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热乎饭”很可能是提前预制?国人不满:我们的胃绝不妥协

预制菜的话题最近被罗永浩的一条微博推上热搜,他吐槽一家知名餐饮品牌的菜都是提前处理好的,还卖得贵,这让不少人疑惑,现在去饭店还想吃到现做现炒的,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预制菜,不光让人开始算计价格是不是合适,更多的是让人不禁怀疑,这么久之前就做好、存放这么久的菜,到底还能不能让人放心下口。

而饭店为什么宁可冒着被骂的风险也要用预制菜?答案其实很简单。连锁店为了保证每道菜在不同城市味道都一样,需要把工作前置到统一的大厨房,提前洗切、配料、调味,厨师到了门店,只需一通加热、简单处理,很快菜就端上桌。


效率和速度成了第一考虑,尤其在高峰期,顾客坐不热凳子,菜就得上桌,否则等急了直接差评。这样一来,饭店能省厨房面积,省人工,省原材料浪费,小店如此,大连锁更离不开。对于生意来说,这种方式就是好用。


可对吃饭的人来说,事情就不对了。很多人吃饭不止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在乎食材的新鲜、口感还有那股熟悉的“现炒味”。

中国人对新鲜特别较真,觉得菜得“今天做今天吃”,鱼要现杀现蒸,肉最好手头还是带着余温,这是一种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执念。家里老人买菜都挑新鲜货,南方人还会早晚两次去市场,就为了抓住一刻的新鲜。这种讲究,预制菜再怎么包装都替代不了。


以前大家对罐头、香肠、泡面这些能放很久的食物总觉得心里没底,如今就算科学怎么解释无菌和营养还可以,许多人还是只认可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鲜。大家下意识里总觉得,保质期越长的东西就越不靠谱。


尤其看到包装上写着能存一年、两年的菜,都会有点犯嘀咕。不光是觉得味道差,而是觉得远离了自己熟悉的生活节奏,吃的也变得遥远陌生。

而且预制菜这事,不光影响了我们的嘴,还把餐厅“好厨师出好菜”的说法慢慢冲淡了。以前去餐厅,有经验的厨师就是招牌,现在更多变成机器化操作,菜的口味标准化,厨师走了随便换个人也没啥区别。


饭店讲求效率,菜单也偏简单,好处是出菜快,坏处就是千篇一律,少了那种每次进店都能遇到不一样惊喜的感觉。预制菜其实削弱了中餐多变丰富的性格。


不过,预制菜也不是一无是处。压力大的上班族来说,下班回家能花几分钟就弄好晚饭,减少了下厨房的时间,对他们吸引很大。外卖行业兴起后,预制菜也成了外卖菜里的一大主角,管你在哪都能吃上同样的菜,方便不少。

政策上也在鼓励,餐饮企业扩张、安全标准化都需要这样的产业链,但问题是现在公开透明做得不太够,很多生产过程和原材料信息不是那么直白,消费者看到标签上那些复杂的名字还是会犯难。


市场发展肯定挡不住,预制菜规模每年都在扩大,餐饮业压力也逼得他们只想走简单高效的路。但消费者真正想要的,是确认吃到嘴的东西新不新鲜,安全没问题,吃着舒心。


预制菜肯定还会进步,可能会越来越像现炒现做,但那种“买菜做饭一家人坐一桌”的生活场景,很难被完全取代。说到底,中餐讲究这么多让人回味的细节,有些东西就不能用批量标准化的办法替代掉。

如今在城市里换着饭馆吃,或许躲不开预制菜,但总有一些地方,比如那些手艺人开的老店或小摊,还可以让人吃到家乡味。预制菜让生活变快,但也让人更想念慢下来的那一点点新鲜和温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美食   热乎   国人   新鲜   厨师   饭店   厨房   东西   简单   中餐   外卖   原材料   泡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