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5个坏习惯,血糖越升越高,看看你有吗?

在当下,血糖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正悄悄波及各年龄段。

不少人健康人群可能认为,控糖与自己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其实大错特错!即便是健康人群,日常中如果不停的“喂养”高血糖,同样有可能会拖垮代谢健康,引起一众疾病。

那究竟是哪五个坏习惯让血糖悄悄升高,来看看你中招了吗?

一、嗜甜如命,饮料当水喝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不难发现,身边有许多人,特别是年轻群体,常常习惯以甜饮料、果汁等来完全替代日常的饮用水。这样的行为,会使得血糖在不知不觉中攀升,让身体对血糖的调控变得困难重重。

一项涵盖全球80多万参与者、追踪时间最长达24年的大型研究明确指出,即便排除了体重、总热量及其他生活方式的干扰,每天仅摄入20g来自饮料的糖,就会明显的提升Ⅱ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更具体地说,每多喝一杯约355ml的汽水、奶茶或含乳饮料等,患病风险便会上升约四分之一每天饮用超过两杯则风险会相应的增加约十分之四,就连人工甜味剂饮料也会使风险上升约十分之一。而且这种风险从每天第一杯就开始显现,几乎没有大家所认为的安全起点。

也有不少人会认为果汁应该会更加的健康,现实情况却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研究发现,在摄入相同数量糖分的情况下,饮用橙汁所引发的胰岛素分泌量,几乎能达到直接食用橙子时的两倍。

此类饮品中的糖(如果葡糖浆、蔗糖等)无需复杂消化,便能被肠道迅速吸收,使血糖如过山车般骤升,迫使胰腺超负荷工作,长期如此会加速胰岛功能衰竭。同时,它们带来的热量几乎无法让人产生饱腹感,这就会使人们在正常用餐之外,不知不觉的摄入大量额外的热量,大大增加肥胖发生的可能性


而肥胖又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喝饮料→体重上升→胰岛素抵抗加剧→血糖进一步升高”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便会接踵而至,到那时,即便是健康人群的代谢系统也早已超负荷运转,难以支撑。

当然,还有些人也对含糖饮品的危害一知半解,所以便转向了一些标榜着无糖的甜饮料。而这些标注“无糖”“0糖”却保留甜味的饮料,主要使用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或天然甜味剂(如赤藓糖醇、甜菊糖苷),它们几乎不含热量、不直接升高血糖,一度被视为完美替代。


但近年来,多项国际研究发现此类饮品同样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澳大利亚一项针对3.6万名中老年人、追踪14年的研究发现,即使排除体重、饮食等干扰因素,每天至少喝一杯无糖甜饮料的人,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仍比几乎不喝的人高出38%;每周饮用1至6次的人,风险也有所上升。

所以,无论是含糖饮料还是无糖甜饮料,长期饮用,都可能通过复杂的机制来影响代谢健康,最稳妥的选择依然是饮用水。

二、享乐主义,能坐着不站着

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写字楼里,又或者是在家里,很多人的日常状态都是坐着,而且一坐就可能是一天。殊不知,这种习惯正悄然影响着我们的血糖水平。

多项国际研究已经证实,静坐时间与血糖升高之间存在着明确关联。就比如智利的一项观察发现,每多坐1小时,血糖平均上升0.27 mmol/L;而一项涉及墨西哥青年的研究也指出,做作业、阅读或通勤等非职业性静坐时间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而美国的一项研究则发现,静坐时间与较高的空腹血糖和OGTT 2 h血糖相关,每日静坐超过10小时的人出现糖耐量异常的风险,是静坐不足6小时者的2.74倍。


基于此,一项发表在《中华糖尿病杂志》上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平均随访6.42年,进一步显示,以静坐时间<4.0 h/d组为参照,静坐时间6.0~7.9 h/d组研究对象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增加29%;静坐时间≥8.0 h/d组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增加31%。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45~59岁、女性、城市地区及蔬果摄入不足的人群中,与静坐时间<4.0 h/d组比,静坐时间≥8.0 h/d组更容易发生糖尿病前期

在长时间坐着的时候,身体的整体能量消耗很低,血糖的调节高度依赖胰岛素发挥作用,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胰岛抵抗。同时,它还会减少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促使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增加慢性炎症的发生风险,间接的干扰胰岛素的信号传导。

很多人误以为定期运动就能完全抵消久坐带来的危害,但其实即便每天锻炼一小时,如果其余时间持续静坐,肌肉代谢仍会长时间受抑制,血糖异常的风险依然存在

因此,打破连续静坐的状态才是关键。多项指南建议都曾提出,鼓励所有人每30至45分钟起身活动2至3分钟,哪怕只是站立、伸展或原地踏步。也可以使用小容量水杯,促使自己频繁起身接水;或是接电话的时候站会;选择爬楼梯等,这些看似零散的活动,其实可以有效的维持肌肉代谢活性,更好的维护血糖健康。

三、主食摄入两极化:多吃或零碳水

受我国饮食文化所影响,在主食选择上很多人会过度的偏爱大米、白面。这种普遍存在的饮食习惯,相当于使碳水化合物以最直接、最猛烈的方式冲击人体代谢系统。

数据显示,超过73.8%的糖尿病患者仍误以为“戒糖”是控糖的首要措施,然而精制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实际是甜食的10至15倍。那些看似无害的白米饭、白馒头、白面条和白面包,才是血糖波动的最大推手。就比如与偶尔吃一些甜食不同的是,主食为一日三餐常年不断;人们对甜食天然警惕,却对清淡的主食毫无防备,导致84.6%的糖尿病患者每餐主食摄入超标1.5倍以上,相当于迫使胰岛每日超负荷工作。

由于此类食物通常都是经过了深加工,大量膳食纤维的流失让此类食物进入肠道后,会在5至10分钟内迅速分解为葡萄糖,直接冲击血管,令胰岛β细胞措手不及,最终导致血糖失控。

要知道,餐后30分钟内,它们会使血糖飙升至正常值的2.5至3倍。长期以此类食物为主食的人群,连续五年后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比以杂粮为主食者高出41.7%。

那还有一部分人群,则恰恰相反,他们深知碳水化合物的危害,于是干脆选择完全回避主食,但这样亦非科学之道。要知道,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物质,如果摄入量不足,身体就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还会导致脂肪和蛋白质被过度消耗,扰乱身体正常的代谢节奏

为了达到身体所需的总体热量标准,这部分人群常常会不自觉的吃更多的高脂肪食物,这样反而更容易使体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升高

研究表明,长期秉持此种饮食模式(即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以及高蛋白)的人群,相较于饮食结构均衡的人而言,患上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大约要高出五分之一。

所以,在主食的选择上更建议大家践行“粗细搭配”的原则,煮饭或做面食时用至少要使用三分之一的全谷物(如糙米、红米、黑米、燕麦、藜麦、荞麦等)、杂豆(如小豆、绿豆、芸豆、鹰嘴豆等)或薯类(如紫薯)替代精白米面,这样可以明显的降低整餐的升糖指数;同时调整进食顺序,按照“汤→蔬菜→蛋白质→主食”的流程,用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打底,有效平缓血糖上升曲线。

就比如每餐主食量控制在75至100克干重,约一个拳头大小,使用小碗盛装避免过量;用燕麦片代替白米粥、糙米饭代替白米饭、全麦面条代替白面条,初期按1:1比例混合,逐步增加粗粮比例;每餐遵循“1/4蛋白质+1/2蔬菜+1/4主食”的黄金比例,先吃蔬菜10分钟,再吃蛋白质10分钟,最后吃主食,避免血糖的急剧飙升。

四、睡前长时间看电子设备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有很多人习惯在晚上睡觉之前躺在床上刷手机、看短视频,但是又有多少人是本来打算稍作放松,结果常常是越看越精神,不知不觉就到了午夜,导致整宿的睡眠质量不佳。

究其根源就在于,这类电子设备的屏幕发出的光线会在晚上强力抑制大脑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不仅是促进睡眠的关键,更是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谢的重要信使。一旦其分泌受阻,身体就像收到了错误的信号,使夜间胰岛素分泌异常、功能受损,血糖水平自然难以保持平稳

而且受其所扰,它还会剥夺我们宝贵的深度睡眠阶段。深度睡眠是身体进行修复、清除代谢废物、重置胰岛素敏感性的关键窗口。如果此阶段被扰乱,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就会明显的降低,第二天早晨也就更容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

研究发现,即便晚睡者能够保证8小时的充足睡眠,晚睡这一行为本身仍是诱发糖尿病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可将患病风险提升约72%;假如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即≈7h-8h)),那每天的睡眠轻度不足(≈6h)及中度不足(≈5h)的患病风险将提升约16%及40%;而当晚睡与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将会进一步急剧上升。

所以,即便是想要睡前有个放松时间,也尽量不要选择看电子设备,可以尝试听一些亲音乐,或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进行放松。并且建议每天最晚的入睡时间不要晚于23点,并保证七至八个小时的良好睡眠时间,这样才更有益于减少血糖的波动。

五、不吃早饭

现在很多人为了节省时间或控制热量而养成了不吃早餐的习惯,但这同样对血糖的控制很不利。作为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它不仅能够唤醒身体,更为一整天的活动奠定了营养基础

经过一晚,身体已经处于能量不足的状态。此时如果再继续延长空腹时长,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自动调低基础代谢速率,同时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引发一种生理性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这种自我保护机制虽能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却为后续进食后的血糖控制设置了障碍。

当长时间饥饿后摄入午餐,身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反应会异常敏感,胰腺在休眠后突然面临巨大血糖负荷,往往反应迟缓,导致餐后血糖出现急剧而持久的峰值

同时,早餐的缺失还会扰乱胆汁正常的“贮存-释放”节律,使胆汁在胆囊中过度浓缩滞留,不仅增加胆结石风险,还影响午餐中脂肪的消化吸收,间接引发餐后血脂异常,而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常常互为因果,相互加剧。

其实除了对血糖的影响,长期没有吃早饭的习惯还会将全因死亡风险提升约27%,将超重、腹部肥胖、心血管死亡及肿瘤死亡的风险分别提升48%、31%、28%及34%;并且此类人群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所以,不管早晨多忙,或者多么没有胃口,都要坚持养成规律吃早饭的习惯。同时,要养成稳定的三餐节奏,避免因省略早餐而导致午晚餐过度进食。如果早晨食欲不振,那就应该想象是不是前一天的晚餐吃太晚、或是吃太多了,确保睡前4小时内不进食,为第二天的正常早餐需求留出空间。

总而言之:糖尿病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与生活中这些看似寻常的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为了我们身体更健康,就从改掉这些坏习惯开始吧。

参考文献:

[1]许梦婷,李军.饮料消费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15)
:1257-1257.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24.15.103.

[2]李婷,高倩,司鑫雨,等.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糖尿病前期患病的关联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5(6).

[3]李霞,白小岗,马越,et al.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模式下睡眠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性分析[J].联勤军事医学, 2023, 37(12):1008-101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养生   血糖   习惯   风险   主食   碳水化合物   胰岛素   糖尿病   时间   身体   饮料   人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