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的曾孙子马铖明穿上西装,打了领带,手里还举着曾祖父杨靖宇的照片,坐在九三大阅兵的观礼台上,场面真有种历史被拉回来的感觉。他看着周围那些象征抗联的旗帜,还特意对爷爷说,现在咱们国家已经不一样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这变化谁看了都得感慨。那一天,他承诺自己以后会脚踏实地,在岗位上多做点正事。这种话,说出来其实挺让人触动的,毕竟杨靖宇牺牲都快85年了,家里的后代还能亲眼见证这一切,有一种说不出的生命延续感。
如果你最近刷过电视剧《归队》,可能会对东北抗联这些人的故事有点印象。抗联队员往往用的都是假名,怕连累家人。杨靖宇也不是本名,他原来叫马尚德,是河南人,还用过周敏、张贯一这些名字。到了抗联时,这个“杨靖宇”就成了最后的化名。讲真,他1928年离家出走,从此就再没回来过,直到1950年组织才找到他的儿子。当发现家族里的英雄居然就是马尚德,大家反应很大,儿子直接跪地给父亲磕了仨响头,这画面,我脑补了一下,别说家里人了,光是看着都心酸。
回到电视剧那场景,有一个细节忘不了。1940年2月23日那天,杨靖宇被日军割头剖腹,那帮敌人还用飞机散传单,想让东北人崩溃。但结果大家不仅没被吓倒,反而痛哭流涕,自发披麻戴孝。剧里蒋欣演的大阔枝把酒搬出来,让镇上的人一起敬英雄、敬天敬地。这些抗联战士现实里其实比剧中还惨,连名字都不敢用自己的,只能用代号。抗联坚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有的甚至靠啃桦树皮活命。马继民说过,家里的传家宝就是那块硬得嚼不动的树皮,反正他和家人都尝过,真的难以下咽,可爷爷和那些战士们偏能吃下去,你说他们的意志力到底有多铁。
今年阅兵的时候,气氛直接炸裂。暖场环节一开,四首歌一连放,第一首就把《松花江上》搬出来,那可是东北人民的心头好。等到战旗方队出现那么多旗帜里,唯独给了杨靖宇支队十几秒镜头。这一段,估计不少东北人都忍不住哽咽。我自己也是,想到那些年抗联的苦难,再看到如今杨靖宇的后人能出现在这样的场合,说实话,各种感情都涌上来了。
马家的故事还没完。杨靖宇牺牲后,他的儿子一下给自家五个孩子全都改了名字,每个孩子中间那一字都是“继”,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全是为了传承先辈遗志。儿媳当家宝捧着那块桦树皮,一代代用来教后人什么叫抗争和坚持。你可以想象,全家人都琢磨着怎么把这精神刻在骨子里。不夸张,有些事虽然过去了八十多年,但只要精神还在,影响就远远没完。
不得不说,抗联群体这些年终于被更多人记住。如果没有他们当年死撑住东三省,今天也不可能有这么完整的国土,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环境。这些细节放在大阅兵这样的场合,想不引起共鸣都难。
更新时间:2025-09-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