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老板还是吃了墨水的亏?西贝事件第5天:新华社等央媒接连发文

9月13日深夜,罗永浩突然删掉20多条吐槽西贝的微博,一句 “西贝的事告一段落,我要忙正事” 让持续3天的预制菜大战戛然而止。

同一时间,新辣道创始人李剑的直播间里,20万元悬赏令刚挂出就涌入3万观众,为餐饮人抱不平,公开叫板罗永浩。

而新华社当天下午的评论还在热搜挂着,“消费者要的从不是‘无预制’,而是‘不隐瞒’”,短短14个字,把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多日的辩解衬得格外苍白。

这场争议从9月10日爆发,事情的起点,是罗永浩一条带着 “火药味” 的微博。

他晒出自己在西贝的消费小票,配文“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条微博半天就转了5万次,评论区瞬间炸了锅。

有人附和 “上次吃西贝,感觉莜面栳栳是复热的,嚼着没嚼劲”,也有人替西贝说话 “连锁餐厅要保证口味统一,预制菜很正常”。

但真正把事情推向高潮的,是罗永浩随后抛出的10万元悬赏令,言外之意就是“谁能拿出西贝用预制菜的实锤证据,这钱归谁”。

面对这波冲击,贾国龙的回应显得有些 “慌”。

他先是在接受采访时斩钉截铁地说 “西贝所有菜品都不是预制菜,罗永浩点的13道菜里一道预制菜都没有”,还强调 “我们的厨师都是现炒,只是提前处理了食材”。

可没过两天,有媒体去西贝门店后厨探访,拍出来的画面让网友大跌眼镜:厨师拿着电磁炉加热袋装肉,手法生疏得像刚入职;

馒头和莜面栳栳是提前蒸好冷藏的,要吃的时候再复热;甚至有厨师长坦言 “有没有厨师证不影响,会加热就行”。

更尴尬的是,有人翻出贾国龙2023年的采访,当时他还笑着说 “好菜都是预制出来的,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这是餐饮趋势”。

前后矛盾的说法,让 “西贝预制菜” 的话题热度又涨了一波,某平台数据显示,9月12日当天,相关讨论量突破2亿,其中 “贾国龙自相矛盾” 的词条阅读量超5000万。

就在贾国龙忙着 “自证清白” 时,罗永浩已经把战场拉到了直播间。

9月12日晚8点,他的抖音直播间在线人数峰值突破10万,直播里,罗永浩还提到了老乡鸡,说 “人家就明明白白标着哪些是现做、哪些是半预制,消费者能选,心里也踏实”。

可谁也没料到,第二天就有人站出来 “叫板” 罗永浩,这个人就是信良记董事长李剑。

这位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30年的老兵,在视频号直播里开门见山:“我和老罗是朋友,他首场直播卖的信良记小龙虾,还是我供货的,但这次我必须说句公道话,他引导消费者觉得‘现炒就健康,预制就垃圾’,这是在误导人。”

李剑的直播间里,背景板写着 “20万元悬赏”,他解释说:“只要中国境内有连锁餐饮企业能证明自己没用到任何冷冻原料和添加剂,或者罗永浩、媒体能找到这样的餐馆,这20万我马上给。我就是想看看,‘无冷冻无添加剂才是好餐馆’的说法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他还拿出自己的经历举例:“我做过员工食堂,开过小饭馆,也搞过食品工厂,知道鲜货的风险,菜市场的鲜肉可能没检疫,鲜鱼可能有抗生素,反而品牌冷冻肉经过低温处理,能杀死大部分细菌,更安全。

消费者该关心的是原料好不好、卫不卫生,不是纠结‘是不是现炒’。”

这场直播吸引了40多万人观看,评论区吵成了两派:支持李剑的人说 “终于有人替餐饮人说话了,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反对的人则反驳 “你是做预制菜生意的,当然帮着说话”。

而李剑回应争议时说:“我不是替谁洗白,就是怕错误舆论把行业带偏,到时候小餐馆不敢用冷冻原料,成本涨了,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权威声音陆续出现。

9月13日中午,人民日报发文解读预制菜定义,明确 “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食用的预包装菜肴才算预制菜”,还特别指出 “只做过清洗、分切的蔬菜,还有速冻饺子、馒头等主食,不算预制菜”。

这个定义一出来,不少网友恍然大悟:“原来之前争论的‘预制菜’,连概念都没搞清楚。”

下午新华社的评论更直接,提到 “各方讨论的核心,是消费者对知情权的关切和对餐饮质量的诉求”。

这句话被业内解读为 “定调”—— 比起争论 “能不能用预制菜”,更重要的是 “用了要告诉消费者”。

而西贝恰恰在这一点上失了分,从事件爆发到罗永浩止战,西贝始终没明确告知哪些菜品用了预制工艺,反而一直在纠结 “是不是预制菜” 的定义。

有意思的是,这场争议里还有个 “意外赢家”—— 麻六记。

就在西贝和罗永浩吵得不可开交时,麻六记开启了后厨直播,镜头里厨师颠勺翻锅,火苗窜得老高,锅铲碰撞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

数据显示,这场直播单日观看人数突破2万,两天销售额超250万。有网友评论:“不是非要吃现炒的,是想看到‘烟火气’,知道自己的钱没白花。”

9月14日,事件进入第5天,西贝门店的客流量慢慢恢复,但不少消费者进店后会主动问服务员 “这道菜是现做还是预制的”。

有店员透露,公司已经要求门店 “如实告知菜品加工方式”,还调整了菜单,标注了 “现炒”“中央厨房预加工” 等字样。

而罗永浩止战后,有人问他 “20万悬赏找到符合要求的餐馆了吗”,他只回复 “等国标出来再说”。

据悉,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通过审查,很快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 “什么是预制菜”“使用预制菜要不要公示” 等问题,或许能有明确答案。

回头看这场争议,贾国龙到底输在哪?不是输在 “用了预制菜”,而是输在没读懂消费者的心思。

大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 “被隐瞒”;也不是输在 “口才不如罗永浩”,而是输在把消费问题变成了个人恩怨,从 “辩解” 变成了 “硬刚”。

李剑的20万悬赏,虽然引发争议,却也说出了餐饮行业的难处:在成本和品质之间找平衡,在透明和生存之间做选择,从来都不是容易事。

而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发声,更像给行业提了个醒:预制菜不是 “洪水猛兽”,也不是 “遮羞布”,只有把知情权还给消费者,才能走得长远。

这场持续5天的风波,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思考不会消失。

当预制菜成为餐饮行业的趋势,如何让消费者 “吃得明白、吃得放心”,才是所有餐饮人该认真琢磨的事。

毕竟,食客的信任,比任何辩解都管用。

文/编辑: 财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财经   新华社   发文   墨水   老板   事件   消费者   厨师   餐饮   人民日报   餐馆   洪水猛兽   知情权   定义   原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