纪没有苏台德!”这句历史隐喻直戳特朗普软肋,因为在1938年英法在慕尼黑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取希特勒的虚假和平,而如今欧洲绝不允许美国重蹈覆辙。
视频会议结束仅三小时,特朗普态度突变,他在白宫记者会上首次抛出“严重后果”论,威胁普京若不停火将面临制裁升级,美国财长贝森特随即补充可能切断俄能源贸易最后通道。
这种强硬姿态与前一天白宫宣称“特朗普主要去倾听”的温和基调形成鲜明反差,但欧洲人清楚,特朗普的“强硬”只是表演。
德国政府发言人证实,特朗普当场承诺“不与普京谈领土问题”,改口称未来三方会谈才是解决争端的场合,而法国总统马克龙更透露关键细节:特朗普接受由美欧联合提供乌克兰安全保障,而非此前计划的北约直接介入。
欧洲的焦虑源于被边缘化的危机,特朗普原计划单独与普京敲定停火方案,甚至考虑过“领土交换”提议,这直接触痛欧洲神经,欧盟官员卡拉斯直接喊话:“事关欧洲安全,美俄无权私下交易!”
但欧洲的干预只是暂时约束了特朗普的交易冲动,而非改变其战略意图,真正的底牌藏在能源动脉里,普京赴会前与沙特、印度等12国领袖加密通话,这些国家掌控全球65%石油储量。
当特朗普威胁制裁俄原油买家时,印度早已承受50%关税仍坚持采购,沙特则暗示“随时启动减产”,这才是普京敢单刀赴会的底气。
就在特朗普与欧洲拉扯的同时,普京做了一件让华盛顿意外的事,那就是他第一时间拨通了北京的电话。
在美俄确定阿拉斯加会晤细节后,普京立即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小时通话,详述与美特使威特科夫的密谈内容,并承诺:“不论谈判结果如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会改变。”而中方的回应只有18个字:“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中方都将坚持一贯立场。”
这简短的一句话,暗含三重深意,首先就是立场坚定,中国不会支持任何仓促的、片面的协议,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次则是善意的提醒,毕竟美方选择阿拉斯加作为会晤地点别有深意,这里曾是俄罗斯领土,19世纪被美国买下,中方的表态含蓄提醒普京:别为短期缓和掉入战略陷阱。
最后则是中俄关系的底线,合作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基于共同原则,普京在关键时刻向中国“战略交底”,表明莫斯科对北京的依赖远超华盛顿的预估。
特朗普希望用“外交突破”为中期选举加分,普京则想通过谈判换取喘息空间。但中方的18个字,像一盆冷水浇在两人头上:没有中国的默许,任何“大交易”都难以持久。
阿拉斯加的握手照传遍世界,但历史早已写下注脚:当大国用枪炮划定小国疆界时,所谓的和平不过是硝烟换了个包装。
特朗普的“停火通牒”沦为笑谈,普京的战场推进让欧洲胆寒,欧洲试图用“五条红线”拴住特朗普,但跨大西洋联盟的裂痕已无法掩饰,而在这场博弈中,最清醒的或许是泽连斯基。
他在广播讲话中警告:“乌克兰不会割让领土,因为这只会让俄罗斯发动新的战争。”但可悲的是小国的命运往往由大国桌上的筹码决定:无论基辅如何抗议,特朗普和普京的谈判桌上,乌克兰始终是缺席者。对此您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和讨论。
参考资料:
熱點問答丨對美俄總統會晤,歐洲擔心什麼?
2025-08-14 新华网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