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书尧,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领读导师
非常高兴和大家一同走进《勇闯天涯:商业新世界的底层逻辑》一书,探寻其背后的精彩故事。
为什么分享这本书
侯孝海先生之所以邀请我参与此次分享交流,源于前年我曾读过他的著作《侯孝海管理笔札》并为此撰写序言的经历。或许正是这段经历,加之我对侯孝海先生及酒行业的了解,促成了今日的契机,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大家分享这本书。
我们今天探讨的这本书叫《勇闯天涯:商业新世界的底层逻辑》,“勇闯天涯”这四个字在酒业可谓如雷贯耳,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啤酒品牌,也是风靡市场的营销活动,今天更升华成为这本书的标题。“勇闯天涯”这个品牌承载着行业记忆的IP,源自2005年侯孝海先生负责打造雪花“勇闯天涯”品牌的创新实践。当年他带领团队开创性地将品牌活动与产品深度融合,打造了中国酒业首个“活动即产品”的标杆案例。
尽管如今酒行业各类营销活动很多,但是有哪个企业将活动做成产品了呢?似乎并不多。我不知道其他行业有没有,作为亲历酒行业变迁的观察者,这种可谓是罕见,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书的内容
我拿到的是审读本,还不是正式出版物,大概10天前到我手中。一拿到手,我便赶忙抽出时间细细翻看,希望能尽快地将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聚焦当代中国消费品领域的一个品牌,详细讲述了华润自1993年从零起步,一路披荆斩棘,成长为行业翘楚乃至世界知名品牌的传奇历程。
其二,书中收录了当代最成功的CEO之一侯孝海先生的管理札记。我非常认同刚才侯孝海先生分享的内容,他提到这本书没有堆砌晦涩的理论,也没有引用管理大师的名言,而是记录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实在在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最基础、最真实的实践。这本书堪称当代顶尖CEO的管理心得。
华润啤酒的传奇之路
1.华润的两大成就
我有必要和大家讲讲华润令人惊叹的两大成就。先从雪花啤酒说起,华润本是总部在香港的央企,在1993年踏入啤酒行业。谁能想到,它靠着23年的不懈努力,把一个原本毫无名气、只能在街边地摊售卖的“白牌啤酒”,硬生生打造成了全中国销量第一,甚至在全球销量都名列前茅的品牌,这简直就是商业奇迹。这就是华润的第一个成就。
我再跟大家讲讲华润那第二个堪称伟大的成就。自1993年踏入啤酒行业,到2016年前后,华润啤酒一路摸索前行,而从2016年至今又走过了9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华润成功地将一个原本如同“地摊”般不起眼的啤酒,打造成了中国中高端啤酒市场中的佼佼者,其销量在华润整体销量中占比高达50%。
我们都清楚,从无到有地创建一个品牌,难度超乎想象。这个时候要思考能不能做、凭什么能做、会不会做等诸多问题。而从低到高提升品牌层次,更是难上加难。一般来说,品牌打造多是先塑造高端形象品牌,再向下拓展低端市场,这样操作相对容易些。但华润雪花却反其道而行之,把一个已经定位低端的品牌推向高端,这比重新打造一个新品牌还要艰难,可华润雪花做到了,还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就是华润雪花的伟大之处。
2.实现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跨越
我得说,啤酒算是舶来品,六七十年代时,啤酒对我们来说可是稀罕物。至今还记得,曾经在北京饭店发生过这么一档子事,俩顾客为争啤酒竟大打出手,这事儿经媒体报道后,还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自此,啤酒行业走进了领导人的视野。
前几天我在南通参加一白酒活动,有幸见到茅台原董事长季克良先生,季老是南通人。活动主要围绕酒的传播展开,大家谈到中国白酒有益健康时,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季老便说起,当年啤酒刚传入中国,被称作“液体面包”。他回忆在南通上学时,听说有卖“液体面包”,便请假去买了瓶尝鲜,结果喝醉了没去上课的经历,可见当时啤酒有多稀缺罕。
不光是啤酒,其实白酒在新中国发展初期也很稀缺。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主题是“开创中国名酒时代”,就是让人们喝上好酒。60年代,张裕博物馆还挂着毛主席的“让人民多喝一点葡萄酒”的批示。1975年,因茅台供不应求,便开展异地实验,竟由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挂帅,如今难以想象。我国第一个科技中长期规划(1956-1967年)里,酒和导弹研发是放在一起的,这就说明当时酒是很稀缺的。
当啤酒在中国大陆逐渐兴起、蓬勃发展之际,1993年,华润毅然投身啤酒产业,这是华润涉足的第一个实业项目,实现了从“虚”到“实”的跨越。当时,很多人都对华润能否做好充满质疑。据书里介绍,起初在东北地区有个集团负责相关事务,仅派了一个总经理和一个借调来的秘书,这两人根本无力推进。后来不得不成立多个委员会,通过协调华润内部资源,共同来管理和推动啤酒产业发展。而雪花啤酒的第一个耀眼成绩,便是用23年时间,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惊人蜕变。
第二个了不起的成就,便是雪花啤酒在最近9年实现了从低到高的跨越,这背后是“3+3+3”战略的有力推动,该战略旨在助力华润从低端向中高端稳步过渡。想当年,在华润、青啤和百威这三家TOP3啤酒企业中,华润的高端酒占比最少,利润也是最低。侯孝海先生刚接手华润时,年利润仅10亿,虽销售量全国第一,但利润微薄,堪称“地摊酒”。
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2024年)华润雪花中高端酒已经占到销量的50%以上。中高端酒从五六十万吨到现在300万吨左右,占据整个中高端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利润更是从原来的10亿飙升至去年的47亿,销售收入较九年前增加超100亿,增幅超过30%。这便是华润雪花完成的第二个辉煌成就——从“低”到“高”的华丽转身。这本书里藏着方法论和秘籍,企业经营者若想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效率,将产品从低端推向高端,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辉煌成就,是如何炼成的
这个成就是怎么来?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战略大师的杰作。上次我为侯孝海先生的书作序时,重点探讨了战略的源头。在与侯先生接触以及和雪花啤酒多年交往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华润雪花那超强的战略意识与卓越的战略能力。就像侯孝海先生分享中对新消费的见解,他提出“识大势”,这其实就是战略的核心要义。
雪花啤酒用30多年的时光,回答了四个“历史之问”:雪花能不能做啤酒?雪花能不能全国化?雪花能不能做高端酒?雪花能不能白酒?前面三个“历史之问”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第四个正在延续,正在由范世凯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续写。
这其中,战略无疑居于首位。从侯孝海先生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他对战略的精准把握。要带领一家央企,旗下最多时拥有98家企业、57000多名员工,实现三四百亿的销售规模,战略必然是重中之重。战略正确,只需全力以赴执行即可;战略失误,则可能满盘皆输,差之千里。
雪花的战略,体现在对“历史之问”的回应,更体现在面对每一件事时的判断与解决之道,其核心便是从宏观框架进行深入思考,这无疑是战略思维的生动体现。就拿雪花最初进军啤酒行业来说,当时外界质疑声不断,质疑其能否成功、该如何操作。在此背景下,“蘑菇战略”应运而生。华润要在中国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种上“蘑菇”,“蘑菇”就是华润最早选的企业,当“蘑菇”长大之后,要找到和它相互关联的地方再种上“蘑菇”,使得这些“蘑菇”连线成片,但是各自又互为一角。华润啤酒正是遵循这一战略,先扎根沈阳,随后拓展至大连、绵阳,沿江、沿海不断扩张,最终铸就了如今愈发庞大的啤酒版图。
第二,是不断出走的勇气。就拿侯孝海先生来说,他从人民大学毕业后,进入首钢工作。没干多久,他便请假一周南下广东打工,一去就是4个月。回来不久后,单位虽给他升职了,可他仍觉得自己的才华难以施展,便毅然决定辞职,转而加入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华润内部有句话叫“打上背包就走”,这不仅是侯孝海的真实写照,也是华润创业精神的生动诠释。
不断出走,需要莫大的勇气。这既体现在华润与喜力的合作上,也表现在其进军白酒领域的决策中。这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意味着要不停地否定过去的自己,这谈何容易。很早以前,行业里有位已故的老先生曾说:“走出成功的阴影。”在我看来,走出成败的阴影都不容易,而要走出成功的阴影,更是难上加难,可侯孝海先生却做到了。
第三点,企业家的养成。侯孝海先生在书中用了不少笔墨阐述这一话题,在第247页,他写道“做最好的自己,成就卓越企业”,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的确,卓越企业的背后,离不开优秀领导的支撑,而优秀的战略又能助力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针对这个问题书中讲了七点:第一点要做有智慧的人,看着题目很大,落脚很小,首先就是你能不能认清自己,你有多大能力,你适合干什么。第二有情怀。有胸怀有梦想。第三有能力。一如既往的自信,有能力的人永远站在C位。第四有成就,第五有能量,第六有情绪,第七有操守。
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部企业家的养成手册。侯孝海先生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以身作则,他带领的团队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行。
趣事里窥见CEO的别样人生
接下来,我想聊聊我和侯孝海先生之间的故事。在行业里,侯孝海先生可谓声名远扬,他不仅是亚洲最佳CEO,2024年还荣获“中国经济新闻人物”的称号。巧的是,我俩还是老乡。
我与侯孝海先生初次相识,大概是在2012年前后。那时,我在《华夏酒报》担任总编辑,正值酒业第三次调整初期,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有一次,我和人民日报、市场报的几位朋友在安徽做调研,侯孝海先生特意赶来与我们相聚。那天晚上,大家兴致高昂,喝啤酒竟是用的盆,那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其实这本书最有趣,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就是最后一部分“一个CEO的养成”。
我觉得侯孝海先生是有趣的人,他回忆高考前回家,碰到村里一位婶子。婶子见他,随口问道:“你干啥去呀?”他答:“回家拿东西,下周要高考了。”大家向来觉得他学习不怎么样,婶子便打趣道:“你还高考呢?你这么调皮捣蛋,还能考上大学?赶紧回家帮爸妈干活去!”这话虽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侯孝海先生却自信满满地说:“我肯定能考上,要是我考不上,学校就没几个人能考上了。”婶子笑着调侃:“你太能吹了,我见过能吹的,没见过你这么能吹的,从小就爱吹牛!”
书中还有一段,讲在他首钢时,就一心想着“我要走,首钢不能待了,我要下海”。于是,他四处投简历找工作,首钢办公厅门口的邮筒成了他的“目标”,每隔几天就投一份。他面试了好几家企业,一心想去外企,因为外企太有吸引力了,工资是一般企业的三倍,在外企工作的人也格外有魅力:腰上别着BP机,还是数字机,在首钢只有三级公司一把手才有这待遇;穿着笔挺的西装,他从未穿过,在首钢只穿自己布料做的衣服;出差还能坐飞机,而首钢员工都是坐火车。所以,他铁了心要去外企。
看着这些故事,我常想,要是侯孝海先生不做企业家,说不定会像老乡莫言一样,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呢!
结语:酒业四次调整背后
时间将近,我最后说几句“酒话”。我来自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现场做酒的同行、爱酒的朋友不少,大家或多或少的都和酒有着联系。
当下,酒行业正处于1989年以来的第四次调整期。回顾过往,1988年的那次调整,是因民酒不得登上公务宴席。不过,仅经过一年的调整,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等带头在价格上做出调整,行业便迅速回暖,这是酒业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
第二次调整发生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与著名的山西朔州毒酒案双重冲击,让酒行业遭受重创。要知道,1996年全国白酒产量约800万吨,而从1998年开始产量持续下滑,到2004年降至311万吨,直至2007、2008年才恢复到700、800万吨,这次调整时间跨度较长。
第三次调整始于2012年,“八项规定”以及“三公消费”限制,成为压垮当时泡沫严重的酒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以白酒利润为衡量标准,2012年白酒利润在700到800亿,到2014年底降至670多亿。不过,经过3年调整,2017年白酒利润又回升至1070多亿,如今更是达到了2300亿。
如今这第四次调整,范围更广,样态也发生了变化,影响行业的因素更为复杂,远非过去朔州假酒案或亚洲金融风暴那样单一,但行业发展的整体逻辑并未改变。有人问我这次调整会持续多久,行业是否会出问题。我想说,1996年第二次调整前,国内白酒行业排名第一的是五粮液,当年其销售收入仅13亿,而如今五粮液的综合收益已超过1000亿,这便是调整带来的积极成果,当然,这也离不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不过并非每个行业都能如此。
酒,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产品,它承载着情感,维系着社会交流。欢迎大家关注酒行业,投资者可入,从业者深耕,爱酒者可小酌。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