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越来越逛不起商场?不是消费降级,是商场根本不想赚你的钱

如今走进商场,那些几十元能买件T恤的店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标价四位数的标牌。

这种变化并不是偶然,而是商场刻意为之的结果。

在杭州宝龙广场的商户群里,曾流传着一份特殊的“驱逐通知”:几家快时尚品牌被要求限期搬离,理由是“业态调整”。但实际操作中,断水断电的手段让商户们不得不接受——这并非个例,而是当下商场业态调整的缩影。

几年前还能在商场主通道看到的美特斯邦威、森马等品牌,如今要么被挤到顶楼角落,要么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动辄数千元一件T恤的设计师品牌,或是占据黄金位置的奢侈品专柜。

这种调整直接切割了普通人的消费空间。商场一楼几乎成了奢侈品的天下,二楼以上是高端服饰和家居品牌,而负一楼则聚集着奶茶店、快餐店和超市。这种泾渭分明的布局,形成了“楼上饱眼福,楼下饱口福”的奇观——数据显示,某连锁商场负一楼的日均客流是二楼的5倍,但租金收入仅为二楼的三分之一。

消费者的感受更为直观。在某社交平台的“商场消费”话题下,高赞评论写道:“上周陪朋友逛商场,她买个包的钱够我在负一楼吃半年。”这种被区隔的消费体验,正在让普通人逐渐退出商场的核心消费场景。

商场的“势利”源于冰冷的租金计算公式。餐饮类商家虽然能贡献70%-80%的人气,但其租金贡献往往不到总收入的30%。某商场的租金表显示:一家200平米的火锅店月租金约8万元,而相邻位置的奢侈品店,同样面积的月租金高达25万元,还不包括销售额3%-5%的分成。

奢侈品的高毛利支撑了这种溢价。行业数据显示,奢侈品的毛利率普遍在90%以上,一件售价1.5万元的外套,成本可能仅1500元。即便支付高额租金和分成,品牌仍有充足利润空间。北京SKP的案例更具说服力:这个仅10%面积用于奢侈品销售的商场,去年销售额达220亿元,相当于某些社区型商场全年营收的5倍以上。

相比之下,平价品牌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快时尚品牌的毛利率通常在30%-40%,难以承担高额租金。当商场要求涨租时,这些品牌只能选择撤店。

社区型商场的困境更能说明问题。那些餐饮占比超过40%的商场,即便全年满租,净利润可能还不如奢侈品商场里一家专柜。

商场的业态调整正在形成新的消费分层:高收入群体享受着优质的购物环境和品牌服务,而普通消费者逐渐沦为“氛围组”。

某商场的内部运营报告显示,其目标客群锁定为“月消费能力5万元以上”的群体,而占客流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被定义为“品牌曝光受众”——简单来说,就是用普通人的聚集效应,衬托商场的人气,吸引高收入者消费。

这种定位让商场的功能发生了质变。曾经作为社区社交中心的商场,正在变成奢侈品展销厅和餐饮集合体。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商场的餐饮和娱乐业态占比从2018年的35%升至52%,但零售业态中,平价品牌的占比从40%降至18%。越来越多的人去商场只是为了吃饭、看电影,而非购物。

普通消费者的无奈显而易见。在某消费调研中,72%的受访者表示“近半年在商场除了餐饮娱乐外没买过其他东西”,83%的人认为“商场的商品价格越来越脱离日常生活”。这种疏离感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电商平台的平价商品和社区商业街,正在承接被商场抛弃的大众消费需求。

但商场的“向上兼容”也并非没有风险。过度依赖奢侈品会导致抗风险能力下降,一旦高端消费市场波动,商场将面临营收危机。同时,失去大众消费基础后,商场的“人气溢价”也会逐渐消失——毕竟,没有哪个奢侈品品牌愿意开在空荡荡的商场里。

如今,当人们再次走进商场,或许会发现:那些消失的平价品牌,带走的不仅是实惠的商品,还有普通人逛街时的那份从容与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时尚   商场   普通人   奢侈品   品牌   租金   平价   餐饮   消费者   毛利率   溢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