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航展上,一架国产eVTOL在飞行表演中发生轻微撞机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却让飞行汽车再次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有人担忧安全隐患,有人质疑技术成熟度,还有人直接下结论:“这玩意儿不靠谱。”但与此同时,小鹏、吉利、长安、广汽等超过五家头部车企,已经在飞行汽车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深。
这起事故发生后,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把矛头对准了飞行汽车的安全问题。飞在天上,一出事后果确实更严重,公众的不安不是没有理由。
其实新能源汽车刚起步那几年,电池起火几乎成了“月经新闻”,但这反而倒逼了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迭代。今天飞行汽车出现问题,也未必就是“黑天鹅”,它可能是行业走向成熟前必须经历的阶段。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向磊就指出,当前飞行汽车已经可以与汽车在部分电池标准上实现“共用”,比如充电循环寿命、高低温适应性等技术指标。
很多人对飞行汽车的另一个质疑点是成本问题。确实,一台飞得起来的交通工具,听着就贵。没有规模化生产、没有市场需求,企业怎么盈利?这看上去像是个死循环。
但行业内部其实早就有了思路。广汽高域副总经理郑家响就明确表示,飞行汽车70%~80%的产业链、供应链与制造环节,可以复用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飞行汽车并不是从零起步,而是站在新能源车十几年发展的“肩膀”上。
维新宇航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创始人何威也曾透露,受益于国内汽车供应链的支持,一台国产电机的成本仅为15万元,而进口同类产品价格则高得多。
这些数据说明,飞行汽车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幻想”,它正在成为汽车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飞行汽车想飞得更远,续航和智能驾驶是绕不过去的两大技术门槛。自动驾驶还没在汽车上完全落地,就想在飞行器上实现?听起来确实有点难。
但行业的思路不是“跳跃发展”,而是“协同演进”。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曾表示,短期内飞行汽车仍需人工驾驶,但会结合强大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以降低操控难度。这是一个缓慢过程,不会一步登天。
在动力电池方面,固态电池是目前业内和资本市场都非常关注的方向。相比传统锂电池,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上更有优势,虽然和大规模应用还有距离,但现在的投入,也是在为未来铺路。
小鹏、吉利、广汽、长安、小米……这些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它们不是“空壳公司”,更不是投机客。它们为什么纷纷押注飞行汽车?
一方面,飞行汽车确实是一个新增长点。小鹏CEO何小鹏就曾公开表示,如果飞行汽车年销能达到1万辆,在汽车生态的加持下就能实现盈亏平衡。
如果没有汽车生态支撑,这个数字得拉高到5万辆,这说明汽车企业能为飞行汽车提供不可替代的“生态增益”。
特别是在车市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被压缩的当下,飞行器就是一个有技术门槛、有政策红利的“新赛道”。
飞行汽车不是明天就能满天飞的科幻产品,它是一个需要时间打磨的产业。四部委联合发布文件提出,到2035年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3.5万亿元,其中飞行汽车约占三分之一。
在这个信号下,车企正在用已有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能力,为飞行汽车的商业化落地铺路。
别着急下结论,也别急着否定,飞行汽车可能不会立刻让我们“上天通勤”,但它正一步步从实验室、从展览馆,走向现实世界。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