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年会上那幕,至今想起来还让人觉得魔幻——一群员工扯着嗓子合唱“我妈是董明珠”。有人说这是拍马屁拍到了家,可往深了看,这哪是闹剧?
分明是格力变天的暗号:当年根正苗红的国企,如今早成了“董家店”。
4月22日,珠海格力电器的股东大会现场,71岁的董明珠再次高票连任董事长。台下掌声雷动时,没人敢提那个心照不宣的问题:
如果这还是10多年前那家由珠海国资委控股的国企,这位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铁娘子”,怎么还能站在这个位置上?
更让人咋舌的是一年前的年会——几百名格力员工排着整齐的队列,扯着嗓子合唱改编歌曲《我妈是董明珠》。
镜头扫过台下,董明珠坐在第一排,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有人把这当成一场低俗的谄媚表演,可老格力人心里清楚:
从当年车间里贴着“国有企业员工守则”,到如今员工把老板喊成“妈”,这几句歌词里藏着的,是一家企业从“国家所有”到“董氏掌控”的完整蜕变。
如今的格力,研发投入被美的甩开,市值比海尔少了千亿,年轻消费者觉得“格力=董明珠=老古董”。
那位曾喊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企业家,正亲手把自己变成企业最大的天花板。这场从国企到“董家店”的蜕变,到底是改革的胜利,还是另一种困局的开始?
董明珠这辈子,就没服过软。1990年她揣着几百块钱南下珠海时,还是个丈夫刚去世、把8岁儿子扔给老妈的单亲妈妈。
进格力当业务员第一天,领导扔给她一个烂摊子:安徽有个经销商欠了42万货款,前任业务员要不回来跑路了。
换别人可能就认栽了,董明珠不。她堵在经销商门口四十天,对方躲着不见,她就搬个小板凳坐在办公室门口,吃饭喝水都不挪窝。
最后经销商没办法,甩给她一句话:“你这女人太可怕了。”这笔钱,愣是被她要回来了。就是这股“可怕”的劲,让她从业务员做到经营部部长,再到总裁。
但真正让她和国企体制撕破脸的,是2012年那场股东大会。那年珠海国资委想给格力塞个人——官员周少强要进董事会。按国企的规矩,大股东说了算,这事本该顺理成章。
可董明珠不干了,她在会上拍了桌子:“格力不是政府的后花园,谁想来就能来?”转头就拉着一群中小股东投票,硬生生把周少强给否了。
这事儿在当时炸了锅。要知道,那会儿国企里,国资委就是“婆婆”,谁敢跟婆婆叫板?董明珠不仅叫了,还赢了。
这一赢,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从此国资委想再插手格力的事,难了。
她后来跟人说:“国资委总想着让格力出钱帮政府搞项目,凭什么?企业的钱得用在研发、扩产上,不是填窟窿的。”
真正的大招在2019年。那年格力搞混改,珠海国资委要把15%的股份卖掉,值416亿。一般来说,这么大的交易,新股东肯定想掌权。
可董明珠早布好了局:她拉着17个高管凑了家公司,叫“格臻投资”,自己占了95.48%的股份。
然后通过层层嵌套的股权链条——格臻投资控股珠海毓秀,珠海毓秀控制珠海明骏,珠海明骏再拿格力的股份——最后一算,她只花了24亿,就撬动了416亿的盘子,杠杆放大了17倍。
更绝的是,她还逼着接盘的高瓴资本签了个协议:以后格力董事会要换谁,得经过管理层同意,说白了,就是得她董明珠点头。
这哪是卖股份?分明是借着混改的壳,把国资的控制权给“偷”过来了。
混改后格力对外宣称“没有实际控制人”,这话听听就行。真要穿透股权看,董明珠的影响力吓人:她通过格臻投资握着珠海毓秀41%的股份,间接掌控着珠海明骏的决策权;
加上经销商体系京海担保手里的8.91%,再算上她自己的股份,足足影响着24.65%的投票权,比任何单一股东都多。
有了权,管起公司来就更“董明珠”了。2021年,跟着她干了几十年的执行总裁黄辉带着170个骨干跳槽去了飞利浦。
按说这时候该反思是不是管理出了问题,董明珠不,她在会上放了句狠话:“谁不服就走,格力离了谁都转。”
转头就立了更严的规矩:员工必须穿工服,谁不穿就开除。有次她在厂区转,看见个员工穿便装,当场就让人卷铺盖走人。
有人说她霸道,她怼回去:“军队不穿军装能打仗吗?格力的工服就是纪律!”经销商那边也一样。跟着格力做了几十年的徐自发,后来偷偷卖别的品牌空调,被董明珠发现了。
她直接在经销商大会上点名:“徐自发,你要是还想做格力,就把那些杂牌子全清了,不然咱们一刀两断。”最后徐自发没办法,只能减持股份退出核心圈。
说白了,混改喊的“多元制衡”,在格力成了空谈。现在的格力,就像个大家庭,董明珠是大家长,她说东,没人敢往西。
董明珠能把国企变成“董氏企业”,靠的不是蛮干,是算得清三本账。
第一本是“功劳账”。她总说:“国家当初给格力投了3000万,现在我们回报了上千亿的利润,交了几百亿的税。这钱是谁挣的?
是我们这些干活的,不是躺在账上的国有资本。”这话听着糙,却把“谁创造价值”的理给占了——既然功劳是管理层的,那话语权也该是管理层的。
第二本是“规则账”。国企有规定,管理层不能随便占股份,她就搞了个“有限合伙”的架构。格臻投资里,她和高管们只出了6.37%的钱,却通过协议掌握了15%股份的话语权。
这就像用小钱租了个大店面,表面合规,实际控制权在自己手里。
第三本是“利益账”。混改时她力推150亿的股权激励,把管理层的利益和公司绑在一起。现在格力的高管们,手里都握着股份,跟着董明珠干,不仅有工资,还能分红。
这就把大家拧成了一股绳——维护董明珠的权威,就是维护自己的钱袋子。
等学界还在争论“混改会不会让国资流失”时,董明珠早就用这三本账,把格力的权力揣进了自己兜里。
今年董明珠71岁了。要是格力还是纯国企,按规矩,她早该退居二线带孙子了。可现在,她不仅没退,还在2025年的股东大会上第五次连任董事长,年薪涨到了1437万。但强人治理的代价,慢慢显出来了。
最明显的是多元化搞砸了。她拍板做格力手机,开机画面非得用自己的头像,结果手机上市没几天就降价清库存;投了几十亿给银隆搞新能源车,最后银隆差点破产,她自己还被卷进官司;
喊着“砸500亿造芯片”,折腾了几年,连个能用的芯片都没搞出来。这些钱加起来,够建十几个空调厂了。
更要命的是没人接班。跟着她的老臣要么被挤走,要么退休了,年轻人根本熬不出来。有次采访,记者问她“有没有培养接班人”,
她瞪了记者一眼:“格力不需要接班人,需要的是制度。”可真到了她这个位置,制度还能管得住她吗?
珠海国资委倒是乐得轻松。当年卖格力股份套现的416亿,投了新能源、半导体这些新兴产业,赚得盆满钵满。
只有格力,还困在“董明珠周期”里——她当年带着格力从国企的条条框框里冲出来,成了“世界空调大王”;可现在,她的固执、她的权威,又成了格力的天花板。
研发投入被美的、海尔甩开,市值被反超千亿,年轻消费者觉得格力“太老气”……这些问题,说到底,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太久的后遗症。
有人说董明珠是“国企改制的终结者”,她走完了最后一公里;可也有人说,她把路走死了——挣脱了国资的枷锁,却给格力套上了更沉的“个人权威镣铐”。
格力年会上,员工们还在唱“我妈是董明珠”。只是不知道,这首歌里藏的,是格力的底气,还是隐患?
格力的故事还在继续,董明珠的“铁腕”与格力的未来,始终缠绕在舆论的漩涡里。是她打破了国企的桎梏,让格力在市场浪潮中冲出一片天;
还是她的个人权威,正慢慢变成格力向前的绊脚石?不同的人,或许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亲爱的老铁们,你觉得一家企业的“强人治理”,到底是助力还是隐患?从国企到“董氏企业”,格力的蜕变给其他企业的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或警示?
如果你是格力的员工或股东,会支持71岁的董明珠继续执掌大权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