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国庆,行走中国,爱国在路上。以青年视角,观察今日中国,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在路上·青椒国庆特辑”。今日我们跟随重庆大学NGHIEM THI THU NGUYET,VUONG THI THUY LINH,趣话中越两国各自的“月饼大战”,看一块月饼背后沉淀的文化交融与情感共鸣。
越南河内,人们在选购中秋节礼物。新华社 记者 王迪摄
□NGHIEM THI THU NGUYET,VUONG THI THUY LINH(重庆大学)
临近中秋佳节,“月饼大战”的话题正持续升温。在中国,各大电商平台上网友争论的是甜还是咸。而在越南的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同样吵得面红耳赤:绿豆月饼还是什锦月饼?
一块小小的月饼究竟凭什么掀起如此大的讨论热潮?因为在中越两国,月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食品属性,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也蕴含着家国、团圆、亲情的千种意味。
36道工序成就“酥掉渣”的中国湘式月饼。
中国的月饼可谓“南甜北咸”。北方人钟爱豆沙、枣泥,口感厚重;南方人偏好咸香,比如火腿、鲜肉,甚至加入咸蛋黄。这种口味差异,放到今天的社交媒体上,瞬间就能掀起一场“键盘风暴”。
与此同时,今年中国社交媒体上出现新战场——健康化。根据月饼品类2025年趋势的调研显示,轻型伴手礼、健康化、零食化成为月饼的三大新趋势。低糖、低脂、无添加都成了新宠。
月饼不再只是节日的“必备”,它同时成为生活方式的投射。健康与传统之间的拉扯,让这场“月饼大战”更添几分现代意味。
越南什锦咸蛋月饼。
相比之下,越南的“月饼大战”更有一种“长久对抗”的味道。每年临近中秋,“什锦派”和“绿豆派”的争论总会如约而至。
“什锦月饼”是一种里面有火腿、坚果、肉松、冬瓜条……的月饼,讲究一个“丰盛”的寓意。什锦不仅是食材的组合,更是一种文化的隐喻,被视为“百味人生”的缩影。
而“绿豆月饼”则走极简路线,清清爽爽、入口即化。支持者认为,这才是月饼应有的质朴,象征着纯粹。
尽管每一年越南市场都涌现出各种“创新款”——从抹茶到芝士流心,从椰奶到黑芝麻,但最终,站稳舞台中央的,还是“什锦月饼”和“绿豆月饼”,成为一种“经典无法被颠覆”的文化现象。
中秋的楼与月。长沙阿信 摄
如果说“月饼大战”只是表象,那么更深层次的是背后的文化氛围。
在中国,中秋节不仅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更被称为“团圆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多少异乡游子借一块月饼寄托乡愁。中秋之夜,赏月、吃饼、聚餐,构成了中国人情感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在越南,中秋同样强调“团圆”,但它又带着独特的“儿童节”意味。舞狮、灯笼、糖果,构成了一幅热闹的画面。孩子们的欢笑声,往往比圆月更耀眼。于是,在越南,中秋更多是“下一代的节日”,强调传承与希望。
不同的节日氛围,却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团聚。无论是中国人阖家赏月,还是越南孩子提灯玩耍,月饼都是必不可少的点缀。它既是食物,也是连接家庭的纽带。
越南的中秋节装饰品和玩具。新华社 记者 王迪摄
归根结底,“月饼大战”其实并没有输赢。它是一场轻松而幽默的文化狂欢,人们在争论“哪种馅料更正宗”的同时,也在分享彼此的记忆与情感。
哪种馅料最好吃?答案因人而异。但无论是齁甜的豆沙、油香的火腿,还是朴素的绿豆、繁复的什锦,它们共同承载着的是“与家人分享的时刻”。
美食不仅是舌尖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寄托。它能把人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拉回餐桌,让家人坐在一起,哪怕只是分食一小块月饼,也能感受到那份温暖与归属。
在这一点上,中越文化高度共鸣:月饼的真正味道,不是糖与油的比例,而是亲情、团圆,以及超越国界与时间的情感纽带。
人间有爱,月满中秋
透过一块小小的月饼,我们看见了中国与越南的文化地图。口味不同,但情感一致;形式各异,但核心相同。它既见证了传统的延续,也见证了现代的创新;它既是中越文化差异的缩影,也是文化交融的象征。所以,真正值得珍惜的是当你剥开包装,递给身边人的那一刻。那一刻,月亮圆满,月饼甘甜,文化厚重。
月饼,终究不是关于吃什么,而是关于和谁一起吃。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