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社会现实是土壤,那语言自身的进化需求就是种子,催着新词长出来,让旧词慢慢退下去。
我敢打赌,我们现在和老一辈人沟通一些新词,绝对会出现尴尬的局面。那天跟我妈去超市,我说最近在"消费降级",超市打折才敢囤牛奶。我妈愣了半天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过一会儿才对我说:“有钱想买啥买啥。"我瞬间明白,这不就是'穷'吗,非得整这么“高大上”的说法。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咱们嘴里用的词,好像偷偷跟着时代换了样。
比如——
以前叫“钱”,现在叫“米”。
以前叫“坑蒙拐骗”,现在叫“割韭菜”。
以前叫“好吃懒做“,现在叫“躺平”。
以前叫“剃头匠”,现在叫“托尼老师”。
以前叫“偷懒”,现在叫“摸鱼”。
以前叫“承诺”,现在叫“画大饼”。
以前叫“装B”,现在叫“立人设”。
以前叫“傍大款”,现在叫“向上社交”。
以前叫“拍马屁”,现在叫“提供情绪价值”。
细品这些词背后的门道,总想起《钟点工》这部小品,“小样,换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吗?”,“小样,换了马甲我照样认识你”。看似是话术升级了,实际反映了现代社会年轻人对情感需求的重视,比起生硬的讨好,大家更认可让人舒服的相处方式,哪怕本质没变,说法也得跟上对人性化的追求。不是吗?
现在网络传播的速度有多快,谁也说不准,或许几个小时就冲上了热搜。要是没点意思,根本传不开。就拿“单身狗”来说,比“光棍儿”可爱多了。"奥利给"比"加油"有劲儿,带着点魔性的感染力,配上短视频里的场景,一下就火遍全网。或许正是这种形象化的表达天生就适合社交传播。
不过旧词也不是真的彻底没了,它们留在了属于它们的那一代里,就像我爸至今还说"上班挣钱",不会说"搬砖挣米",新词他们也不会说,但这不影响我们年轻人理解他们的意思,毕竟词儿变了,想表达的意思没变,只是换了种当下的说法。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胡搞”,可换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语言的新生命呢?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为什么语言不可以呢?新词的出现帮我们把尴尬说得体面,把无奈说得好笑,把复杂的心情说得精准。毕竟不管是说"加油"还是"奥利给",想表达的鼓励没变,不管是说"夫妻"还是"中国好邻居",藏着的亲密也没变。
说不定再过十年,我们现在挂在嘴边的“新词”也会变成"老一辈的词",那时又会有新的说法来记录那时的日子。而这些曾经流行过的词,就像时光的标本,翻开来看,全是我们当下的喜怒哀乐。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