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早上,从山东海阳外海,一枚大家伙点火升空,把三颗卫星稳稳送上轨道。上次首飞是2024年1月的事儿,这次是第二次,证明这火箭靠谱。东方空间这家北京公司干的活儿,火箭叫引力一号,全球固体燃料运载火箭里头最大号的,起飞重量405吨,推力600吨级。
近地轨道能扛6.5吨货,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4.2吨,还能一箭多星,200到400公斤的卫星轻松搞定十来颗。
在美国那边,Military Watch Magazine杂志10月13日一篇文章,直接把这事儿扣上帽子:中美下一个战场定了,太空,中国靠这最大固体火箭先手了。

固体火箭好就好在启动快,储存稳,不像液体火箭那么娇气,得现配燃料。引力一号是捆绑式设计,四级发动机全固体,海上平台发射,灵活性高。东方空间从2021年起步,创始人姚颂那帮人,本来搞AI芯片的,转行航天,硬是啃下这块硬骨头。
首飞成功后,业内都说,中国民营火箭从零到一,速度快得像坐了高铁。这次遥二任务,载的卫星有吉林一号宽幅02B07,用来高分辨率遥感,拍地球表面变化;还有数天宇星01和02,试验新型轨道技术。
发射准时,10时20分03秒点火,一切顺溜,卫星入轨后信号稳稳的。东方空间自己说,这是商业运营起步,帮客户省钱省事儿。

Military Watch那篇报道,直奔主题,说中国这火箭不光商用,战略意味浓。文章里头列数据:30米高,三级加四个助推器,全固体电机,推力碾压美国老款固体火箭30%。
他们还扯上地缘事儿,俄乌冲突里美国卫星情报链条多关键,现在太空越来越像竞技场,中国低成本部署,等于在低轨布网,美军天基反导系统还得加把劲儿。
报道结尾呼吁,美国得重视,赶紧砸钱补短板。听着像在敲警钟,但你细品,这杂志本来就爱聊军工事儿,视角总带点儿鹰派味儿。

中国这边,民营企业后起之秀,东方空间、蓝箭、星际荣耀啥的,蜂拥而上。国家政策松绑,资金渠道多,技术人才从国企跳槽,军民融合不是空话,但重点在商用。
长征系列本来就多干商业载荷,长征十一号也是固体火箭,引力一号继承衣钵,优化成本。
反观美国,SpaceX牛是牛,但军方和私企总有利益扯皮。军用固体导弹库存多,可商用响应火箭少,发射场固定,海陆两用不如中国灵活。

航天这行,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望星空、探未知。可大国间一较劲儿,就变味儿了。
美国最早搞太空军,2019年建军,预算年年涨,X-37B轨道飞机飞了十来年,激光反卫星测试也上马。中国呢,一直推太空非军事化,联合国上提了好几回协议,美国口头应和,行动上第一个拒签。
Military Watch文章里头,美方视角总把中国当威胁,炒作反卫星能力,可中国卫星多是遥感、导航,民生用得多。

技术上,中国这几年追得紧。固体火箭研发,燃料配方、发动机稳定性,全是硬功夫。东方空间团队,很多人从长征项目过来,经验传帮带,新人上手快。首飞后迭代设计,遥二优化了姿态控制,入轨精度更高。
五角大楼报告,早说太空成新域,美军卫星易受干扰,需分散部署。可固体火箭响应慢,成本高,中国这手一出,等于拉平差距。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总说,太空属全人类,合作多于对抗。

航天梦,本该人人有份,别让博弈遮了星光。
东方空间下步,引力二号液氧煤油,混合动力,成本再砍。
太空赛道长着呢,谁笑到最后,靠技术说话。
参考资料
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第二次成功发射 新京报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