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这个被中国统治了上千年的“熟人”,却在今天越走越远,一边全方位使用汉字演变出的字喃、接受儒家思想、节庆习俗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一边,在官方、教育和舆论场合里,拼命想和“中华”切割。
怎么理解这个“又爱又恨”的关系?越南为何一边汉化,一边又去华?
说到底,其实就四个字:北属南心。
越南北部,自秦朝设象郡开始,真正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是在西汉设交趾郡那一刻。从公元前111年到10世纪的五代十国,越南北部被中原统治了超过一千年。
这不是那种“你打我几下我反抗”的短暂附属,而是全面而系统的统治。
汉字、科举、郡县制、儒学、文庙、孔庙、祭祖……中国人认的这一套,越南也都上了车。唐朝时期,安南都护府将唐制复制到了今天的河内,那时候的越南贵族,和今天的福建、江西地方士大夫没什么两样,个个以儒生自居。
可问题就在这儿——上层认汉,底层仍然是“越南心”。
普通百姓祭拜的,还是雒龙君、雄王祖先、柳杏大母这些本土神祇。他们过的是越南自己的节日,说的是带有越语音的汉语,甚至主动创造了“字喃”这种用汉字拼越语的书写体系。
就像你请了个住在你家一千年的远房亲戚,他一直吃你的饭、用你的锅,但从来没打算姓你的姓。
越南真正从中原体系中挣脱,是在公元938年白藤江之战。
那一年,吴权——一个安南地方豪强,利用地形和潮汐,击败了南汉军队。赢了之后,他不再称“刺史”“节度使”,而是称王,自立门户。
同时,一首诗在越南民间传开,叫《南国山河南帝居》。翻译过来就是:“南国山河,属于南国之主”。听着像押韵的口号,实则是民族主义的先声。它首次提出:“我们是南国,我们不属中原。”
从此,“大越”的概念开始取代“交趾郡”的概念。
中国历史书可能一笔带过,但对越南来说,那是一种情感断裂。你想啊,千年“北属”后第一次自立,谁不激动?
这股自立情绪,后来逐渐发酵成越南民族主义的核心。
14世纪末,大明帝国对越南又进行了一轮短暂统治,时间虽然只有20年,但过程极其强硬。
朱棣时期,不仅废了黎朝,还把越南划为交趾布政使司,派遣流官,修建孔庙,全面推行明朝体制,试图“重新汉化”这块老地盘。
但效果是啥?适得其反。
越南人在这时候编出了《岭南摭怪》这部“神话合集”,把雒龙君与仙女结合生子的故事重新传播,讲自己是“龙种仙孙”,用本土神话抵抗“炎黄子孙”的叙事。
今天越南教科书依旧讲这个神话,甚至把黎利复国比作“龙子归来”。
如果说,北越是“汉化版的越南”,那南越就是“印度化、佛教化的越南”。
中圻原来是占婆国,信仰湿婆和毗湿奴;南圻则是高棉王朝的领地,讲的是高棉语,用的是婆罗米文字。越南一步步南下,把这些非汉文化的地区吞并后,并没有真正融合,而是“越化”了它们。
尤其是1471年,后黎朝灭掉占婆,越南才真正形成了“南北一体”的版图,但文化并没统一。
这才导致,越南的统一从来都是“地理统一+文化不统一”的矛盾组合。
南方人看北方人是文化霸权,北方人看南方人是落后土著。
这种地域分裂,到今天还在发酵。
越南今天的“去华”,更多是现实操作。
比如,2023年,越南与美国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南海问题上多次公开站队反对中国。越南国会批准扩大与日韩的军事交流,进一步牵制中国。
但与此同时,在越南的短视频平台上,中国电视剧的播放量长期居高不下,《甄嬛传》甚至成为不少越南人学习中文的教材。李子柒、丁真、甚至赵丽颖、杨紫,这些名字,在越南年轻人心里并不陌生。
一边是官方层面的脱钩,一边是民间层面的迷恋。
就像2024年底,越南一所大学刚刚宣布“停办汉语系”,结果学生请愿、老师集体发声,迫使校方收回决定。
你说它是去华?它只是选边站队时,用文化当了工具。
越南人的真实心态:我是我,不是你,但也不能没你
这可能才是最复杂的地方。
越南并不否认曾受中国文化影响,也不否认自己的“中原基因”。可在民族建构的过程中,它更需要强调“我是我”。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越南,是这样一个存在:
政治上,想远离中国,靠近美日韩;
文化上,无法拒绝李子柒和春节;
教育上,删改教科书,压低中原影响;
经济上,却又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和投资;
民族认同上,讲自己的龙种神话;
可日常用语里,三成词汇来源于汉语。
越南走上去中国化的这条路,会越来越远。
但真正的问题是:它走得掉吗?
就拿语言来说,越南语虽然早已使用拉丁字母,但核心语法、词汇体系仍深受汉语影响。就连越南自己的古典文学,也全是用“字喃”写的,那玩意儿可全是汉字部首拼出来的。
再比如春节。你去越南过年,他们也贴春联、拜年、吃粽子,甚至还会用中文写“福”字。
2025年初,越南政府发布文化整顿令,试图削弱“中华风”的节庆风格,改成“越式春节”。但越南网友却留言刷屏:“不贴福字,过年还叫年吗?”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其实是典型的“认同纠结”:一边要强调自己是独立的,一边又摆脱不了深层依附。
越南这个国家,很复杂,也很真实。
它不是对中华文明一刀两断的韩国式“反华”,也不是像日本那样借华起飞、后自立门户的“精致转身”,而是夹在地缘、历史、现实之间的矛盾体。
它骨子里,承认中国影响不可消除;但嘴上,必须强调“我是自己”来稳固民族身份。
所以,“一边汉化,一边去华”这句话,听起来矛盾,其实非常准确。
不是越南想玩双标,而是它只能这么走。
越南之于中国,不是“曾经是”的问题,而是“永远在”的命运。
我们也许要学着用更平常心去看待它: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不是兄弟,也不是陌生人——它是那个,离家千年,却带着你家姓氏的远亲。
参考资料:
越南教育部《2025年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方案》
《大越史记全书》校注本,越南国家图书馆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