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市上销售的“现杀”珍珠是真的吗?为何价格如此便宜?

都说“黄金有价,珍珠无价”,相信很多人也都有听说过,珍珠不仅价值很高,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时还是很好的饰品,不管是珍珠耳环,还是珍珠项链,手串等,佩戴得当都能很大程度提升人的气质!那么,农村集市上那些“现杀”开的珍珠都是真的吗?

前些天,我们镇上有个农产品展销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农产品都有售卖,我也和爸妈去看了一下,发现人最多的就是现杀珍珠了!

老板在摊位前面有个广告牌子,上面写着现杀珍珠,50元一个!

听这老板介绍说,每个蚌壳里面100%都有珍珠,而且还不只有一个,至少15棵珍珠,多的有30多颗!老板还承诺如果不足15颗,可以另外在开一个!由于价格不贵,又是现开的,很多的老百姓都在排队购买,老板和他儿子两个人都忙不赢!

我在边上也看了好一会儿,发现开出来的珍珠有大有小的,确实很好看,并且说来也奇怪,这些河蚌里面的珍珠真不少,普遍都有20几颗,好些还有30多颗!多数人就是购买2个,然后用珍珠做手串!

不少人觉得“亲眼所见、现开现取”肯定不假,而且关键是价格不贵,在老板的一阵吹嘘下,好多人忍不住掏钱购买。

可这些“现杀”珍珠到底是真的吗?为啥价格能这么低?

先说说核心问题:这些珍珠大多是“真珍珠”,但绝非你以为的“天然珍宝”,它的价格也没有多数人想象中的那么昂贵!

市面上天然珍珠极其稀少,早已是有价无市,而集市上现开的珍珠,全是人工养殖的淡水珍珠。

养殖户会在河蚌体内植入珠核,经过一两年的培育,河蚌就会分泌珍珠质包裹珠核,形成人工养殖珍珠。

从成分上看,它们和天然珍珠一样主要是碳酸钙,手感和光泽也有珍珠的基本特征,算不上“假货”,但品质和价值远不及优质养殖珍珠。

那为啥价格能低到让人动心?关键在于“产量大、品质差、无中间环节”三大原因。

首先是养殖成本低、产量高。我国淡水珍珠养殖技术成熟,像诸暨等地的蚌塘里,一只三角帆蚌就能培育出十几颗甚至几十颗珍珠。

虽然近年来养殖面积有所缩减,但规模化养殖依然能控制成本,加上挑珠、加工的人工费用相对低廉,单颗珍珠的基础成本本就不高。

摊主从养殖场直接批量收购成蚌,省去了中间商加价,自然能以低价售卖。而且这些,多数都是河蚌养殖场淘汰的残次货,真正高品质的河蚌珍珠都已经挑选出去了,因此它们都是批量进货的,自然价格就要低很多!

其次是珍珠品质“先天不足”。集市上的珍珠看似圆润,实则大多是“通货”!

对于不太懂的人来说,也不太懂得如何分辨珍珠好坏,好些认为珍珠大就是好珍珠,实际上这些人工养殖的珍珠因为生长期不够,表面可能藏着细小瑕疵,光泽呆板缺乏晕彩,颜色也多是普通白色、粉色,没有高档珍珠的深邃质感。

这些珍珠因为形状不规整、品质达不到珠宝级标准,无法进入正规珠宝店销售,只能通过集市、地摊等渠道低价处理。

商家所谓的“稀有黑珍珠”“金色珍珠”,很多是普通珍珠经过染色、辐照处理的,成本更低,却能忽悠不懂行的消费者。

最后是“现杀”的营销噱头降低了流通成本。

现开现卖的模式,省去了珍珠分拣、串链、包装等后续加工费用,也不用承担店面租金、品牌溢价。

而且“现场开蚌”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像拆盲盒一样吸引围观者,既能带动人气,还能让消费者产生“亲眼见证、没有猫腻”的信任感,哪怕价格稍高也愿意买单,实则商家早已通过控制蚌内珍珠数量和品质锁定了利润。

不过也有少数摊位藏着“造假套路”。有些不良商家会提前在蚌肉里塞入塑料珠、玻璃珠或贝壳珠,这些仿制品表面涂了“珍珠精液”,看起来和真珍珠相似,但手感偏轻、光泽刺眼,两颗相互摩擦没有真珍珠的砂砾感。

还有些商家用涂层珍珠,在劣质珍珠表面镀一层薄膜冒充高档珍珠,短期佩戴后涂层就会脱落,露出内里的粗糙质地。

其实辨别这些珍珠真假好坏并不难:真珍珠手感偏凉,轻轻刮擦会掉下细粉且能擦拭无痕,强光下内部有柔和的混浊感;

而假珍珠要么轻飘要么过重,刮擦后会露出塑料或玻璃基底,透光性极差或过于刺眼。

如果只是想图个新鲜、做个小饰品,几十元买一串无可厚非;但如果想收藏或送礼,就别被“现杀”的噱头忽悠,正规渠道带鉴定证书的珍珠才更靠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时尚   集市   便宜   农村   价格   河蚌   品质   老板   成本   手感   商家   光泽   低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