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件殷商文物跨越3500年赴京展出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国际博物馆日为5月18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1977年发起并创立。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

28家国家文博单位鼎力支持338件(套)珍稀文物,罕见集结全国多省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存世孤品、上古珍器同台亮相,千载难逢!带给你全方位、看得见的殷商时代,开启中华文明探源之旅!5月19日-10月12日“看·见殷商”特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1-2号展厅,猫眼、美团、大众点评、携程,搜索“殷商”,一键购票“看·见殷商”特展。咨询电话:96168


以展为媒 对话古老文明

“看·见殷商”是今年5·18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的重要展览项目,也是继去年“三星堆与金沙”之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的第二次展览。“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是首都博物馆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重要尝试。

商代是继夏之后的第二个王朝,共17世31王,持续了五百余年。其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文明汇集之形势,下启三千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与夏周一起,对以后数千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次策展的核心是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辉煌以及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特征。

“看·见殷商”展地点位于大运河博物馆一层展厅,展出时间是5月19日至10月12日。首都博物馆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全国二十余家考古文博相关单位,借展商代文物,其中不乏名品、精品和孤品,如全片甲骨、妇好墓的一对鸮尊、亚长墓出土的牛尊、青铜手、玉刀;山东苏埠屯的一对亚丑钺、新干大洋洲的青铜大刀、青铜头盔、湖北和湖南的异形觥、山西的龙形觥等,共上展文物338组件。

“看·见殷商”展在内容上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有典有册,展示甲骨文发现对商代的确认与殷墟考古发掘情况;第二部分青铜高峰,展示商代青铜文化代表的当时社会结构与权力形态;第三部分居中衍大,展示商代多层次辐射空间形态;第四部分式范后世,展示商代对周的影响,以及礼乐文化、文字等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远影响。

在展陈设计上,根据展览内容的逻辑及特点,对空间氛围、展陈细节,媒体手段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红色丝线引导整个展厅的视觉,保障了空间视觉的通透性的同时,体现中华文明赓续过程中的生命力,并赋予久远文明以现代空间表达想象。采用明亮且富有冲击力的色彩,通过大面积的色块碰撞与交融,将古朴文物与现代视觉结合起来。LED拼屏、AI技术数字化活化历史人物的“梗文化”、墓葬、祭祀以及甲骨文等复杂知识动态化,多样的、开放性的多媒体运用,引导大家一起思考。

此外,文物的活化利用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重要手段,目的是将静态遗产转化为鲜活文化资源,为当代社会提供精神滋养与发展动能。“看·见殷商”展特别设置了一个专题,以2025年最热门的电影《哪吒2》所涉及的道具为线索,展出商周时期的文物原型,以启发观众如何创造性的古为今用,使文明传承不仅有精神内核,而且具有外在形式的、物的依托。

借助科技手段,增强文化体现,作为展览的延展,《看·见殷商》展利用MR技术打破了传统观展的时空限制,佩戴MR设备,观众可以像在现实中一样“拿起”文物,真正赏玩。大运河博物馆还开辟了XR大空间沉浸展示空间,以甲骨文文化为核心,通过跨次元交互叙事、超级高精度场景、集视、听、味觉为一体的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大邑商历史场景,还原甲骨文诞生背景,传递汉字文化价值。

在展览期间,还推出极具特色的“殷商主题”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特别邀请了多位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以展览主题为灵感之源,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理念与色彩,运用轻黏土技艺生动塑造了殷商文化的精髓。饕餮纹岩画与青铜器版画,化身为3D礼纸包装青铜人像,商代几何纹饰的立体折纸艺术,演绎“纸艺与青铜的时空对话”。针对Z世代年轻人我们还开发了手工gelato冰淇淋等创意产品,希望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丰富大家的生活,拉近我们与三千年前祖先及其文化的关系,推动文物“活”起来,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

让我们在京城夏日,一起赏文物,一起去看见那个古老的、消逝了的朝代,品味我们延绵至今的中华文明的根和魂。

众多珍贵文物集结 共探殷商文明奥秘

妇好鸮尊“孪生兄弟”重聚首,“显眼包”亚丑钺进京省亲,电影《哪吒2》中敖光的“龙牙刀”原型等众多珍贵文物也将亮相。5月19日,京城年度重磅特展——“看·见殷商”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启幕,全国28家文博单位携338件(套)文物登陆“运河之舟”,邀观众跨越3500余年,共赴一场殷商文明探秘之旅。

作为首博的“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一,“看·见殷商”展涵盖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青州苏埠屯、湖北黄陂盘龙城、江西新干大洋洲等遗址出土的商代代表性文物,按照“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4个部分,全景式呈现殷商文明的绚丽画卷。策展人、首博研究馆员高红清介绍,此次展出的338件(套)展品中,重点展品超50件,汇聚全国知名博物馆的明星文物。

目前,200余件(套)珍贵文物已安全入库,静待上展。“重磅文物很‘忙’,凑在一起不容易,所以每件展品有自己的登场时限。”昨天,首博提前剧透一批“贵客”。开幕当天,一对鸮尊“兄弟”终于相见,它们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将在展览中短暂团聚。“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在商代,它的形象被赋予了智慧、勇猛、威严的意义。鸮尊的造型生动巧妙,两只脚和尾巴构成了稳定的支撑结构,通体布满饕餮纹、云雷纹等精美纹饰,身姿矫健威武,像一位凯旋的将军。

山东博物馆的青铜亚丑钺,堪称文物界的“表情包扛把子”,也将首次在展览中与一件收藏在国博的兄弟“合体”。这件青铜器器身透雕人面纹,圆瞪的大眼、上扬的嘴角,外加一排“城墙垛口式”的牙齿,看起来有些“不正经”——而3500多年前,它是一种礼器,商代人用这种夸张的人面纹震慑敌人,钺身上的铭文“亚丑”彰显贵族身份。

展览中还有一些“彩蛋”静待观众解锁。一件殷墟博物馆的商代玉刀,是电影《哪吒2》中东海龙王敖光使用的武器“龙牙刀”的原型来源之一。刀身温润如玉,纹饰古朴神秘。3500多年前,它或许是商代贵族手中的礼器,也可能是象征权力的神兵。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这期间,殷墟博物馆的铜质手型器、湖南省博物馆的象尊、湖北省博物馆的崇阳铜鼓、江西省博物馆的双面神人青铜头像等明星文物也将限时段轮番登场。

来源 | 北京广播电视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2

标签:历史   殷商   文物   博物馆   商代   青铜   殷墟   文化   中华文明   大运河   哪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