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晚报》一句“雷军该走下神坛”,让全网吵翻了天:有人盯着汽车争议唱衰,有人拿着亮眼财报力挺——可比起“跌不跌神坛”,更该看清的是:雷军从来没把神坛当回事,他早把光环换成了研发实验室的灯光。
所谓“神坛”,本是外界给的滤镜。当年靠性价比颠覆手机市场,后来押注造车引来万众期待,雷军被贴上“励志偶像”“民营经济代言人”的标签,可光环之下,他面对的从来都是实打实的硬仗:手机高端化要破局苹果三星的垄断,造车要跨越“死亡谷”,芯片自研要啃下最硬的骨头。质疑声从未停过:有人吐槽纯电续航短板,有人担心汽车业务烧钱,可这些争议,恰恰成了小米实干的催化剂。
雷军的回应,从不是辩解而是行动。2025年研发投入直奔300亿,同比暴涨41%;造芯四年砸135亿,终于拿出大陆首款3nm旗舰芯片玄戒O1;汽车业务从SU7连续4个月交付破2万,到YU7吸引超半数苹果用户转投,亏损持续收窄即将盈利。他没纠结于“神坛形象”,反而主动撕掉标签:手机冲击6000元以上超高端市场,IoT业务创历史新高,欧洲排名第二、东南亚登顶第一,用实打实的业绩说话。
这场“神坛之争”的本质,是舆论对企业家的双重期待:既想要偶像的传奇色彩,又要求实干家的完美答卷。可雷军早就用行动给出答案:神坛终会有起落,但技术壁垒、生态闭环、长期主义的底气不会消失。他放弃的是“完美偶像”的虚名,扛起的是“硬核科技公司”的责任——5年1020亿研发投入,22641名研发人员,人车家全生态的无缝衔接,这些才是比神坛更稳固的根基。
真正的强者从不需要神坛加持,而是在争议中扎根生长。雷军的故事告诉我们:比起被仰望,不如被需要;比起活在光环里,不如拼在实干中。
你觉得雷军最硬核的突破是什么?是造芯成功还是汽车逆袭?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