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以免养成一个又懒又馋、无组织纪律的孩子

文|凝妈悟语

看到一篇文章说“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当你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时,你会发现他的天性是:又懒又馋,无组织纪律,脱缰的野马都比他强”,我深有共鸣。

曾经,我也笃信“爱与自由”,认为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能激发他的潜能。

可实践下来却发现,如果把握不好分寸,所谓的“尊重”很容易演变成“放纵”,最终苦了孩子,也累了自己。

过度尊重,换来的是又懒又馋、无组织无纪律的孩子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指出,7-12 岁的孩子正处于 “他律道德阶段”,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还没发育成熟,对是非对错的判断更多依赖外界引导,而非内在自律。

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成长阶段的自然特点。

如果此时我们误读了“尊重”,将孩子的任何需求都合理化,无异于在强化他们的本能,而非培养他们的能力。

1、孩子天生贪吃是本能,但健康饮食需要引导

孩子对甜食、零食的渴望,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 原始社会中,高糖高热量的食物能帮人类更好地生存,这种本能一直延续到现在。

如果家长一味尊重孩子的 “贪吃欲”,只会让孩子陷入无节制的误区。

小儿子过生日时,说想给同学发棒棒糖,我尊重他的想法买了两大包76个。

结果,他见前面同学没发,自己也打了退堂鼓,我又顺着他的意思表示:自己的事自己决定。

可这之后,他每天要吃好几根糖,没多久就开始咳嗽。

我跟他说吃多了糖不好,他却特别生气,晚上还把糖藏进被窝,早上一醒就吃,写作业、洗澡时也不忘含着糖。

美国儿科学会明确指出,过量糖分摄入不仅可能造成牙齿、身体问题,还会影响情绪和注意力。

孩子不懂 “适量” 的意义,家长若不及时引导,他们只会被本能驱使,慢慢养成贪吃的毛病。

2、孩子天生贪玩是常态,但时间管理需要培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果把 “尊重天性” 等同于 “放任玩耍”,孩子很容易陷入 “享乐陷阱”。

小儿子突然迷上蛋仔游戏,我想着要尊重他的喜好,立马下载了 APP。

可没想到,他一玩就刹不住车,满脑子都是游戏,学习时根本静不下心。

我陪他读书,才几分钟他的思绪就飘到游戏场景里。

不让他玩游戏,他又转头看动画片。

我妥协说每天只能看 15 分钟,可放学后的时间遵守了,写作业间隙、睡前他还是偷偷刷蛋仔解说视频。

更严重的是,他还学了一嘴成人化的粗俗话,嚷嚷着以后要当游戏解说主播,连写作业都忍不住讨论动画片剧情。

孩子的自制力本就薄弱,一旦沉迷于游戏、动画片带来的即时快乐,就很难再静下心来面对学习这种需要长期投入的事。

3、孩子天生不自律是通病,但专注力需要训练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前额叶皮层(负责自我控制、规划能力的大脑区域)要到 20 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这意味着孩子的自律能力需要靠后天培养,而非天生具备。

让小儿子自己控制写作业时间,一个单元的词语,明明半小时能写完,他能磨磨蹭蹭拖 1 小时。

我不守在旁边,他就各种小动作不断——玩橡皮、发呆、在桌上画画、偷吃东西。

这不是个别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超过70%的小学生需要外部监督才能保持专注。

如果把 “家长的责任” 推给还没能力承担的孩子,最后只会让孩子在 “不自律” 的旋涡里越陷越深。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走向正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早已阐明教化的重要性。

真正的尊重,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为孩子提供成长的框架和方向。

第一、大原则上指明方向,细节上给予空间

在关乎健康、安全、品德的大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立场。

比如明确规定:每天糖分摄入量、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作息规律。

同时,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充分放权: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先做语文还是数学、周末去哪玩。

这种“宏观把控、微观放开”的策略,既保证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尊重了他们的自主性。

第二、用平和态度告知危险,教会自我保护

当我们禁止孩子做某些事时,不应简单地说“不行”,而要解释“为什么不行”。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们事物的因果关系,他们才会从内心认同规则。

第三、创造反思的机会,而非一味说教

当孩子因吃糖过多而咳嗽时,我们不要说“看,我说对了吧!”

而是问:“你觉得咳嗽和吃糖有关系吗?我们该怎么办?”

引导孩子自己得出结论,比直接灌输更有效。

有知名博主分享说:

他儿子有次因玩游戏超时而没能完成手工作业,第二天在班上展示时很尴尬。

他没有责备,只是问:“下次怎么避免这种情况?”

孩子自己提出了“先作业后游戏,用定时器提醒”的方案,从此再没犯过类似错误。

写在最后:

其实我们都爱孩子,也想给他们足够的尊重,但 “尊重” 不是 “放任”,“天性” 也需要 “引导”。

就像小树苗,既要阳光雨露的滋养,也要支架的支撑,才能长得笔直。

少一点无底线的 “尊重”,多一点有温度的 “规矩”,孩子才能在爱与约束中,慢慢摆脱 “又懒又馋、无组织纪律” 的毛病,长成自律、有担当的模样 —— 这才是对孩子最长久的负责,也是亲情最珍贵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育儿   孩子   天性   本能   作业   能力   小儿子   游戏   贪吃   时间   糖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