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面临全球芯片供应链的重大变局,而台积电作为关键一环,其在美国建厂的进程引发广泛关注。
如果美国无法完全掌控这一资源,会不会转向更激进的策略?台积电的“私有化”之路满不确定性,态度转变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博弈?

美国政府从2020年起就开始大力推动台积电在美国设立先进制程工厂,主要目的是降低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尤其是考虑到台湾的地缘风险。
台积电在那年5月宣布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投资120亿美元建一座5纳米工艺厂,原计划2024年量产。这一步棋下得挺急,因为当时中美贸易摩擦正热,美国担心芯片供应被卡住。
项目一启动,台积电就从台湾派了几百名工程师过去帮忙安装设备,但本地劳动力问题很快就冒出来了。
凤凰城那边半导体技术工人本来就不多,得花时间培训,工会规矩又严,工作时长和条件都得按标准来,这让进度慢了不少。到2021年,工厂破土动工,可材料供应链跟不上,很多精密化学品和设备还得从亚洲空运过来,运费占了总支出的好大一块。

2022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总共砸进去520亿美元支持本土半导体产业,其中有部分条款专门针对像台积电这样的外资企业,能申请补贴,但前提是10年内不能在中国大陆扩建先进工艺,以防技术外流。
台积电抓住机会,申请了资金,并在同年12月把投资计划扩大到400亿美元,包括第二座工厂。第二座厂本来想用3纳米工艺,但也遇到了类似麻烦。
劳动力短缺在2023年7月彻底公开化,台积电宣布第一座厂的量产从2024年推到2025年,因为招不到足够的技术员。
公司只好从台湾多调人手,人数上千,这在台湾内部还引起了人才外流的议论。电力供应也成问题,凤凰城电网容量不够,得额外投资升级,多了好几亿美元的开销。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2022年4月的一次行业会议上直言不讳,说美国建厂成本比台湾高出50%,包括土地、能源和人力这些方面。
他觉得这些开支让项目效率低,难和台湾的厂比。2022年11月,张忠谋退休了,但他的话还在影响公司决策。2023年,项目推进得磕磕绊绊,第一座厂建筑基本完工,但设备调试时出了技术问题。
有些真空泵和光刻机部件在本地测试不兼容,得从荷兰和日本供应商再买备用件,预算又超支。到2023年底,台积电报告亚利桑那项目的累计支出超预期15%,通胀和原材料涨价是主因。

2024年4月,美国商务部批准台积电拿66亿美元直接补贴和50亿美元低息贷款,用来建第三座工厂,总投资规模拉到650亿美元。
第三座厂打算用2纳米甚至更先进的工艺,目标2028年底投产。公司在2024年9月开始第一座厂的试生产,产量只相当于台湾同类厂的四分之一,但运营成本高得吓人。
2024年全年,亚利桑那厂亏损了近143亿新台币,主要因为产能利用率低和维护费高。台积电高层在内部会议上讨论,这些补贴帮了忙,但监管太严,包括定期报告技术和股权审查,限制了操作灵活性。
2025年开头,项目又遇新难题。1月,台积电宣布再投1000亿美元在美国建五座工厂,但3月就有报道说,公司和美国政府谈判有分歧。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推动台积电把50%产能移到美国,实现本土化。台积电3月承诺总投资到1650亿美元,包括三座新厂和先进封装设施,但内部评估回报率不高。
8月,外媒爆料台积电考虑退还部分补贴,因为出口管制和股权审查让运营难受。公司得遵守美国对先进芯片出口的限制,这打乱了全球供应链。
到10月,第一座厂进入量产,但产量只到设计产能的70%,工会罢工和供应链中断是原因。总的看,美国的吸引策略带来了资金,但执行问题让台积电扩张慢下来,从一开始的热情到现在成了现实考验。
说白了,这不光是建厂的事,还牵扯到全球芯片格局的调整,美国想把核心技术拉回本土,但实际操作起来,成本和效率成了大障碍。
台积电的亚利桑那项目,本来是美台合作的典范,现在却暴露出一堆问题,让人看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台积电在美国项目的推进没达到预期,补贴覆盖率只到总投资的10%左右,监管条款还限制技术转移。2025年3月,台积电扩大投资,但高管对成本回报有疑虑。
2022年9月,苹果作为台积电最大客户,拒绝了台积电提出的2023年芯片代工价格上调6%到9%,原因是市场需求弱和成本压力大。双方谈判拖到10月,台积电最后只小幅调整了部分产品价格。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其他美国客户身上,高通和英特尔对依赖台积电的担心越来越大。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2023年10月表示,美国过度依赖外部供应链,特别是中国,这威胁经济安全。
她在2024年4月又重申,中国大陆的产业支持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进一步放大风险。这些话标志着美国从最初的补贴邀请,转向强调本土化,减少对台积电的依赖。
台积电对此回应低调,继续扩台湾产能,但美国工厂的成本问题让“私有化”目标——把台积电变成美国半导体支柱——难实现。
进入2025年,美国态度更明显。特朗普政府推动台湾把50%芯片产能移到美国,但台湾政府10月1日明确说不会同意,这会重塑行业格局。

台积电股票在10月2日上涨,因为市场觉得拒绝这计划能保护公司利益。分析师指出,这计划需要5000亿美元投资,会彻底改变台湾主导的行业现状。
台积电的1000亿承诺缓解了特朗普的担忧,但内部看,这更多是政治考量,不是纯商业决定。台湾网民批评政府把台积电“卖”给美国,觉得这是在让步。
其实,美国的转变不是突然的,从耶伦的讲话到补贴条件,都在逐步收紧对台积电的控制。台积电虽拿了补贴,但运营成本高30%,像4纳米芯片在美国产就比台湾贵这么多。
这让“私有化”计划落空,看来美国想完全掌控台积电的野心碰壁了。整体上,这反映出美中科技竞争的升级,美国从拉拢台积电到现在施压,态度转了180度,但效果不理想。

中国芯片进口量从2022年开始明显下滑,那年全年进口集成电路5384亿枚,比2021年降15.3%。2023年继续降10%,2024年下滑15%,到2025年前7个月,进口值约1.45万亿美元。
本土产能提升是主因,美国出口限制也推了把。中国目标是自给率到70%,通过“Made in China 2025”计划,核心部件自给率瞄准70%。
虽说路还长,但进展明显,国内企业加大研发和设备采购,实现产业链独立。台积电的美国困境和美国态度转变,给中国企业开了窗,通过进口替代和本土化,逐步降低依赖。
张忠谋2025年1月退休后,还在当顾问,继续批评美国成本高。美国在2024年11月敲定台积电的66亿补贴协议,但2025年政策不确定性大。
中国抓住机会,扩大成熟工艺生产,进口下降显示自给之路在加速。2025年,日本芯片对华出口也降,表明中国本土制造商实力增强。
专家分析,中国半导体自给不会很快全覆盖先进节点,但中低端已稳,长远看,这会改变全球格局。中国不靠外部,就能推动科技发展,这对美台来说不是好消息。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