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客户比我们还着急!”青岛松尚电话被打爆,一天内承接近100万美元订单

视频加载中...

“中美经贸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当晚我们就收到了很多美国客户发来的邮件,要么是下新订单,要么是催我们生产和发货。昨天早上一睁眼,又接到了大概60万美元的美国客户订单。”青岛松尚纺织服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隋艳兴奋地说,“前段时间那个最难的阶段我们都扛过来了,现在更要抓紧把我们的优势做扎实。”

5月13日清晨,在青岛城阳区惜福镇街道的一处工厂内,青岛松尚纺织服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尚”)的车间里,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手指翻飞。裁剪、缝纫、压胶、上拉链、开口袋……上百道工序在流水线上有序流转,深蓝色的布料在针尖下迅速成型,每一道车线都走得笔直工整——这是中美双方在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后的第三个工作日,这家曾在145%关税高压下坚守的外贸企业,正迎来新的订单热潮。

车间内,生产车间副主任王海英正核对81625款订单的进度——600件服装分8个尺码生产,每个尺码的拉链长度、口袋位置、印花位置都需单独制版,这样的“精细活”在松尚的流水线上却显得有条不紊。“五一假期大家只休了两天,就提前回来赶工了。”她的语气里透着一股干劲和坚定,“虽然前段时间关税变动让出口压力陡增,但工人们对于现有订单都铆足了劲干,因为大家都知道,保订单就是保未来。”

“美国客户现在比我们还着急。”隋艳指着最新邮件感叹。某美国客户在东南亚试产印花T恤失败后,连夜将订单转回中国,并直言:“只有你们的中国工人能同时搞定绣花、压胶和小批量、多尺码混批——这是东南亚工厂做不到的技术和质量。”此刻,仓库内积压两个月的20个集装箱货物正在装车,这些曾因关税波动滞留的货物,即将带着中国制造的韧性答案驶向大洋彼岸。

松尚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赶工 摄影:张学贞

从“单腿走路”到“双轮驱动”

作为国际知名企业的长期工装供应商,松尚曾依赖“十年不变款”的稳定订单模式,2020年以前99%产能面向美国市场。但新冠疫情引发的供应链停摆,让企业30天损失200多万元,更暴露出单极市场的脆弱性。“2021年4月,订单量骤减至半停产边缘,这时候我们意识到必须打破‘单腿走路’的困局。”隋艳回忆道。

转型首战瞄准内销羽绒服市场,却遭遇“设备荒”与“人才荒”双重壁垒。企业果断投入300万元引进全自动充绒机、智能绗缝机等设备,并改造生产车间。与“十年不变款”的出口工装不同,内销时装要求“半月一上新”,松尚原有的4名样衣工明显难以满足需求。为此,隋艳鼓励生产班长跨界学做样衣,按样品难易程度给予50到500元的奖励。2022年,17名班长的制样水平已经可以媲美专业样衣工,甚至能独立分析工艺、管理生产线。“最初我们安排了专业的生产管理人员指导班长,但随着他们技术越来越精、管理越来越熟,这些岗位反倒成了‘摆设’。”隋艳笑着说,“一开始只是想解决样衣工不足的问题,结果不仅节省了管理成本,班组生产效率也大幅度提升。”

首次承接来料加工羽绒服订单时,松尚主动接受低于行业均价20%的报价。“表面上是亏了十几万,实际上是赢得了进入内销市场的‘敲门砖’。”隋艳坦言,通过这次“交学费”式合作,松尚不仅积累了内销服装的生产经验,更深入掌握了国内市场的品质标准与工艺要求,为后续成功承接国际品牌订单筑牢了工艺根基。

2023年10月,上海某知名品牌要求经供应商介绍找到松尚。“他们要求一周内交付20件样衣,我们不仅提前完成,还超额提交28件。最终客户选中的20款全出自松尚之手。”青岛松尚纺织服装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丽丽自豪地说。2024年10月,松尚拿下该品牌15.6万件的联合研发订单,这是以往外销订单中少见的规模。

为激发团队内销动力,松尚还改革了内销提成机制——毛利五五分成,公司和业务部各占50%。“业务员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现在他们都主动去找客户、谈订单,根本不用我操心。”隋艳说。而变革的成效显而易见:2024年,松尚内销联合研发订单突破3000万元,今年目标5000万元,内销占比有望从30%提升至50%。

缝纫工人在缝服装 摄影:张学贞

以高难度订单构筑企业“护城河”

2024年底,松尚与美国一家企业签订了总金额达400万美元的工装定制订单。然而生产启动初期,美国对华关税调整至145%,国际贸易环境骤变令合作方一度对订单落地产生顾虑。面对挑战,松尚团队积极沟通订单细节,同时依托中国政府的稳外贸政策支持,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工艺标准,持续巩固合作信心。

“回想起两个月前关税变动初期,我们压力确实不小。”隋艳表示,“如今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成果,我们企业缓解了压力,美方合作伙伴也逐渐认识到中国供应链的独特优势,最终决定继续推进合作,新增关税成本由美方客户主动承担。”

隋艳曾亲自带队考察东南亚工厂,发现当地生产效率仅为松尚的50%。以越南、缅甸为例,其工厂接单门槛普遍为5000至10000件,而松尚的最小起订量仅为400件。“客户若将小批量订单转至越南,加工费会大幅上涨。”王丽丽解释。而松尚通过“多面手工人体系”,使小批量订单的生产效率远超东南亚工厂。

正是这种实力,让松尚成功承接某美国客户的高货值订单——单件售价40美元的多拉链压胶衣,东南亚工厂因工艺繁琐、尺码太多而放弃。即便在此前的关税高压下,客户也只是提出“将简单款式转至东南亚”,仍坚持将高难度订单留在中国。“现在,松尚车间在做的都是尺码多、数量少、工艺复杂的高难度订单,这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隋艳说。

当东南亚工厂还在比拼基础加工费时,松尚已凭借小批量、多工艺、精益生产管理等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工人使用全自动铺布机裁切布料

关税协议后的“韧性红利”

中美关税协议宣布后的24小时内,松尚收到超100万美元的新增订单,其中包括此前从未合作的客户。与此同时,20余个集装箱货物陆续发运,此前因关税波动停滞的800万美元订单正在加紧生产。“其实美国客户比我们更激动、更兴奋,他们走访东南亚后发现,中国工人的技术和责任心,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替代的。”隋艳表示。

随着订单激增,松尚的生产计划表已排至三个月后,工人们仍在加码培训“多面手”技能。“越是外部环境变化,越要守住中国制造的看家本领——勤劳、智慧和精益求精。”隋艳感叹,这既是应对挑战的底气,更是穿越风雨的船锚。

如今的松尚,已从单纯的来料加工,发展到联合研发,同时正在研发自有品牌,并将于2025年底投放海外市场。这是松尚从ODM模式走向OBM模式的重要一步。

在松尚的样品室里,王丽丽展示着最新样衣,款式新颖,工艺精细。“今年春天,除了这些外贸订单,我们还接了8万件内销品牌春装订单,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王丽丽说,新的关税政策和内销市场的崛起都让大家充满信心。

从依赖单一市场到内外销并重,从简单加工到联合研发,松尚的转型之路,是无数中国外贸企业应对挑战的缩影。其突围路径揭示了中国制造的生存法则:当简单制造遭遇关税高压,唯有将工艺深度转化为技术壁垒,用管理精度锻造效率优势,方能在全球化变局中守住立身之本。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耿伟杰)

编辑:王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7

标签:财经   青岛   美国   着急   订单   客户   电话   万美元   关税   东南亚   工艺   中美   尺码   工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