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收藏
2025年7月11日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
庆历四年春
范仲淹痛悉好友滕子京被贬巴陵郡
但好在另一件令他更为头痛的大事
马上迎来转机
同年,大宋与西夏正式缔结和约
作为防御西夏主帅之一的范仲淹
与整个大宋朝廷终于长舒一口气
西夏
为何让大宋如此忌惮
甚至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命丧战场
又为何不曾留下一本正史
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王朝?
它身处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日出时分的西夏陵,摄影师@丁俊豪)
▼
或许
西夏陵
一座西夏现存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遗迹
一个西夏文明现存最完整、最综合的缩影
一份宋辽金夏多元并立时代的独特见证
能给我们答案
(请横屏观看,西夏陵全景示意,西夏陵遗址包含9座帝王陵、271座陪葬墓、1处北端大型建筑、32座防洪工程,制图@郑伯容&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01
中原余韵
庆历四年
(公元1044年)
大宋与西夏各退一步,缔结和约
宋朝将每年给予西夏更多的钱、茶、绢帛
西夏则需要向宋朝称臣
西夏首领元昊知道
他称帝并与中原宋朝平起平坐的愿望
落空了
(敦煌409窟壁画描绘的供养人像可能为西夏皇帝,摄影师@孙志军,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中原
与其说是西夏的征服目标
不如说是他们想要超越的高峰
早在建立西夏以前
作为主体的
党项人
在与中原相去甚远的青藏高原东部
狩猎游牧,自由如风
但周围纷争不断
于是越来越多党项部落选择归附隋唐
他们不断向中原一带迁徙
学会耕田农作,得到中原王朝的封赏
接受中原文化洗礼
在中原王朝的庇护下
他们逐渐成长为割据一方的藩镇政权
命运也从此与中原紧密交织
(唐代党项人的重要据点为夏州,在今陕西榆林一带,曾是匈奴大夏政权都城,“西夏”之名与它不无关系。图为夏州旧城统万城,摄影师@枉言,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然而北宋时期
党项新任首领无法服众
他索性向宋朝交出领地并甘当“人质”
族内顿时动荡不安
哗然声中,一位党项青年
继迁
愤然站出,率众出走
他们转而归附与宋朝敌对的辽朝
另寻生机
但这并不意味着
他们将放弃与中原相关的一切
因为他们深知
唯有汲取先进的中原文化,方能丰满羽翼
在实力逐渐强大后
一颗割据自立的种子
也在他们在心中悄然播下
虽然此刻他们与抗衡中原还有一定距离
(西夏画卷中,一位中原打扮的西夏长者,图片来源@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继迁死后,接任者是他的儿子
德明
人如其名,这是一位贤德英明的首领
他主动与宋、辽同时修好
为党项发展争取到相对和平的环境
更重要的是
他为党项人心中那颗自立的种子
寻到了一片萌芽的绿洲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银川平原,摄影师@吴建新)
▼
那是一片
西北黄土大地上难得的绿洲
贺兰山镇守在身后
挡住北方袭来的烈烈寒风与滚滚沙尘
黄河蜿蜒在眼前
难得温和地灌溉出大片沃野良田
宜牧宜耕
而正因位于游牧与农耕的交错带
这里自古也是北方政权与中原王朝
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
这就是
兴州(今宁夏银川)
(后更名为兴庆府)
(请横屏观看,银川平原地理位置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公元1020年
德明带领族人正式迁到兴州
耕农田,牧羊马
积攒下大量粮食与财富
造宫阙,建官署
模仿中原京城打造自己的都城
此外更要修建恢弘的帝陵
要像中原王朝那样
在大地上刻下永远被人铭记的印记
于是都城西南方,贺兰山脚下
一片可眺望都城的高地
被选为未来最高等级陵区
这里砾石与粗砂组成的地基稳固
高温少雨,鲜有山洪之患
帝王贵胄长眠于此
可万世永固,保佑后世昌盛恒长
(请横屏观看,依贺兰山而建的西夏陵,每座西夏帝陵的中轴线都指向贺兰山中的某个山峰,摄影师@Max)
▼
或许定下陵区选址后
一座座属于党项人自己的“帝陵”
已在德明脑海中动工
(修缮中的西夏陵,西夏陵建筑大多采用夯土与木结合的结构,摄影师@赵润宏)
▼
与都城的设计思路相同
党项“帝陵”将以中原帝陵为底本
继承秦汉唐宋一脉相承的传统
中轴线贯穿整座陵园
格局方正,四边开门
陵园内建起专供祭祀的献殿
陵墙四角与陵门两侧设置
最高规格的三出阙
另有两座阙台对称耸立在陵园之前
(六号陵,目前推测为德明的帝陵。图为西夏陵格局中的中原特色,制图@郑伯容&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殿宇房屋
碧瓦飞甍[méng],雕龙画兽
石象生
肃穆古朴,镇守陵前
(西夏陵中许多建筑构件、陪葬品等都带有中原色彩,图为西夏与中原唐宋文物对比,摄影师@孙岩&刘思尧&李琼&丁俊豪&笑谈间气吐霓虹&李宇鹏&路客看见&视觉中国&汇图网,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但在足够强大之前
党项人仍应恪守臣子本分
加上人力财力有限
“帝陵”不得不稍降规制与气势
规模需要缩减
中原帝陵围墙动辄边长数百米、上千米
在此减到两百米内或已足够
神道需要缩短
石象生也被折成四列
收入月城中
(西夏陵避免逾制的措施示意,制图@郑伯容&陈志浩&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
此外还要未雨绸缪
修造一系列防洪工事
抵抗山洪冲击
最大限度确保陵墓平安无恙
(请横屏观看,西夏陵防洪系统示意,制图@郑伯容&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德明韬光养晦
为缔造一个新兴的党项政权倾尽心血
但他宏图未竟就与世长辞
或许连“帝陵”的诞生都未能亲眼见证
这些重担都交给了他的儿子
元昊
但元昊,显然与父亲截然不同
02
朔风呼啸
“弥药狂,天地狂”
(西夏谚语)
弥药是党项人的自称
他们是西北呼啸的狂风
用不可磨灭的自信与胆魄
强势加入天地间的角逐
党项新首领元昊
并不掩饰他的张狂
他战功赫赫
年轻时就带兵夺取河西走廊
为西夏王朝的建立打下版图基础
他生性豪放
不执着于穿戴中原轻柔绮丽的丝绸
认为党项传统的“衣皮毛”才是英雄霸王
甚至下令全民剃回古老的秃发
(西夏秃发示意,图片来源@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他雄心勃勃
不再使用唐、宋赐予的“李”“赵”姓氏
而是自创“嵬[wéi]名”作为姓氏
还依照中原制度完善官制
并增设只有党项人才可担任的官职
又模仿汉字创立党项文字“番文”
(后世称为“西夏文”)
与汉文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在全境推广
(《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时流行的番汉双语词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都城内
一座座更壮丽的宫殿拔地而起
“兴州”升级为“兴庆府”
都城外
一座全新营建的帝陵——
元昊自己的帝陵
更强有力地宣示着他的理想
也揭示了他所做一切的真正目的——
党项人,将建立比肩中原王朝的政权
党项文化,将比肩先进的中原!
(三号陵,目前推测为元昊帝陵“泰陵”,图为三号陵角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其实父辈们的党项“帝陵”
虽然脱胎于中原
却已难掩党项的独特烙印
党项人敬奉鬼神居中
于是陵园内建筑轴线偏移
让出尊贵的中心之位
党项人习惯防御
于是陵城东、西、北三门均被封堵
唯有南门可以开启
而且南门前还加建一重瓮城“月城”
陵前还加建起巍峨的碑亭
成为中国帝陵制度上的创举
(请横屏观看,西夏陵格局中的党项特色,制图@郑伯容&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但元昊仍觉得不够
他的帝陵中
党项色彩需要浓烈,更浓烈
他用党项等草原民族惯用的圆形
取代中原传统的方形
角台、阙台、门阙、碑亭、献殿……
几乎所有建筑平面都被改为圆形
(三号陵复原示意,三号陵中的圆形平面可能还受到吐蕃、回鹘等文化影响,摄影师@丁俊豪,制图@郑伯容&汉青/星球研究所)
▼
就连父亲德明陵前
早已建好的方形东碑亭
也被重建成圆形
与方形西碑亭分庭抗礼
(六号陵建筑遗址基本都为方形平面,仅东碑亭为圆形平面,可能是后期重建所致,图为六号陵碑亭形制演变推测示意,摄影师@莎萝蔓蛇,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元昊自信
党项文化已能与中原文化平分秋色
公元1038年
元昊正式称帝,建立“大夏”
因位于西北而史称“西夏”
这颗惊雷在宋朝掀起轩然大波
也接连引爆三次宋夏战争
(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
但元昊是军事上的天纵奇才
西夏士兵也勇猛无比
三场大战无一不重创大宋边防
宋朝士气低迷
主帅之一的范仲淹也愁容满面
(出自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西夏军事装备示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风沉郁&张世瑜&君作刃&李鹏,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然而战争也在极速消耗着西夏
除去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沃野良田
西夏领土中更多的仍是贫瘠的沙漠戈壁
频繁的战争下全民皆兵
农田荒废,本就紧缺的物资雪上加霜
宋夏边境贸易必需品的“榷场”也遭关闭
生活与战场都难以为继
最终,双方只能停战议和
庆历和约后
宋夏迎来难得的和平
西夏虽然名义上向宋朝称臣
但在宋朝的默许下
元昊在西夏境内关起门来仍自称皇帝
宋、辽、西夏三足鼎立
已是不争的事实
(西夏与北宋、辽疆域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或许为了发泄不得志的怨愤
元昊沉迷于声色犬马,愈发残暴荒唐
最终他被愤怒的太子一剑削去鼻子
血尽而亡
皇帝横死,太子下狱
帝位落到小皇子谅祚手中
但他未满周岁
于是权柄实际被太后与外戚没藏氏把持
西夏女子同男子一样
有勇有谋有野心
同样可以领兵打仗、执掌朝堂
在往后继任的皇帝秉常、乾顺朝堂中
外戚专权的现象又两度上演
(西夏陵碑座。与中原常用龟形赑屃[bì xì]碑座不同,西夏陵的石碑由男女人像碑座驮起,造型粗放,摄影师@丁俊豪&朱智勇,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意图专权的后族外戚
与想要亲政的皇帝
轮流打着党项文化“蕃礼”
与中原文化“汉礼”的旗号
互相夺权
直到1139年
仁孝
这位年轻有为的帝王登基
才正式结束这场乱斗
(仁孝葬于七号陵。仁孝帝陵号为“寿陵”,而七号陵出土了刻有“寿陵”字眼的残碑,因此成为唯一一座能确定墓主身份的西夏帝陵,图为七号陵残碑中字数最多的一块,摄影师@张艳,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仁孝对中原文化情有独钟
史无前例地将孔子追封为文宣皇帝
他的治下汉学与蕃学并重
西夏迎来中兴
(仁孝七号陵陪葬墓中出土的石马与鎏金铜牛,摄影师@李文博&丁俊豪,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但在仁孝登基前后
天下局势已然洗牌
与西夏亦敌亦友的辽与北宋相继灭亡
南宋退居黄河以南,与西夏不再接壤
西夏孤立无援
完全处在新生而强悍的金朝虎口之下
(西夏与南宋、金、蒙古疆域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西夏被迫归附金朝
而这步险棋
最终也招来杀身之祸
03
梵音骤断
或许仁孝下葬不过三十余年
他的帝陵
连同其它西夏帝陵
就被蒙古大军暴力摧毁
殿宇倒塌,石碑破碎
唯有庞大的“陵塔”还残存地面
(人在高大的西夏陵陵塔前显得渺小,摄影师@潘峰)
▼
陵塔
不见于中原帝陵
是西夏陵最独特的创造
源于西夏极度虔诚的佛教信仰
此外
莲花纹、兽面纹
摩羯[jié]、海狮、迦[jiā]陵频伽[jiā]……
频频出现的佛教图案与神兽
也印证着西夏陵中的佛教崇拜
(请横屏观看,西夏陵中的佛教特色,摄影师@朱智勇&柳叶氘&风沉郁&回归橙色&丁俊豪&李鹏,制图@郑伯容&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西夏陵最北端
可能还建起一座大型佛寺
诵经祈福,以保荣华
(西夏陵北端大型建筑遗址,功能尚不明确,很可能是一座佛寺。图为张掖大佛寺中的木胎泥塑卧佛,身长34.5米,是我国现存最大室内卧佛,基本是西夏时期原物,摄影师@肩水都尉)
▼
佛教
早在汉代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而河西走廊,作为丝路咽喉
便成了中国佛教信仰很早的地方
党项人占领河西走廊后
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官员百姓几乎全民信奉
就连帝王也以佛的化身自居
西夏境内佛塔林立
敦煌莫高窟中的七十余个洞窟
在西夏时被增修或开凿
(西夏石窟寺与佛塔,依次为甘肃瓜州榆林窟、宁夏青铜峡一百零八塔、宁夏贺兰宏佛塔,摄影师@孙志军&视觉中国&李文博)
▼
仁孝时期
西夏境内的佛教发展达到高峰
佛教经典《大藏经》
中原耗费近千年才译出6000多卷
而西夏在仁孝皇后罗氏的组织下
仅53年便译出3579卷
(中原传入的活字印刷术极大推动了西夏佛经的印刷与传播。目前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活字与泥活字印刷品均为西夏遗存,且都是佛经,分别是《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与《维摩诘所说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但再虔诚的信仰
也无法令神佛显灵护佑西夏
仁孝死后
西夏陷入最后的混乱
仁孝之子纯佑年少继位
但终被亲生母亲罗太后与族弟安全
联手废黜,暴卒身亡
安全如愿以偿地坐上帝位
但不过五年便也同样被废黜而死
这对难兄难弟死亡时间相近
帝陵可能同时修建
他们的人生经历何其相似
帝陵形制竟也如出一辙
(目前认为,二号陵为纯佑帝陵,一号陵为安全帝陵,摄影师@丁俊豪,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而且朝局荒唐,礼崩乐坏
他们的陵塔屋檐层数
也大胆超越以往的五层、七层
惊人地达到含有至尊意味的九层
(九层陵塔只存在于一、二号陵中,因此也有观点认为这两座高规格陵墓应属于西夏先祖继迁与德明,摄影师@夏尔,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就在西夏风云剧变之时
更遥远的漠北也正酝酿着一场风暴
未来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
武力统领了所有蒙古部落
随后,他们决定向一直欺凌自己的金朝复仇
而西夏作为较弱小的金朝附属者
首当其冲
面对凶猛的蒙古铁骑
继任的西夏皇帝遵顼[xū]主动退位避祸
政权交由次子德旺
德旺想扭转局面,却惊忧而死
德旺的侄子睍[xiàn]临危受命
但他已无力扶大厦于将倾
战乱中奄奄一息的西夏
可能也已无力再为这最后三位帝王
营建帝陵
(内蒙古草原上,万马风驰电掣,摄影师@特立独行的猫)
▼
1226年,蒙古发动总攻
成吉思汗亲率一路军队南下
很快大破西夏北方要塞黑水城
但又在结冰的黄河上
遭到西夏人民无比顽强的抵抗
但最终,蒙古军队还是渡过了黄河天堑
包围了西夏都城
(黑水城遗址,摄影师@卢文,制图@淼淼/星球研究所)
▼
末代皇帝睍[xiàn]请求投降
他带着金佛、珠宝等珍贵贡品
来到成吉思汗营帐外
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1227年
蒙古军队攻占西夏都城
西夏覆灭
此时距离仁孝的中兴之治不过三十四年
距离元昊建立西夏一百九十年
(西夏灭亡后,佛像无人维护,眼珠釉料在高温下熔化流出,仿佛在为西夏的覆灭悲泣,图为宁夏贺兰宏佛塔出土的彩塑泥塑佛头像,摄影师@细草穿沙)
▼
蒙夏战争之惨烈
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战死沙场
痛失领袖的蒙古军队
愤怒地想要在西夏都城纵火屠城
但被成吉思汗的西夏养子察罕及时劝阻
许多百姓免遭一死
或许正因如此
蒙古军队的愤怒才会宣泄到
不远处的西夏陵上
直到蒙古人建立元朝
整理前朝历史
为宋、辽、金都编撰了厚厚的正史
也唯独不修西夏正史
(萧瑟的西夏陵,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西夏历史骤然断绝
包括西夏陵在内的诸多西夏遗迹
一荒就是数百年
但它们的断壁残垣
仍在倔强地昭示着那段历史
1907-1909年
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与英国人斯坦因
在废弃的黑水城内外
发掘出了海量以西夏佛经为主的文献
震惊世界
西夏
它的灭亡之路从黑水城开始
最终也因黑水城再度“苏醒”
(黑水城遗址,图中佛塔为元代遗物,摄影师@伏国庆)
▼
1971年
对西夏陵神秘陵塔的惊鸿一瞥
激起了考古人员的强烈好奇
借由残碑上奇怪的方块字
考古人员将它与黑水城文献联系在一起
破解了它的归属之谜
也由此点燃国内西夏研究的热潮
随后
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各地
越来越多的西夏佛塔、城址、墓葬……
被发掘,被认识
越来越多飘零的西夏碎片被拼合解读
越来越多的西夏往事重见天日
宋夏辽金元那段多元并立的时代历史
也越来越完整清晰
(宁夏贺兰拜寺口双塔,1986年加固维修时出土了一批高质量西夏文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于是人们终于知道
曾有一个西夏王朝
崛起于西北大地,策马加入群雄逐鹿
留下灿烂传奇
它身处丝绸之路十字路口
于是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
种种文明汇成它的血脉
它也成为纽带
卫藏地区的覆钵式塔经由它传入中原
成为后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美丽的白塔”
中原的活字印刷又经由它传向世界
推动文明的进程
王朝倾覆后,幸存的西夏遗民
迁入附近的西藏、四川、云南
或是远走安徽、山东、河南、河北
血脉依然流淌在今天万千中国人身上
西夏自始至终都是
中华五千年文明接力的一环
(出自西夏谚语)
▼
“蕃汉弥人同一母”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出自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描绘的是北京北海公园白塔,摄影师@王正宇)
▼
“冰融水现,云消月显”
(西夏谚语)
当历史被风沙磨灭得不甚清晰
幸好还有西夏陵
一位夯土筑成的沉默史官
执着地勾勒一个失落的王朝轮廓
忠实地铭刻一段失语的西夏往事
填补中华文明的拼图
(神秘的西夏陵,摄影师@李文博)
▼
幸好还有西夏陵
指引我们探索那段历史的多元交融
为我们奏一曲
永不消散的塞上交响
你听
中原的韵律、西北的风声与喃喃的梵音
还有其它万千音符
仍在天地间一同荡气回肠
(请横屏观看,西夏陵,摄影师@李俊博)
▼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元元
图片:潘晨霞&肩水都尉
设计:郑伯容&淼淼
地图:陈志浩
审校:黄太极&高俪倩
封面、头图摄影师:方力&李文博&视觉中国
【主要参考文献】
[1]孔德翊,马立群. 西夏陵遗产的价值内涵探析[J]. 西夏学,2019,(2): 152-159.
[2]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许成,杜玉冰编著. 西夏陵 中国田野考古报告[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3]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编著. 西夏三号陵:地面遗迹发掘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编著. 西夏六号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Xixia lmperial Tombs Nomination Text(https://whc.unesco.org/)
[6]孔德翊,张学玲,王晓琪. 浅析贺兰山对西夏陵选址的影响[J]. 文化学刊,2022,(7): 220-223.
[7]史金波著. 西夏社会 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史金波著. 西夏社会 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吴天墀著. 西夏史稿[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陈育宁,汤晓芳,雷润泽著. 西夏建筑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1]杨蕤,王昌丰. 西夏陵“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多维思考[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8,(4): 40-46.
[12]郭迎春. 论银川平原在西夏历史上的战略地位[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81-83.
[13]余军. 西夏王陵对唐宋陵寝制度的继承与嬗变——以西夏王陵三号陵园为切入点[C]//宋史研究论丛 第16辑. 2015-08.
[14]杜建录. 西夏学的传承与发展[J]. 西夏学,2020,(1): 21-26.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