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吧 | 关于宝宝蛀牙的十件小事,家长必知

“我家宝宝牙齿全黑了,这是蛀牙吗?”


“宝宝这么小,就有蛀牙了,这可怎么办啊?”


别急,往下看……


蛀牙,又被称为“虫牙”“龋齿”,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


当宝宝产生龋齿后,一定要及时治疗,主要因为它可能产生以下危害:



1. 影响咀嚼功能


当龋病涉及大部分乳磨牙时,咀嚼功能将显著降低,从而加重胃肠道负担和影响营养物质吸收。


2. 影响继承恒牙及恒牙列


当龋病进一步发展导致牙髓和根尖周围组织感染时,就会出现牙痛。


同时可伴发局部牙龈红肿溢脓、面部肿胀、间隙感染甚至全身性感染,更进一步发展就会影响继承恒牙胚的发育,出现釉质发育不全,牙槽骨破坏,乳牙牙根异常吸收,继承恒牙萌出时间和萌出方向异常。


3. 损伤口腔黏膜及软组织


破损牙冠及残留牙根的锋利边缘可能损伤牙龈、舌、唇颊黏膜,形成急慢性创伤性溃疡。


所以,根据大家的疑问,今天就从关于宝宝蛀牙的十件小事出发,一一为大家进行解答。



“蛀牙是虫子咬的,和卫生没关系”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药王”孙思邈就已围绕食物对口腔健康的影响展开了研究。



他的《千金方》中记载道:凡人饮食不能洁齿,腐臭之气淹渍日久,齿龈有孔,虫蚀其间。”后来崛起的现代医学发现“虫蚀其间”的“虫”,并非大家日常所认识的”虫子“,而是细菌,它们在口腔中分解食物产生酸,导致牙齿在酸性环境下脱矿,进而形成龋洞。




“牙齿有黑点就是蛀牙,必须马上补牙”


提起蛀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牙齿上出现黑色斑点或小黑洞,便将这一表现作为第一反应的判断标准。


但事实上,宝宝牙齿全黑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说吃深色食物造成的黑色素沉着或者是细菌刚开始腐蚀牙釉质形成的浅龋。



家长发现宝宝牙齿变黑后,可以带着孩子就医,交由牙医检查判断,如果是色素沉着无需补牙,加强清洁即可;浅龋可通过涂氟等方式促进再矿化,不一定马上补牙。



孩子少吃糖就不长蛀牙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减少孩子吃糖的量,就能完全避免蛀牙,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蛀牙的发生是细菌、食物、牙齿和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除了糖果,蛋糕、饼干、面包、果汁、蜂蜜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都可能被口腔中的细菌分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


因此,吃糖的关键不在于“吃多少糖”,而在于“吃的频率”和“口腔清洁是否及时”。因为频繁进食会让口腔长期处于酸性环境,持续腐蚀牙齿。



“用吸管喝饮料能保护牙齿”


不少家长觉得用吸管喝饮料能减少饮料与孩子牙齿的接触,从而降低蛀牙风险,这种想法并不完全正确。


如果吸管放置位置不当,比如贴在上腭或牙齿内侧,饮料依然会与牙齿表面接触;而且用吸管喝饮料时,孩子往往会延长吞咽时间,导致饮料在口腔内停留更久,反而可能增加蛀牙风险。



此外,很多饮料,如碳酸饮料、果汁等本身含有酸性物质和糖分,长期饮用即使使用吸管,也会对牙齿造成损害。



“睡前喝奶对牙齿没影响”


很多家长习惯睡前给孩子喝奶,喝完直接让孩子睡觉,尤其是很多处于哺乳期,需要用奶瓶喂养的宝宝。


家长会觉得“奶是营养的,对牙齿没伤害”,但不然,这一行为可能是导致儿童“奶瓶龋”的重要原因。



这是因为,睡前喝奶后若不清洁口腔,牛奶或者奶粉中的成分,会以奶液形式残留在牙齿表面,被口腔中的细菌分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珐琅质。


尤其是婴幼儿,牙齿刚萌出,珐琅质较薄,长期如此容易导致上前牙唇面出现奶瓶龋,严重时会影响牙齿正常发育。



“氟会中毒,坚决不能给孩子用!”


担心儿童使用含氟牙膏导致氟中毒,从而拒绝使用,是很多家长的常见误区之一。


实际上,只要控制好用量,儿童使用含氟牙膏是安全且必要的。



氟是预防蛀牙的关键成分,能增强牙齿珐琅质的抗酸性,抑制细菌产酸,甚至可帮助早期龋坏的牙齿再矿化。


相反,完全不使用含氟牙膏会显著增加儿童蛀牙的风险。


如今,市面上儿童含氟牙膏的含氟量较低,只要控制用量,且引导孩子吐出牙膏而非吞咽,就不会导致氟中毒。



“只要每天刷牙,就不会蛀牙”


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刷牙能够帮助保持牙齿健康,好不容易帮助孩子养成每天刷牙的好习惯,可是怎么孩子还会长蛀牙呢?


其实,这是因为每天刷牙是预防蛀牙的基础,但并非“万能药”。



刷牙只能清除大部分牙面菌斑,牙齿缝隙、牙龈沟、磨牙的窝沟等部位更容易残留细菌和食物残渣,这些隐蔽部位正是蛀牙的高发区。


此外,若刷牙方法不正确,如时间不足、角度不对、遗漏牙面等,清洁效果同样会大打折扣,蛀牙便会由此而生。



“乳牙蛀牙不用治,反正会换牙”


“乳牙会换,蛀牙不用治”也是一部分家长的观念,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可能给孩子的口腔健康带来长期危害。


一般来说,孩子乳牙的替换时间从6岁左右开始,到12岁左右才完成,有些乳牙需要在口腔中停留10年左右。



若乳牙蛀牙不及时治疗,由此产生的剧烈疼痛不仅影响孩子进食和睡眠,进而还会影响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若损伤了恒牙胚或者乳牙过早脱落,还会对恒牙萌出和发育造成影响。


即使是即将替换的乳牙,若蛀牙严重,也需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治疗,避免影响恒牙发育。



“蛀牙不痛就不用管”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蛀牙没有疼痛症状,就说明不严重,无需治疗。


千万不能抱有这种思想,很有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因为蛀牙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期(浅龋)仅牙齿表面出现小黑点或白垩色斑点,几乎没有疼痛;发展到中龋时,牙齿会对冷热食物敏感;深龋时会出现明显疼痛,甚至损伤牙髓(牙神经),此时治疗需要根管治疗,孩子痛苦更大,费用也更高。


并且,儿童蛀牙发展速度较快,所以即使没有疼痛,也需要通过涂氟、补牙等方式进行处理,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口腔检查只是看看牙齿,没必要定期做”


身为家长的你要是有这种想法,那就错了。宝宝蛀牙早期多无症状,很难发现。


如果定期进行检查,便能及时发现隐蔽龋坏,如牙缝、牙齿内侧的蛀牙。



医生还会评估牙齿发育,做涂氟、窝沟封闭等预防措施,指导正确刷牙,来帮助宝宝最大程度降低蛀牙风险。



蛀牙预防小贴士:


为了更好地预防蛀牙,根据蛀牙发生的原因,为大家梳理了“刷、控、查、护、洁”5 字诀,具体解读如下:


刷:每天早晚认真刷牙,家长协助宝宝用含氟牙膏(0~3 岁米粒大小,3~6 岁豌豆大小),确保每个牙面刷够2分钟,尤其清洁牙缝和磨牙窝沟。


控:控制甜食、碳水化合物及饮料等摄入频率,帮助孩子吃完后及时漱口,切断细菌产酸的“原料供应”。


查:建议每6 个月带宝宝做一次口腔检查,高风险宝宝,如已产生蛀牙、爱吃甜食的宝宝频率可以变为3个月一次,这能早发现问题,用简单方式解决,避免小问题变严重。


护:必要时做窝沟封闭(3~4 岁乳牙、6~7岁六龄齿),形成物理屏障隔绝细菌;日常避免宝宝用牙咬硬物,防止牙体损伤。


洁:饭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3 岁以上可在家长帮助下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清洁牙具和口腔周围,减少细菌滋生。


牢记这5字诀,能从清洁、饮食、检查等多方面筑牢宝宝的防龋防线,守护宝宝口腔健康。


如果你有好的建议或者相关烦恼,也可以告诉我们哦!


说明:文字原创,部分图片由AI生成。


作者:陶宗瑶

责编:解阳杨

审核:郝学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育儿   蛀牙   小事   家长   宝宝   牙齿   乳牙   口腔   恒牙   细菌   孩子   酸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