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时间回到1991年,地点是乌克兰第聂伯河畔。苏联刚刚解体,曾经庞大的军工体系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那年冬天,基辅街头的气温零下20度,一位叫金琴科的工程师,拿着刚被遣散的通知,站在工厂大门口抽着一支烟,脸上没有表情。
他曾是安东诺夫设计局的骨干,参与过安-225的设计,可现在,那个项目被中断了,工厂也要关门了。
很多人不知道,那一年之后,乌克兰有超过200名顶级军工专家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他们带着家人,选择加入中国国籍。
他们来了,扎根在陕西、重庆、沈阳、成都。有些人住了一辈子,有些人待了几年就回去了。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有人留下了,有人离开了?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一段历史?
1991年,乌克兰独立。独立的乌克兰,一夜之间“继承”了前苏联三分之一的军工资源:3600多家军工企业、300万从业人员、数百项尖端技术。
听起来是好事,可真正的问题是,国家没钱了,军工系统断了订单,经济迅速崩溃。到了1994年,乌克兰彻底销毁了自己的全部核武器。
GDP下滑了24%,军工项目被叫停,工厂开始裁员,专家们一个接一个地失业。很多乌克兰专家以为西方会给他们机会。美国、英国、韩国都有人来挖人,开出高薪。
可现实是,他们过去以后,只是被当成临时工,拿完技术就被边缘化。语言不通、待遇缩水、生活压力大,很多人根本撑不过三年。
他们突然意识到,西方不是“归宿”,只是个临时避风港。1991年,中国还没加入世贸,国内军工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正因为这样,中国看得清,这是一次罕见的窗口期。
于是,“双引工程”启动了。这个项目,是由时任总理李鹏亲自推动的,目标很明确:引进独联体国家顶级人才和关键技术。
从1991年到1994年,至少有200名乌克兰专家带着家属来到中国,主要落户在西安、重庆、沈阳、成都等军工重镇。
中国给出的待遇,放在当时,已经是顶级配置:专门建了“专家村”,房子是苏联式设计,拎包入住。配偶安排到国企做翻译,孩子直接进国际学校或双语学校。
薪资是国内教授的2-3倍,科研经费随时批,设备采购不走流程。医疗、住房、教育全免费,不强制他们放弃原国籍,来去自由。
有些人一听“200个专家”,以为是数字游戏。但真不是。我们来讲几个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他们做的事,影响了一代中国军工人。
瓦列里·金琴科,安-225设计师,2012年来到沈阳。他参与了运-20的研发,帮我们补上了气动弹性计算和结构优化的短板。
中国的大型运输机,能在这么短时间内飞起来,背后就有他的功劳。他晚年选择留在沈阳,写春联、包饺子、看春晚。他说:“在这里,我不是客人,我是家人。”
瓦列里·巴比奇,曾是“瓦良格”号的总设计师。2017年短期来华,参与辽宁舰改造,关键点在于动力系统和甲板布局。他虽然没入籍,但拿到了“齐鲁友谊奖”和“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他说:“中国人尊重我,不是因为我是外国人,而是因为我有用。”这些专家,不是来做讲座的,是直接下工厂、进实验室,和中方团队一起熬夜写代码、画图纸、做实验。
他们参与了超过2000个军工科研项目,包括航母、潜艇、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大型运输机……很多中国军工的关键突破,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
那他们留下来了吗?还是回去了?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200人里头,大部分都选择了留下来。为什么?很简单。
第一,中国给了他们尊重。他们不是“工具人”,不是“兼职外包”,而是项目核心。第二,中国给了他们安稳的生活。退休后住专家楼,医疗全报销,孩子在国内读书、工作,甚至成了中国女婿、中国媳妇。
第三,中国从来没有逼他们留下。他们可以自由进出,想回乌克兰就买机票,想留下就继续签约。当然,也有少数人回去了。
比如巴比奇,晚年回基辅安度退休生活。中国没有阻拦,甚至包了他全家的回国机票。但今天的乌克兰,已经不是过去的乌克兰。
俄乌战争打了三年,专家们的朋友圈都在刷中国的照片,有人在西安看大雁塔,有人在成都吃火锅。他们说:“在中国,我们过得像人。”
这200个乌克兰人的故事,其实说明了两件事。第一:真正能吸引人才的,不是高薪,而是信任和尊重。
当年西方给乌克兰专家开出三倍工资,但没人给他们话语权。中国给的薪资也是顶格水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话语权,有成就感,有归属感。
第二:中国抓住了历史窗口期,完成了技术跃迁。靠这200人,中国在10年内实现了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技术的突破,航母改造从“看图纸”到“自己干”,大型运输机也飞上了天。这不是技术“买卖”,这是共同成长。
三十多年过去了,那200个乌克兰专家的名字,大多数人记不住了。但他们留下的东西,却实打实改变了中国军工的底子。
有人留在沈阳,有人住在西安,有人在春晚舞台上看着自己的学生表演,有人在航母甲板上拍照留念。
他们不是外人,他们帮我们补上了关键一课,我们也给了他们一个体面的一生。这,是彼此的成全,也是那个动荡年代里,最动人的一场双向奔赴。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