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美苏联手搅局,英法每况愈下,埃及成大赢家?

文/红墨

编辑/世界

导火索:从战败反思到运河亮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硝烟散去,巴勒斯坦地区被以色列、埃及和约旦三分天下,以色列占了最大块土地,埃及拿到加沙地带,约旦攥着约旦河西岸。

埃及表面捞到好处,骨子里却憋着战败的窝囊气。阿拉伯世界人口过亿、疆域辽阔,怎么就收拾不了一个刚建国的以色列?这个问题像根刺,扎在每个埃及有识之士心里。

一群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自由派军官越想越明白,病根就在国王法鲁克一世,那个整日沉迷酒色的封建君主,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军队哪还有战斗力?要振兴埃及,必须先把这个绊脚石踢开。

1952年夏天,纳吉布和纳赛尔带着这群军官发动七月革命,没费太大劲就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埃及共和国的成立,让全国上下都盼着新气象。

可革命队伍里也有分歧,纳吉布做事瞻前顾后,纳赛尔干脆发动政变把他赶下台,自己坐上总统宝座,这位新领袖一上任就烧起三把火:政治上不跟美苏站队,军事上全面改革,经济上要搞工业化。

工业化最缺的就是钱,1955年底,美英两国抛来橄榄枝,承诺给7000万美元赠款,世界银行也答应贷2亿美元。

埃及人刚高兴没多久,美国人1956年7月突然变卦,理由是埃及不肯加入围堵苏联的巴格达条约。

煮熟的鸭子飞了,纳赛尔盯着地图上的苏伊士运河眼睛发亮,这条全长190公里的水道,简直是印钞机,当时全球14%的海运都要走这儿,每年通行费能收1亿多美元,可惜经营权还在英法手里。

1956年7月26日,革命成功四周年的群众集会上,纳赛尔拿着话筒高声宣布:“苏伊士运河,从今天起收归国有!”台下几十万人瞬间沸腾,掌声和欢呼声差点盖过他的声音。

《泰晤士报》当天就用“埃及向帝国宣战”作为头条,英法两国气得跳脚。二战后法国在越南、阿尔及利亚接连惨败,英国把殖民地卖得差不多了,俩没落贵族哪能容忍被小国打脸。

激战:三国密谋开战,美苏强势收场

英法先试着走法律途径,把问题捅到联合国安理会,结果提案被直接否决,硬的不行来阴的,法国想出个馊主意:让以色列先打埃及,他们再以调停名义出兵抢运河。

以色列早就摩拳擦掌,纳赛尔上台后,从苏联买了大批武器,还派飞行员去苏联受训,明摆着要报第一次中东战争的仇。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开战前的兵力对比很有意思,以色列有10万大军,400辆坦克,155架作战飞机,兵强马壮且全员待命。

埃及看着人多,15万兵力、530辆坦克、255架飞机,可一半飞行员还在苏联没回来,能上天的飞机就100多架。

更要命的是布防漏洞,埃及把主力都放在尼罗河三角洲和运河两岸,西奈半岛只留了3万人防守,这个破绽被英法以三国抓得死死的。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点,以军突击队偷偷摸进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打响,纳赛尔赶紧调兵增援,没想到正中圈套。

第二天,英法就跳出来当“和事佬”,要求埃以停火,还让他们开放三个港口,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这分明是趁火打劫,纳赛尔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为了避免被包饺子,纳赛尔下令西奈半岛的军队往运河区撤退,10月31日,英法联军的轰炸就铺天盖地而来,埃及空军当天就被打残,制空权彻底丢了。

11月1日,以军占领沙姆沙伊赫,掐断了蒂朗海峡,英法伞兵趁机空降塞德港,可他们没料到埃及人的抵抗这么顽强。

纳赛尔号召全民皆兵,老百姓拿着步枪、手榴弹就上了战场。 塞德港的埃军死守外围,英法联军打了好几天都没完全拿下。

11月5日,纳赛尔下了狠心,让人在运河下游凿沉十几艘船,把水道彻底堵死,这下全球贸易都受了影响,欧亚航线全乱了,事情闹大后,美苏两国坐不住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直接放话,再不退兵就用核武器收拾英法。

以色列最先慌了,总理本古里安赶紧劝英法:“苏联一颗原子弹就能把我们从地图上抹掉。” 英法本来还指望美国帮忙,没想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另有打算。

他早就想敲打这两个不听话的盟友,直接下令美军进入警戒状态,还威胁要对英法实施经济制裁。

11月22日,英法联军灰溜溜地撤出埃及,1957年1月,英国首相艾登因为这事丢了官,3月,以色列在拿到蒂朗海峡通航权后,也从西奈半岛撤了军。

余波:帝国落幕与民族崛起的启示

这场战争成了世界格局的转折点,英法这两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和殖民霸主,彻底沦为地区性国家,1957年6月,法国总理摩勒也黯然下台,之后一年里法国换了三任总理,政局乱成一锅粥。

直到1958年,戴高乐重新出山才稳住局面,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法国定位成独立自主的大国,不再当美国的小跟班,他力推核武器研发,还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让法军彻底摆脱北约指挥。

戴高乐想拉英国一起搞欧洲联合,可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一门心思跟着美国走,不仅拒绝加入欧共体,还拉着丹麦、挪威搞了个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跟欧共体对着干。

没过几年英国就后悔了,1963年和1967年两次申请加入欧共体,都被戴高乐怼了回去。

戴高乐说得很直接:“我怀疑英国是美国派来的卧底,不能让欧共体变成美国的附庸。”现在看欧盟的处境,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

埃及虽然在军事上输了,纳赛尔却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英雄,《金字塔报》当时做过调查,纳赛尔的支持率高达92%,很多阿拉伯领导人都把他当成偶像,后来的萨达姆就常说自己是纳赛尔的追随者。

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后,成了埃及的经济支柱,埃及用运河收入修好了阿斯旺水坝,还建了一批工厂,工业化之路越走越稳。

到2023年,苏伊士运河的年通行费已经超过90亿美元,养活了无数埃及家庭。

这场战争留下的启示,直到今天仍有意义,殖民主义的时代必然终结,民族独立的浪潮谁也挡不住,就像当年埃及人用血肉之躯守护运河主权,每个民族都有权利掌握自己的命运。

英法的衰落也告诉我们,靠武力和霸权维系的地位终究不长久,而埃及的胜利证明,哪怕国家弱小,只要上下一心、坚守信念,就能在强权面前挺直腰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历史   英法   埃及   中东   每况愈下   赢家   战争   美苏   以色列   苏伊士运河   苏联   戴高乐   运河   英国   西奈半岛   法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