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的蹲姿课
文|周明华
北京 2 号线的车厢像个温吞的罐头,陌生人的呼吸缠在一起,混着冬衣蒸腾出的一股股各具家味的烟火气,漫成层朦胧的纱。人们或埋首手机,或呆望隧道壁上流动的黑暗,活脱脱一车厢静默的盆栽,连呼吸都透着一种日渐浓厚的倦意。
“叮” 的一声,地铁到了朝阳门站,车门豁开道缝,一股活气撞了进来。年轻夫妇牵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后面跟着鬓角染霜的姥姥姥爷。小姑娘扎着冲天辫,像只蹦跳的小雀,眼睛亮得能照见光。人潮退去时,一个座椅孤零零地露出来,她“刺溜”一下钻过去,小屁股左摇右晃,悬着的小腿快活蹬蹬,那得意劲儿,仿佛占了座黄金宝座。
“起来,让姥姥坐。” 父亲个子很高,目测有一米九,他带着不容置疑的沉静。他穿件半旧深色夹克,脸上沾着奔波的风尘,身形不算高大,此刻却立得笔直。小姑娘的笑霎时僵在脸上,小嘴噘得能挂油瓶,身子往下沉了沉,反倒坐得更稳了。

“想坐就坐姥姥身上。” 父亲语气依旧平稳,却添了几分力道。这话说得小姑娘面子挂不住,索性把头扭向窗外,一副 “油盐不进” 的模样。妈妈见状想打圆场,轻轻拉着女儿胳膊:“听话呀……” 语气软乎乎的,没个准头。父亲眉头微蹙,看向妻子:“你这样不靠谱。” 声音轻轻的,却像句陈述句,不带半分责备。
母亲脸颊倏地飞红,众目睽睽下被丈夫这么说,多少有些挂不住。她提高声音,带着点委屈的倔强:“我最靠谱了!别这样训孩子和孩子她妈” 这话像颗小石子投进湖面,周遭漠然的乘客纷纷抬眼,目光里藏着好奇。
父亲没再争辩,只是缓缓蹲下他高大的身子。车厢灯光从他头顶泻下,在脸上投下淡淡一抹阴影,原本严肃的眉眼竟透出几分大男孩似的执拗。他与女儿平视,稳得像座矮山——这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为了讲清一个道理,心甘情愿放低了自己。

“这是最好的教育现场。” 他凝视着女儿迷惑的眼睛,缓缓开口,“你可以学习不好,不够优秀,这些都没关系。” 顿了顿,他的声音愈发郑重,“但一定要做品德高尚、懂孝心的人,这是做人的根本。没有根,谈何枝繁叶茂?”
小姑娘起初还硬着头皮扭着头,可父亲的目光像暖磁石,抗拒的力道渐渐消融。她偷偷回头,能看清父亲下巴上青郁郁的胡茬,闻到他身上熟悉的安心气息。那点委屈和倔强,竟在这无声凝视里冰雪消融。正巧对面有人下车,妈妈招手唤她,小姑娘二话不说从“宝座”溜下来,乖乖蜷进妈妈怀里。

姥爷后来也寻到了座位,唯独父亲还保持着蹲姿,静静守在原地,仿佛那是他必须坚守的阵地。我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心里漫上一阵温热的感动。这固执的蹲姿,比任何训斥都更有力量,藏着平等的尊重与如山般的父爱。
没过多久,小姑娘细声细气地跟父亲说起新买的玩具了,声音里满是依赖与欢快。父亲也像个孩子一般,欢快地女儿讨论着。父女俩似乎一下就忘记了刚才的“对峙”场景。妈妈低头揽着女儿,眼睫低垂,嘴角弯起一抹柔软的笑纹,想必心里又妥帖又骄傲。
列车依旧轰隆前行,隧道的黑暗浓稠如墨,可车厢这一角的灯光却格外明亮。那位蹲着的父亲,用一次笨拙却坚定的坚持,给孩子、也给我们这些看客,上了堂无声的课。

尊老的种子,已随着平视的目光落进孩子心田。原来我们期盼的美好世界,从不是凭空而来,正是由这一点一滴的坚守,慢慢地细心构筑而成。这地铁里的小小插曲,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人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也让这趟寻常的旅程,变得回味无穷……
思绪间,长椿街站到了,我提上拉杆箱快速下车,脚步轻盈得像踩了风火轮,心情一片大好,到目的地只有两个公交站,我决定步行前往。我边走边在心里叨唠着:希望“蹲姿课”这样的镜头在我们社会多起来!
作者简介:

周明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届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专栏作家、资深媒体评论员,高级编辑,杂文家,诗人。《明话频道》《明话评道》《天府文学》等新媒体平台创始人。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杂文副会长。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