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如此紧迫?上海一产科医生:从一晚上8个剖腹产到现在1个没有

|议史纪

编辑 |议史纪


以前剖腹产要排夜号,现在产房门口连凳子都不用放了。

曾经的产科,是医院里最热闹的地方。哪个当爸的不是在走廊里来回踱步,哪个护士不是忙得飞起?但现在,上海有产科医生说:“一晚上从八个剖腹产变成一个都没有。”

以为是年轻人变懒了?不想生孩子了?其实不是不想,是不敢生、不能生、没法生。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大型“缺娃”危机,早就悄悄拉开了帷幕。

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里的?又该怎么走出去?

冷清产房背后

别说过去十年,哪怕五年前,产房还是各大医院最不缺人的地方。

剖腹产排队、待产床加到走廊上、护士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2016年,全国新生儿数量高达1786万,那是二孩政策刚放开,生娃的“黄金年”。

医生们回忆那阵子:夜班时,手术台从晚上排到凌晨,病房里人挤人,还得临时加床。全国无数医院都上演同样的场景——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县医院,产房都像春运车站一样热闹。

然而,这个热闹只维持了两三年。从2017年起,新生儿数量就开始“滑雪式”下滑。

2020年跌破1200万,2023年直接砸到底——902万人出生,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纪录。

而产科冷清的真实感受,远比数据更扎心。上海知名医院的医生说,现在连夜班都不安排了,因为根本没人来生。

某地妇幼保健院的院长也直接说了实情:2016年年分娩量超8000例,2023年不到3000例,病区直接砍掉两个,护士调去儿科支援。

在四川某人口不足50万的小县城,三年前还得提前半个月预约的产检号,现在当天去都能办。以前24小时连轴转的产房,现在一整天没几台手术。“科室合并”成了新常态,三个医院共用一个产房。

这不是局部现象,而是全国性、系统性的“产科衰退”。

年轻人不是不生,是根本没条件生

很多人说现在年轻人太自我、不负责任,连孩子都不愿意生。但真相一点都不轻浮,也不是“佛系”。

先说钱。

从备孕、产检、分娩,到孩子出生后的奶粉、尿布、早教、兴趣班,样样都要花钱。以前养孩子就是让他吃饱穿暖,现在是“高质量养娃”。年轻夫妻本来收入就不高,生一个孩子,负担瞬间翻倍。

而且,房子才是压倒一切的现实问题。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年轻人靠自己能买个一居室就已经是“人上人”。你让他们再挤一个孩子进来?连安个婴儿床都费劲。

更别说学区房,稍微像样点的学校都挤破头,好区的房价就像是给你买个入场券,但你还不一定能进。

孩子没出生,家长已经开始焦虑。与其让孩子一出生就背负压力,很多人干脆不生。

再说工作。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面临“内卷危机”。加班、裁员、职场不稳定让人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过来,哪还有余力照顾孩子?尤其是女性,生娃相当于在职场按下暂停键,产假回来后岗位被调、升职无望早已不是秘密。

过去有长辈做后盾,现在大多数家庭是“自己养自己”,老人身体不好、经济一般,反过来还要啃年轻人。

生育成本越来越高,支持系统却越来越弱,年轻人不生,根本不是态度问题,是现实问题。

新生儿变少,影响的远不止医院和学校

以为“生不生娃只是个人选择”?那你可能还不了解低生育率的破坏力。

最直观的,就是学校没学生。浙江温州某镇的小学,2016年一年级有8个班,每班45人,到2024年只剩2个班,每班不到20人。很多农村小学直接关门,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去十几公里外的镇上。

幼儿园也在苦撑。

园长们不再挑家长,是家长在挑他们。为了不亏本,只能降低门槛、打折招生。以前是“早报名早占位”,现在是“你来就行”。

然后是母婴行业。

奶粉、纸尿裤销量暴跌,母婴店老板愁得头秃。以前整箱整箱卖,现在家长买小包装,怕孩子用不完过期。婴儿推车一个月能卖十来辆,现在三个月才卖出一辆,还得打折清仓。

你说是不是因为都跑去电商了?其实不是。各大等平台的母婴类销量也在下滑。这不是销售渠道的问题,是“没娃了”。

再看医疗。

儿科、产科在冷清,老年科、康复科却人满为患。儿科医生不再主要处理感冒发烧,而是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或者是老人带娃带出病。

产科变“冷门”,年轻医生不愿进,儿科更是压力大、收入低,医学生都不愿报考,未来人才断层是迟早的问题。

再往后看,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崩溃边缘。

我们国家的养老金是“现收现付”模式,现在在职的人缴钱,供退休的人领钱。新生儿少了,劳动力就少,未来的年轻人要负担更多老年人。

现在是3个人养1个老人,未来可能1个人养2个。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延迟退休、提高缴费已经是写在台面上的。

生育率走低,不只是“家庭选择”,更是国家命题

日本的教训摆在那儿,从90年代开始就陷入“少子高龄”的死循环,结果是经济增长乏力、劳动力短缺、创新能力下降。现在的中国,也正站在同样的十字路口上。

新生儿少了,直接影响的是消费市场和劳动力供给。

母婴、教育、玩具、早教、儿童医疗这些行业都在“缩水”,未来服务业、制造业也会因为招不到人而成本飙升。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感受到“人越来越难招”的压力。

更可怕的是,年轻人少了,创新力也会跟着萎缩。再牛的技术、再好的教育,都需要有人来推动、落地、执行。

而当年轻人不愿生、不敢生、不能生时,整个社会的活力也会跟着慢慢枯萎。

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纠结结婚生子,而是开始享受“单人生活”。

“一人食”“宠物替代孩子”“单人旅行”“不婚不育保平安”不是梗,是现实。

家庭结构从“大家庭”变成“小家庭”,再到“单身个体户”,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正在迅速瓦解。

这不是某一代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不敢生,不是年轻人的错。

产房冷了,产科医生闲了,不是因为人变懒了,而是生活变难了。

生育率的崩塌,不是年轻人不努力,而是他们被现实打败了。

房子太贵、学区太卷、奶粉太贵、工作太累、生活太苦,生个孩子要赌上家庭的全部资源,这不是选择,这是冒险。

要想让冷清的产房重新热闹起来,不是喊口号、发补贴,而是得从根上解决问题:房价能不能降、教育能不能公平、育儿能不能轻松一点、女性能不能不再被职场惩罚。

年轻人不是不想生,是太清楚自己承受不起。不解决他们的担忧,别说三胎,连一个都别想。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育儿   产科   紧迫   上海   形势   晚上   医生   产房   年轻人   孩子   新生儿   生育率   冷清   母婴   家长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