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做生意,买进来贵、卖出去便宜,还越干越起劲?
放在普通人理解里,这买卖不是赔光就是脑子进水。
但在中国的石油贸易里,这种“高买低卖”的现象却一直存在,而且看起来还挺稳定。

很多人一听就纳闷:我们费大劲从国外买原油,价格高得吓人,加工完还要低价卖出去,图啥?咱真赔得起吗?
这背后到底藏了哪些门道,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这件事,看看这笔油账里,是谁在“赔本”,又是谁在偷偷“赚吆喝”。
中国地底下确实有油,但量不算多,加上开采难度大,成本也高。
有点像田里种菜,咱这地头偏、土深、水不够,好不容易种出点来,收成也不高。就算有油,也得用不少钱和技术才能从地底下挖出来。

相比之下,国外那些油田,开采成本低得多,人家轻轻松松一挖一大片,咱这边还得费劲钻深井,这账一比,高下立见。
但问题来了,咱自己的油不够,那怎么满足这么大一个国家的用油需求?那只能靠买。
用通俗的话说,中国是个用油大户,工业要跑、交通要跑、城市要转,哪一样离得开石油?所以,进口原油这件事,就是个绕不开的现实。
买,是为了能用,贵也得买,不买就断了生产线,断了物流通道。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那么依赖进口,干嘛不多挖点?这话听着有道理,但真干起来就发现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是资源本身受限,另一方面是环保和生态的考量不能忽视,不能为了多挖点油,把地也搞得千疮百孔。
所以,进口成了补缺口的主要方式。虽然贵点,但它解决的是命门问题。
过去十几年,中国的炼油能力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炼油厂一座接一座地建,一开始是为了满足国内迅速增长的用油需求。
但现在情况变了,用油的节奏没以前快了。新能源车多了,公共交通更方便了,节能减排也在不断推进,这些都在默默地减少对汽油和柴油的依赖。

炼油厂却还在那儿转着,而且规模一点都不小,机器一停就不是简单的生产线闲着的问题,那是整个链条都要出问题。
炼油厂不光是炼油的地方,它背后连着几十个行业,上下游的工人、设备、物流、仓储、销售,那是一整条产业链。
一旦停产,就不是一个厂亏不亏本的问题,是一大片人要吃不上饭。
所以,这些油炼出来以后,国内用不了那么多,那就得找地方消化掉,出口成了一个现实选择。
虽然卖出去的价格看起来比进口原油低,但这当中还有加工附加值,最重要的是能维持产业链的运转。

再说,出口出去的油,往往还能带动品牌、技术、服务输出,这些是看不见的收益,不能光盯着表面价格看。
其实,这种情况就像是家里厨房做饭,做多了家里吃不了,那就开个外卖窗口,少挣点总比倒掉强。关键是锅不能停,厨子得有活干。
有人问了,既然出口价格没高过进口价,那到底靠什么赚钱?
这事其实不能只看进价和卖价之间的那点差距。就像做生意,不光是看进货价和标价之间的利润,还得看是不是免了税、是不是拿了补贴、是不是还能带动其他收益。

成品油出口这块,国家有一整套政策配套支持。
比如说出口的时候一些税可以减免,再比如说这油卖出去还能换回来外汇,缓解进口原油时的外汇压力,这些都不是小事。
你想啊,国家每年要花大笔美元去买油,如果能通过成品油出口挣回来一部分外汇,那对整个国家的资金流动、安全保障都是有利的。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通过出口,中国逐步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一定的影响力。
以前全球石油定价主要看欧美几大油种,中国基本是个“跟价者”。但现在通过成品油出口、期货交易、人民币结算等方式,我们慢慢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有了自己的声音。

这声音可能现在还不大,但只要持续做下去,总有一天能从“听别人定价”变成“我们也有决定权”。
这就是从“贸易跟随者”向“规则参与者”转变的过程。看起来是亏点油钱,但换来了战略主动权,这买卖不亏。
很多人看问题,习惯算眼前这笔账,觉得花多赚少就是亏。但国家层面的决策,考虑的是更长远的东西。
比如维护产业链稳定、保障能源安全、增加国际话语权,这些东西没法直接换算成多少钱,但它们的价值一点不比利润低。

炼油这块产业,背后牵动的是大量就业、设备制造、物流运输,还有上下游的化工产业。如果只看赚钱不赚钱,把炼油厂一关,这些人这些行业怎么办?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这点不能忽视。
再比如能源安全,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制造业强国,能源不能出任何闪失。哪怕全球油价波动,再贵也得保证有油可用。
这种时候,自己炼油、自己出口,哪怕表面上不怎么赚钱,也比完全依赖外部市场安全得多。
而且这也不是永远的格局,随着技术进步,开采成本在降低,炼化效率在提升,未来国产油的比重也会慢慢提高。

再加上高端化工材料的开发,炼油厂不再只是产汽柴油,还能变成化工原料的供应地,那时候附加值就上来了,整条产业链的利润空间也会更大。
所以说,现在的“高进低出”,是一种过渡,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战略布局的一部分。它看起来不合常理,但其实是在为将来打基础。
就像修高铁,头几年肯定是赔着干,但修完了通车了,全社会的效率和收益就上来了。
“高价买油,低价卖油”,听着确实有点拧巴,甚至让人觉得不合逻辑。

但换个角度看,这是在用眼前的“让利”换未来的“稳利”。国家做决策,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要保大局、稳长远。
石油贸易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长线的战略布局。就像下棋,有时候得牺牲一个兵,才能保住整条线。有时候看着是让步,实际上是调位换势,为的是在下一轮博弈中占得先机。
所以,不要只盯着“买贵卖便宜”这点价格差,更要看到背后那一整盘棋。这棋盘上,有产业、有就业、有能源安全,有国家战略,还有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上越来越响亮的声音。
如果把这当成一种“赔本赚吆喝”,那咱赚的,就不是吆喝,是定力、是稳定、是未来。

油价有涨有跌,产业有起有落,国家的方向得稳得住,算得清,也扛得住。
这样一看,这买卖,值。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