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神秘组织“红灯照”,成员全是女性,最后被八国联军所灭

红灯照的起源

19世纪末的晚清,内忧外患交织。鸦片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民间疾苦与民族矛盾激化。1898年,山东、直隶一带爆发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迅速席卷北方。在这场风暴中,一个独特的女性组织悄然诞生——红灯照。

红灯照的创始人名为林黑儿,出身船家,早年经历坎坷。其父因与洋人冲突被捕,后死于狱中,这段经历令她对洋人充满仇恨。义和团兴起后,林黑儿认为女性同样能“保家卫国”,遂在天津西郊成立红灯照。“红灯照,穿大红,杀了洋人建奇功”,这句口号迅速在民间流传。成员清一色为未婚少女,身着红衣红裤,手持红灯笼与红折扇,夜间行动时灯火如星,神秘莫测。

林黑儿自称“黄莲圣母”,宣称能“刀枪不入”“呼风唤火”。信徒认为她是九天玄女转世,能驱散洋人的“妖术”。红灯照的仪式充满神秘色彩:入会者需跪拜神坛,饮符水,对天起誓“不惧洋鬼,不叛姐妹”。这种宗教与武力结合的形式,吸引了数千名女性加入,成为义和团中独特的“红色力量”。

红灯照的组织信仰

红灯照内部等级森严,以颜色区分身份。林黑儿为最高领袖“圣母”,其下设有“大师姐”“二师姐”等职,普通成员称“仙姑”。入会者需通过“过火关”“斩妖符”等考验,证明心志坚定。日常训练包括武术、符咒和集体祷告,宣称通过修炼可“身轻如燕”“火焚洋楼”。

红灯照的信仰融合了民间宗教与反洋情绪。她们供奉的神灵包括观音、关公和梨山老母,同时将洋人教堂、铁路视为“邪物”。每逢初一、十五,成员集体焚香祭天,高唱“红灯照,照四方,洋鬼子无处藏”。这种信仰既凝聚了人心,也加剧了排外风潮。

值得注意的是,红灯照与义和团既合作又竞争。义和团以男性为主,视红灯照为“辅助力量”,但林黑儿多次强调“女子不弱于男”,甚至公开与义和团首领张德成分庭抗礼。这种性别与权力的微妙关系,成为红灯照历史上的独特注脚

烈焰焚城——红灯照的“灭洋”行动

1900年春夏之交,京津地区局势失控。红灯照成员手持红灯笼,夜袭教堂、焚烧铁路,宣称“以神火荡平洋妖”。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多次出现她们的身影。据《庚子记事》载,一名英国传教士回忆:“那些红衣女子如鬼魅般出现,火光中仿佛有神灵附体。”

最著名的行动是围攻天津租界。林黑儿率数百名红灯照成员,与义和团联合进攻租界区。她们投掷火把、泼洒煤油,试图烧毁洋人据点。尽管实际战果有限,但这种“不畏枪炮”的姿态极大鼓舞了民心。民间传言:“红灯照仙姑施法,洋人炮弹落地不炸。”

然而,这种狂热也导致悲剧。部分成员盲目相信“神功护体”,在洋枪扫射下成群倒下;另一些人在焚烧教堂时误伤中国教民。狂热与愚昧交织,红灯照的“灭洋”行动最终成为一场惨烈的狂欢

八国联军破天津——红灯照的末路

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面对现代化的枪炮,义和团与红灯照的符咒、大刀毫无招架之力。联军士兵在日记中写道:“那些红衣女子举着灯笼冲锋,像扑火的飞蛾。”

林黑儿率残部退守杨柳青,试图重整旗鼓,但内部已分崩离析。饥饿、恐惧与谣言瓦解了曾经的信仰。有成员偷偷脱下红衣逃亡,更多人被清军或联军抓捕。8月,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沿途清剿义和团势力。红灯照成员或被处决,或遭凌辱,组织名存实亡。

黄莲圣母的生死谜团

林黑儿的结局至今成谜。一说她被德军俘虏,作为“战利品”游街示众后杀害;另一说她潜逃至西北,隐姓埋名终老。《拳事杂记》记载,联军曾悬赏五百两白银捉拿“妖妇”,但始终未见其尸首。

民间则流传着更离奇的版本:有人说她化作青烟遁去,每逢乱世便重现人间;也有人说她的头颅被制成标本,送往欧洲展览。无论真相如何,林黑儿已成为晚清民间反抗的悲情象征

红灯照的争议

后世对红灯照的评价两极分化。支持者视其为“女性觉醒的先驱”,反对者斥之为“愚昧暴民”。民国学者陈独秀曾批评:“以符咒御枪炮,无异于以卵击石。”而女性主义者则强调,红灯照打破了“女子不得干政”的传统禁忌。

从历史角度看,红灯照的失败是必然的。缺乏科学纲领、过度依赖迷信、盲目排外,注定了其悲剧命运。但作为晚清规模最大的女性武装团体,她们在性别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

红灯照的印记

红灯照的故事被改编成戏曲、小说甚至电影。鲁迅在《阿Q正传》中借“假洋鬼子”之口嘲讽:“连红灯照的仙姑都怕洋枪!”1980年代,香港导演张彻拍摄电影《红灯照》,将林黑儿塑造成悲情英雄。

在天津民间,至今流传着“红衣仙姑夜巡城”的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仍有老人向河中放逐红灯笼,祭奠那些消逝的年轻生命。历史已成烟云,但红灯照的红色身影始终烙印在民族记忆深处

同时代女性的另一种选择

与红灯照的激烈反抗不同,晚清另一批女性选择教育救国。1898年,梁启超创办上海女学堂;1907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女子师范学堂。知识女性如秋瑾、吕碧城等,以笔为剑,倡导平权。

对比这两种路径,红灯照的蒙昧与知识分子的理性形成鲜明反差。历史证明,唯有科学与教育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结语

红灯照的兴衰,折射出晚清社会的多重危机:列强侵略、民智未开、性别压迫。她们的失败告诫后人:爱国需要热血,更需要理性;反抗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今日重读这段历史,并非为了渲染悲情,而是以史为鉴:唯有开放包容、自强革新,方能避免历史重演

参考文献

1. 《义和团运动史》 戴玄之 著

2. 《清史稿·义和团传》

3. 《庚子记事》 仲芳氏 著

4. 《拳事杂记》 侨析生 著

5.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 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历史   晚清   联军   红灯   成员   神秘   组织   女性   义和团   洋人   天津   仙姑   红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