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Vision Pro 的发布,无疑在全球范围内点燃了“空间计算”的话题。但伴随高昂售价与近 650g 的重量,它在实际普及过程中遭遇了不小的挑战。就在 Vision Pro 的“生态优势与物理束缚”同时被放大的当下,vivo 选择切入,推出了 vivo Vision 探索版。
这不是一款和 Apple 正面对标的“全能型产品”,而是一台有意突出“轻量化 + 影音体验”的 MR 头显。在目前的市场窗口下,vivo 的动作值得关注。
vivo Vision 的最大卖点在于重量:398g。
相比 Vision Pro 600g+ 的机身(还不含电池),这相当于用户少戴了一部手机在头上。与此同时,vivo Vision 厚度仅 40mm,体积显著缩小,视觉上更接近“未来感眼镜”,而不是“笨重头盔”。
更重要的是,vivo 基于人因实验数据,重新定义了支撑点,把重量落在额头和颧骨区域,辅以环绕绑带,实现更均匀的分压。这种差异,直接回应了 Vision Pro 用户最常见的吐槽:戴久了压脸、压鼻梁。
换言之,Apple Vision Pro 打开了未来的大门,但 vivo Vision 试图解决“如何舒服地站在门口”这个问题。
在显示上,vivo Vision 同样走了高规格路线:
这些参数几乎与 Vision Pro 同级,但 vivo Vision 的一个“巧思”在于 —— 磁吸式光学镜片,支持 100°~1000° 度数的近视用户。
Vision Pro 的配镜方案虽然专业,但成本(官方推荐蔡司)不低、门槛较高(CLY 散光度在-3.25以内,高度散光近视用户无源。);vivo 的解决方式则更接地气,适配度更高,也更贴合中国市场庞大的近视群体。这一点,实际上是对消费人群真实痛点的深度回应。
Vision Pro 的核心卖点是生产力:3D 建模、多任务协作、App 生态。但这也意味着,它在多数普通用户手里,难以马上释放价值。
vivo Vision 的策略完全不同:它几乎把所有卖点,都围绕“影音娱乐”展开:
这是一种“娱乐先行”的打法。相比 Vision Pro 还在教育用户“未来能做什么”,vivo 选择直接让用户“现在就能爽”。这让它更有机会进入日常生活,降低 MR 的试水门槛。
从战略角度看,vivo 推出 Vision 探索版,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动机:
Apple Vision Pro 展示了空间计算的想象力,但它更像一款“未来实验机”。
vivo Vision 探索版,则更像是“过渡产品” —— 它未必能立刻定义下一代计算平台,但它通过轻量化与娱乐化,降低了 MR 的进入门槛,让更多用户能“先用上”。
在 MR 市场的早期阶段,这种差异化策略或许比正面对标 Apple 更具价值。毕竟,未来不一定属于最贵的产品,但一定属于最先让普通人愿意戴起来的产品。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