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63岁当新郎,65岁生孩子,活到116岁,究竟有何长寿秘诀?

他是我国最长寿的老红军,一辈子活到116岁,更让人惊叹的是,他63岁的时候当上新郎,65岁竟然还和妻子生下了孩子。

他就是向多本。


向多本出生的时候,还没有民国,整个天下,还叫“大清”。那时候,向家的土坯房在山坳里缩着,屋顶的茅草更是补了又补。

家里条件太差,向多本从16岁开始就扛起扁担,跟着挑夫队翻山越岭,把桐油、盐巴从山里运出去,换几个铜板活命。就算是这样,他的个子还是“蹭蹭”地蹿,不到20岁就有1米86了,在当时普遍矮个的乡里简直就像根“电线杆”

可个头高顶啥用?穷得叮当响,媒人连门都不登。他就这么挑着担子过了30多年,从青丝挑到鬓角发白,47 岁那年,还是光棍一条,爹娘早没了,兄弟姐妹也没熬过饥荒,就剩他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土房。

1935年的春天,山里忽然来了一群穿着灰布衣裳的兵。跟以前见过的兵都不一样,他们不光不抢东西,见了老乡还笑眯眯地打招呼,说是要“打土豪,分田地”。

向多本挑着担子从县城回来的时候,正巧看到几个兵帮着老乡修漏雨的屋顶,心里忽然就产生了向往的感情。第二天一早,他就把地主家寄放的两担盐挑上,三步并作两步往红军驻地赶。

站岗的战士拦住他,他扯开嗓子喊:“我要当兵!我有力气,能挑能扛,还会磨谷子!”这话就传到了一个浓眉大眼的首长耳朵里,那人正是王震。王震看他都有不少白头发了,就笑着说:“老哥,你这年纪,该在家抱孙子了,当兵可不是闹着玩的。”

向多本急得脸通红,把扁担往地上一戳:“首长,我没家没业,没孙子可抱!跟着你们打天下,就算死了也值!”王震见他眼里有股倔劲,又听他说挑了30年担子,力气大得能扛百斤,就摆摆手:“行,留下吧。炊事班正好缺人,你去给大伙磨谷子做饭吧。”

就这样,47岁的向多本就成了红军里面最老的“新兵”,肩上的担子也从盐巴换成了石磨。



红军的炊事班可不是好待的。别人行军带枪,向多本除了干粮袋,还得背着个40多公斤的石磨。这石磨是全队的“宝贝”,到了宿营地,别人歇脚,他得支起磨盘,把青稞、谷子磨成粉,让战士们能喝上口热糊糊。

年轻战士见他年纪大,总想着替他扛磨。有回两个小伙子抢着把石磨抬起来,没走二里地就喘得像拉磨的驴,肩膀压得通红。向多本嘿嘿笑,走过去一弯腰,石磨就稳稳落他肩上,大步流星往前走:“你们这些娃娃,嫩着呢。我挑了30年担子,这点分量算啥?”

可长征路上,最熬人的不是累,是饿。

队伍进入草地后,粮食就见了底。战士们一天只能啃几口青稞面,向多本个头大,饭量大,更是饿得前心贴后背。白天挑着磨走一天,晚上磨完粮食,自己就只能抓把生青稞嚼,嚼得腮帮子发酸。

有天傍黑,队伍刚翻过一个土坡,向多本眼前一黑,就直挺挺栽倒在草地上。旁边的战士慌了,喊着“向大哥”,七手八脚把他抬到避风处。有人摸出个搪瓷缸,倒了点热水,可他牙关紧咬,咽不下去。

正急得没办法,卫生员跑过来,手里端着个粗瓷碗,里面飘着油花。“快,给向大哥灌下去!这是贺老总让人杀了马,给伤病员补身子的!”战士们撬开他的嘴,一点点把热汤灌进去。

没过多久,向多本喉咙动了动,睁开了眼,看着碗底剩下的油星,眼泪直打转。他后来才知道,那匹马是贺老总骑了多年的坐骑,不到万不得已,谁也舍不得杀。最终,向多本跟着队伍走出了草地,翻过了雪山。

1936年长征胜利的时候,他站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对着太阳使劲喊了一嗓子,喊得眼泪直流,他这辈子,头回觉得自己活得这么有分量。后来他就入了党。

后来,抗日战争打响,向多本就跟着部队前往山西前线。1938年汾孝战役打响,向多本就在炊事班做饭,除了做饭,他们还得往阵地上送弹药。那天下午,敌人发起冲锋,子弹打光了,指导员喊着“拼刺刀”,战士们像潮水似的跳出壕沟。

向多本也红了眼,捡起地上的刺刀就往前冲,被指导员一把拉住:“你年纪大,掩护我们撤退!”他犟脾气上来了,甩开指导员的手:“我是党员,凭啥撤退?”正拉扯着,一颗子弹擦过两人的手,“噗”得一声钻进旁边的土坡。

等跑出包围圈,两人的手都肿成了馒头。向多本的左手被弹头划了个大口子,筋断了,后来治了半年,手指头还是蜷着,再也伸不直。有人说他亏了,他却晃着左手笑:“比起那些没回来的战友,我这只手算啥?能活着,就该谢天谢地了。”



新中国成立那年,他已经61岁了,还在新疆军区当后勤班长。战友们都成了家,就他还是光棍。有人劝他:“向大哥,该找个伴了。”他总说:“不急,部队就是我的家。”

可夜深人静时,听着隔壁战友家的孩子哭,他心里也空落落的。

1951年春天,王震来新疆视察,见他还是一个人,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向啊,革命成功了,也得有个家。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叫陈玉华,是军区的缝纫员,人老实本分。”

陈玉华比向多本小不少,可听说过他的故事,见他虽然左手残疾,却干干净净,说话实在,心里就有了底。两人见了几面,就定了亲。

结婚那天,没办啥仪式,就请了几个老战友,吃了顿带肉的饺子。向多本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给陈玉华敬了个礼,红着脸说:“我没啥本事,就会干活,以后家里的活我包了。”陈玉华捂着嘴笑:“我知道你是好人,跟着你,踏实。”

婚后,向多本也不再住集体宿舍,有了自己的小屋子。下班回来,陈玉华会端上热饭;天冷了,她会给她缝件棉衣。向多本就帮着挑水、劈柴,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

1953年,陈玉华生了个女儿,向多本抱着襁褓里的小家伙,手都抖了。65岁那年,又添了个儿子。老来得子,向多本成了军区的“名人”。有人开玩笑:“向大哥,你这身子骨,比小伙子还硬朗!”他咧着嘴笑:“没啥诀窍,就是心宽。不操心,不生气,吃嘛嘛香。”

1966年,78岁的向多本离休了。他带着全家回了湖南石门老家,盖了三间瓦房,院子里种上桃树、辣椒,过上了自己的小日子。

回了老家以后,向多本也闲不住,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绕着村子走两圈,回来就扫院子、浇菜。村里人见他年纪大,劝他歇着,他却说:“人跟机器一样,老不动就锈了。”

1998年,他110岁了,儿子想提前退休照顾他,组织上特批了。儿子劝他:“爹,您歇着吧,啥也别干了。”他说:“我自己能动,就不麻烦你。你上班,我在家种菜,挺好。”

2004年5月的一天,向多本和往常一样吃午饭,忽然就咽了气。医生来检查,说他是呼吸衰竭,属于寿终正寝。村里人来送他,都说:“向老爹这辈子,值了。”

向多本走了,享年116岁,生前也有不少人问他长寿的秘诀,他的回答也只有4个字“饮食有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历史   长寿   老红军   新郎   秘诀   石磨   担子   炊事班   青稞   指导员   谷子   军区   大哥   年纪   红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