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壹观察 宿艺
机身背面,隐约浮现出福建舰、055驱逐舰、歼-35等标志性元素,航母战斗群的庞大气势收束在方寸之间。影像模组的大开孔灵感,源自驱逐舰的垂直发射系统,暗合“一坑四弹,冷热共架”设计,寓意有限的空间里依然能释放出极大张力。
9月15日,魅族 22旗舰手机正式发布,同步推出的魅族 22归航·中华旗舰限定版,以匠心融入象征国家工业力量的符号,更以“归航”命名,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魅族既在尝试回到自己的初心原点,也在驶向新的航道。
经历过组织架构的调整后,魅族明确将战线集中在智能手机、Flyme Auto智能座舱、XR眼镜三大业务上。“少而专”的选择,意味着魅族正重新分配资源与注意力,亦能窥见,魅族希望在长期视角下潜心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态。
因此,“归航”是现阶段的战略决心,更昭示着魅族当下的抉择与姿态:回归产品本身,一切以服务魅友为核心,以更清晰的边界、更沉稳的雄心、更务实的动作,重新驶向更远的远方。
消费电子产业链高度成熟的今天,手机厂商之间的真正竞争,并非在于产品的单一参数,而早已延伸至研发、供应链与生态能力的综合比拼。对于现阶段的魅族来说,只有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产品和用户身上,才能找到适合自身优势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为此,魅族开始在智能手机市场践行“一年一旗舰”策略,拒绝机海战术,不依靠频繁的产品输出维持存在感。星纪魅族CEO黄质潘在媒体采访中表示:魅族会坚持做有魅族特色、好用的手机,数字旗舰系列会坚持每年迭代,追求综合体验优势,Note系列则继续聚焦可靠耐用特性,面向大众消费者。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紧跟行业技术迭代节奏,踏踏实实一代代做产品。”黄质潘说。
此次发布的魅族22,正是“一年一旗舰”策略的最新成果,具象化展示出魅族“体验优先”的产品价值取向。
最明显的例子是,近年来,大多数厂商对手机形态的关注点都放在轻薄化上,但魅族延续了长久以来对用户需求的细致洞察,坚持找到一个既能保证单手操作足够舒适,又能带来足够的沉浸视觉体验的“黄金尺寸”。锚定6.3 英寸这一答案后,再结合设计、影像、续航、性能四个重要维度寻找最优解,方才造就出眼下这款“魅族心目中完美形态的黄金尺寸旗舰手机”。
这种对于“极致手感”细节需求的洞察与满足,像极了魅族此前推出的小窗模式、mBack按键、mEngine震动反馈、环闪通知等深入用户体验细节、引领行业的差异化创新。黄质潘在此次采访中也透露,魅族接下来还将持续优化这些特色功能,并逐步扩展到Flyme Auto和其他终端产品中。
短期来看,魅族对用户真实体验的聚焦与细致打磨,未必能带来市场销量的猛然跃升,但长期来看,这种体验主义的价值主张、工匠式的耐心,反而有利于魅族跳脱出“高度内卷”的、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专心形成具备高辨识度的“魅族化”设计语言,打造出“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是魅族的产品”。
正如黄质潘所说,“如今的手机技术已经趋于扁平化,很多高端技术已经有前人铺路,我们可以更聚焦于综合体验优化,而不是参与极端参数竞争。”在手机硬件迭代边际效益逐渐递减的背景下,魅族正在绕开大众化市场的激烈竞争,聚焦个性化市场,通过持续专注用户真实体验,来深耕、积淀与释放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上的差异化优势,在当前的市场生态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
因此,“归航”可以理解为一次战术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次价值回归。对于魅族而言,不刻意追求规模和高增长,重新擦亮“以产品为中心、聚焦用户体验、服务好魅友”的初心,将克制化为专注、以细节积蓄力量、用务实获得稳健,或许正是开启新一次远航的重要前提。
过去几年,魅族经历过几轮组织调整和方向试探,如今其将目光收敛,集中在智能手机、Flyme Auto智能座舱和XR眼镜三大业务,致力打造个人生态与出行生态的闭环。
其中,手机依旧是最核心的用户入口;Flyme Auto智能座舱承载着出行场景,直面全球市场;AR眼镜则是对下一代终端的探索。三大业务的并行发展,是魅族重新审视现实环境后的理性选择,也是基于现有资源能力试图构建的未来生态壁垒。
关于手机,黄质潘的判断很直接:未来十到二十年,手机仍会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终端。也因此,魅族将视野拉长,不再被当下的手机市场份额排名裹挟,而是集中有限资源做好产品,用稳定的产品与口碑来支撑后续生态延展。对于现阶段的魅族来说,这种耐心显然比盲目扩张更重要,既可以稳固手机这一基本盘,同时也能腾出精力投入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相较手机业务的求稳,Flyme Auto智能座舱业务更有可能成为魅族打开未来想象空间的核心引擎。截至目前,Flyme Auto已合作28款车型,用户数达到156万,这个数字放在手机市场并不算庞大,但在智能座舱领域已处于第一梯队,超过了理想、蔚来等新能源车企的用户规模。
另据36氪报道,吉利集团推动“一个吉利”的战略落地过程中,除极氪之外,集团其他品牌全部搭载Flyme Auto座舱系统。
黄质潘对《壹观察》表示:随着量的持续积累,未来魅族在与生态伙伴合作时,还可以创造更大的共赢价值。星纪魅族副总裁彭翻透露称:Flyme Auto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包括Flyme Auto全案或Flyme Auto Inside等方案,比如吉利旗下银河、领克都有各自风格的Flyme Auto版本,不少知名国民汽车品牌也和魅族深度定制开发了OS,这意味着Flyme Auto并不是单一模式的简单复制,更像是一套灵活、开放的技术框架,可以支持车企基于Flyme底层能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系统资产。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类似‘车载安卓’的开放底座,车企主要专注于定制HMI(Human-Machine Interface)层和设计交互,底层系统能力则由我们全面支撑。这样既能保证体验一致性,又能充分发挥不同品牌的个性。”黄质潘总结。
放眼全行业,目前国内能同时覆盖手机、系统和汽车三大板块,并实现深度整合的国内厂商,只有华为、小米和魅族。与前两者不同,魅族走的显然是开放路线,从账号体系、数据能力到定制化功能都完全开放,这种非对称竞争,同样有机会让魅族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生态增长潜力。
同时,Flyme Auto智能座舱业务更长远的价值还有望在全球市场上逐渐显现。
当前中国车企出海浪潮正盛,但联网服务(TBOX)和本地化生态支持不足仍是极大的痛点之一,尤其是在缺少Google GMS授权的条件下,很多出海车型甚至完全没有生态服务。对此,彭翻表示,魅族正在开发的Flyme Auto国际版,不仅支持接入Google生态服务,还能通过手车互联能力,实现流量共享、移动服务扩展,系统性解决海外用户的联网与生态兼容问题。
对于出海车企而言,Flyme Auto有望成为补足短板的重要方式,对于魅族来说,Flyme Auto也极有可能成为打开新商业模式的重要支点。
与手机和车机相比,魅族的XR眼镜业务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过,魅族仍是XR眼镜方案最齐全的厂商之一,黄质潘也在采访中透露,魅族前一代眼镜年销数十万台,达到国内品牌第一,可以说魅族已率先在这一领域确立先行者与引领者优势。
除了在影像记录、智能助手等方面展开持续的功能开发与体验打磨,魅族还凭借在工业设计方面的长期积累,注重在眼镜的人体工学和曲面设计上做优化,此次全新发布的魅族 AI 拍摄眼镜 StarV Snap就将重量压缩至39克,做到更轻薄舒适,续航也能达到约5小时,让“一直戴,一直拍”的日常使用成为可能。
智能手机、Flyme Auto智能座舱、AR眼镜三大业务并驾齐驱,形成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生态闭环,既覆盖个人使用场景,又深入出行空间。从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到魅族“归航”的另一层意义,即找到更适合当下风浪趋势的前进方向,在坚持“产品与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不变初心之上,用合理的资源配置来构建品牌生态的纵深与外延,在新的航线上行进,寻找属于自己的新陆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手机厂商常常依靠机海战术、渠道铺设来抢占市场规模。
然而,当市场增量见顶,产品竞争从量化参数转向非量化的产品体验、品牌忠诚度与生态协同能力,对于资源有限的厂商来说,真正可行的出路,只能是在原有优势赛道上持续深耕,把有限的力量用到最能突显差异化的地方。
用黄质潘的话来说,“做产品不能光靠堆资源,更要用合理的资源做足够好的产品,这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如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越过高速增长期,消费场景在分化,不同群体的需求愈加个性化,品牌留在牌桌上的前提,不是追求“大而全”,而是必须找到自己能够服务好的核心人群,先守住体验和口碑,再逐步向外扩散认同范围。
不难发现,魅族“归航”战略最本质的价值,其实是耐心和务实,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数字,重新聚焦产品本质、用户体验和资源效率,为未来的生态演进预留位置。在AI与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手机、车机、眼镜都将成为重要的用户入口,而魅族显然正在以更纯粹的产品主义和体验主义,潜心构建跨越这三大场景的服务能力。
正如星纪魅族集团中国区 CMO 万志强所说:“纵有万般波澜,归航初心未改。放弃不是体面,战斗到底才是魅族。”回归初心,再出发,魅族正面向下一个周期扬帆起航。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