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喊脱钩,资金却在偷偷投靠中国。美媒急了,说中国这是在准备“持久战”。可偏偏,这场仗还没开打,越来越多国家的钱,自己就“跑”过来了。
不光是资本市场爆火,连订单、人才也成批扎根中国。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底牌?
2023年,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波安静却强劲的回流潮。全年吸引境外资金净流入超过92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不是拍脑袋出来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24年初公布的正式数据。
而到2024年初,境外机构持有的中国债券规模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股票持有规模也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
在西方喊着“去风险”“脱钩断链”的同时,资金却在做着截然相反的动作:大批量买入中国资产。
这是简单的资本套利吗?不是。是对中国经济长期韧性和政策确定性的投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
研发投入本质上就是企业对未来的押注,只有对前景稳定有信心,企业才会加大投入。
这也印证了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趋势:中国社会研发总投入已经逼近8000亿美元,十年内翻了一倍。
同时,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400家,总市值突破90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套能跑通“研发-转化-上市-回报”全流程的资本体系。
国家队资金进来了,外资也悄悄加仓。2023年末,贝莱德、先锋、桥水三大国际资管巨头都扩大了在中国的投资仓位,而且普遍选的是制造、科技、能源等“长期型”行业,而非短线投机。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再结盟”。嘴上讲脱钩,账户里却在加仓中国。西方媒体一边渲染“产业风险”,一边引用中国经济数据分析全球周期。
美媒2024年初承认:“中国正在准备一场长期博弈,美国在资金与时间上无法单方面获胜。”这句话背后,是对中国产业体系、科技基础和政策执行力的隐性认可。
再看细节。沪深港通机制下,2023年全年通过北向通进入中国股市的外资超过3600亿元人民币。不是一个机构在买,是一个体系在选择转向。
资金不长眼,但会认结果。汇率保持稳定、资本市场活跃、货币政策独立,这三点结合起来,直接构成了“全球最安全资产池”的基础条件。
外资不是来做慈善的,是来找避风港的。在美国高通胀、欧洲连环加息、日本流动性干枯的当下,中国是全球少有的“流动性与稳定性兼具”的大型市场。
美媒《财富》杂志在2024年年初评论称:“全球正在重新调整战略,越来越多国家的钱,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
说到底,钱去哪儿,不看嘴,看账本。口号喊得再响,挡不住资金的方向感。
钱只是开始,真正被带走的,是订单
资本进来了,订单也跟着转了向。这不是偶然,是产业竞争力的结果。2023年全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全部全球第一。
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新接订单量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手持订单量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0%。
三个指标的背后,是全球市场主动“投票”给中国制造。
这些数字来自工信部2024年1月15日发布的官方数据。更关键的是,按国际市场份额算,中国新接订单量占全球总量的66.6%,手持订单量占55.0%。这不是量堆出来的,是质量在变,是结构在变。
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接船舶订单的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至72.6%,这代表着中国造船不仅产能在增,结构也在升。
从原来的中低端货轮,到如今的高端能源船、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豪华客滚船,中国船厂实现了结构升级。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广州广船国际。过去是接别人不要的订单,现在是主导设计、制定标准。
2024年,该企业向挪威船东交付首艘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并一口气拿下25艘订单,订单价值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这艘船不是简单钢壳堆焊,而是集成了清洁能源、高自动化、低排放等多项核心技术。订单能接到,是因为别人造不出来。
在造船技术上,中国已形成了智能建造、模块化装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完整链条。全国前10家造船企业的完工集中度达58.4%,新接订单集中度60.7%,行业集中度正在稳步提升。这意味着,整个产业不仅在“拼量”,更在“提质”。
订单从哪儿来?2023年中国出口船舶价值突破400亿美元,其中75%以上出口到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从以往的“造价低”,到如今的“性能优”,再到“交付快、维护稳”,全球船东在重新评估合作对象。
造船是工业强国的镜像。船能造,产业才能强。中国造船产量连续13年世界第一,年营收超5000亿元人民币,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全的船型产品体系。这背后,是一个完整的设计能力、研发能力、交付能力、质量管理能力的系统集合。
所以订单不是“来光顾的”,而是“认方向的”。中国不靠补贴,不靠舆论宣传,靠的是全流程实力。客户用实单来表达信任,比什么外交辞令都清晰。
产业链稳了,人才也开始倒流回来。
造船能建,人也能聚。2010年到2021年,有超过1.25万名华裔科学家从美国回流到中国,其中超过一半集中在2017年至2021年。
这波回流,背后是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岗位增量,是政策配套、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落地能力同步到位的结果。
国家不是光靠呼吁来吸引人才的。中国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整套科研人才引育政策。编制保障、住房安置、子女入学、平台支持,从生活到事业打包保障。
深圳、苏州、合肥、成都这些城市的产业园区2023年全年新增高端研发岗位超过10万个,不是宣传口号,是实打实的招聘计划。
算力、数据、资金、平台全面铺开。以中国科技大学2024年发布的“量子+AI融合计划”为例,涵盖“量子教学助手”“量子仿真平台”等多个子项目,联动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协同攻关。
这不是纸面方案,是正在招人、建系统、准备商业化落地的具体项目。
《自然》杂志在2024年初评论:“中国已经从世界工厂进化为世界实验室。”这句评价的背后,是对中国在算力基础设施、算法创新、科研转化能力的全盘认可。
产业升级的同时,人才口碑也在变。2023年,中国高校新增博士招生规模超过15万人,其中工科类占比65%以上,而其中三分之一集中在先进制造、智能硬件、新能源材料等方向。
人才链和产业链高度耦合,这意味着一代技术人才将从根本上留在中国、服务中国。
中国要打持久战,不光要有订单、有钱,更要有头脑和手。现在,这些全来了。
当算力怪兽遇上超级大脑:中国“量子+AI”融合提速-中国科大新闻网.中国新闻网.2025-07-23
中国对全球科研人才释放“磁吸力”(国际论道) --国际--人民网.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7-28
国外智库发布最新报告称——中国正成为高科技领域创新引领者.科技日报.2024-09-30
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均实现增长.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1-16
中国造船业加快智能化转型 正努力向世界造船强国迈进_央广网.央视网.2023-07-13
美财长:特朗普正为与中国达成协议做准备,与中国谈判将是持久战.中国国情.2025-04-24.
维护中国资本市场稳定运行.人民网.2025-04-09
上市公司去年研发投入1.88万亿元-新华网.经济参考报.2025-05-09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