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天塌了,美财长:如果美俄和谈失败,美国将对印加征200%关税

按说特朗普和普京谈判,是谈俄乌的问题,印度却突然躺枪了。在美俄会谈前,美国财长贝森特放话,如果美俄元首谈判失败,美国可能对印度商品加征高达 200%的惩罚性关税。这通威胁下来,印媒天都塌了,印度更是不理解为何特朗普总是对印度重拳出击。

8月13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直言,如果15日举行的美俄阿拉斯加会谈不能达成停火协议,印度将可能面临关税的进一步升级,最高达到200%。

要知道,美国在上个月就对印度因购买俄罗斯石油实施了所谓“二级关税”,使得印度关税被加征到最高的50%。如今贝森特的话,等于给了印度当头一棒。印度媒体几乎集体炸锅,从《印度时报》到“新德里电视台”,几乎一致渲染出焦虑的氛围。

对于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印度来说,这样的关税惩罚简直就是“釜底抽薪”。能源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失控、出口市场受限,都会成为潜在的连锁反应。

事实上,美国盯上印度,并不只是为了区区数十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而是出于更大的地缘政治目的。

美国对印度频频威胁,实际上还是对俄罗斯施压,毕竟印度是俄能源第二大买家,如果印度扛不住压力,妥协,不再买俄原油,那么俄罗斯财政收入就受到巨大影响,同时还能向印度推销美国高价原油。

此外,这是美国对欧洲盟友的“压力测试”。贝森特曾在G7会议上放话,要么跟随美国制裁中印,要么闭嘴不要反对。欧洲领导人集体沉默,证明美国的单边霸凌手段已经让盟友骑虎难下。

最重要的是,在中印之间,印度更好拿捏。特朗普清楚,中国难以撼动,一旦贸然动手,会招致更激烈反制;相比之下,印度虽然有影响力,但还不足以进行对等报复,成为最合适的“软柿子”。

长期以来,印度奉行所谓“多边结盟”战略,既想拉拢美国,又想维持与俄罗斯的传统合作,同时还在与中国保持复杂关系。看似灵活,实则摇摆不定。

如今,美国直接把印度当成制裁的试验田,这让莫迪政府陷入尴尬:继续买俄油,面临关税重压;如果减少俄油进口,国内能源价格必然上涨,社会压力剧增。两难之间,印度所谓的“战略自主”,变成了“战略被动”。

从根本上看,美国对印的威胁,是典型的“大国算计”。俄乌冲突的核心在于北约东扩和美欧对乌援助,但华盛顿却要把责任甩给其他国家。

特朗普政府频频放出要进行二级制裁,必须施行,杀鸡儆猴,否则总是打嘴炮,根本没人理会。所以特朗普挑了软柿子印度,印度正好符合条件——体量足够大,打击它能产生影响力;但同时又不够强大,无法掀翻棋盘。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敢说对印征收200%关税,却不敢在中国身上动真格的。

对比中印在类似问题上的处境,就能看出两国的底气差距。

中国在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时,是坚决对等反制,毫不妥协,哪怕是脱钩,也不会妥协。可以说中国是在这轮关税战中,第一个反对美国关税霸凌,并逼迫美国妥协的国家。

而印度虽然表示不妥协,但只是嘴上强硬,不敢硬刚,也没有反制的工具,实力不够,说再多也白搭。

更大的问题在于,印度的“多边外交”已经走到死胡同。它既想做俄罗斯的能源客户,又想成为美国的“民主伙伴”;既想与中国在金砖框架下合作,又在边境问题上与中国争锋。

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看似灵活,实则缺乏根基。当大国真正摊牌时,印度只能成为被牺牲的对象。法国学者贝特朗的评价很犀利:印度“足够强大,能产生影响;但又不够强大,无法报复”,因此沦为大国博弈的“泄压阀”。

换句话说,印度成了美俄博弈桌上的“筹码”,而不是一个真正能左右局势的玩家。

贝森特对欧洲放话“要么干活,要么闭嘴”,已经充分说明了美国的态度。它不是在和伙伴商量,而是在发号施令。对欧洲如此,对印度更是如此。

美国并不把印度当作平等伙伴,而是当作工具。需要时就拉拢,不需要时就抛弃。所谓的“印太伙伴关系”,更多是空头承诺,真正的利益分配,轮不到印度。

阿拉斯加的美俄会晤,看似是为了俄乌停火,实际上却牵动着整个全球格局。美国拿印度说事,其实是间接施压普京。

一旦普京感受到印度受损,他可能会考虑调整对华或对印的能源出口,从而被迫回到谈判桌。这是美国的算盘。

然而,这种算计未必奏效。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客户不止印度。中国、土耳其、中东国家,都是潜在的替代市场。印度受损,未必能动摇俄罗斯的根本立场。

对印度而言,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残酷的选择题:是继续站在俄罗斯一边,承担美国的惩罚?还是向美国妥协,失去能源和战略独立?

无论选择哪一边,印度都将付出沉重代价。这就是“墙头草外交”的必然结果:看似灵活,实则无根。

反观中国,正是因为有足够的硬实力,才敢与美国打持久战。美国不敢对中国实施极端制裁,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反制能力与全球影响力。

这对印度是一个警示:国际舞台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口号。只有硬实力,才能换来真正的尊重。

美国财长的一番狠话,让印度人清醒地看到:在大国博弈中,没有谁是真正的“朋友”,只有实力决定你的地位。

莫迪政府长期标榜“战略自主”,结果却在关键时刻发现,所谓自主只是幻影。印度不是不可或缺的伙伴,而是可被牺牲的筹码。

对中国而言,我们之所以能在关税战中站稳脚跟,靠的不是别人赏脸,而是自身实力。对印度而言,这是一记警钟:如果不想永远当“泄压阀”,就必须踏踏实实增强综合国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财经   财长   美国   关税   印度   中国   俄罗斯   反制   欧洲   大国   阿拉斯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