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联合声明中“深化经济合作”的表述,与双方贸易数据的反差,常引发外界讨论。
在许多人印象里,中俄政治互动频繁、高层互访密切,合作被定义为“无上限”,可从贸易排名看,俄罗斯在中国贸易伙伴中仅列第五,落后于美国、日本、韩国、越南,若计入欧盟、东盟等区域组织,排名更靠后。
由此,不乏“中俄经贸雷声大、雨点小”的质疑,甚至出现“中国应依附西方”的偏颇论调。
但跳出单一数据,梳理中俄经贸的历史脉络与现实逻辑,便能看清其真实潜力与未来方向。
从数据来看,中俄贸易额的增长确有“慢热”特征。
1991年苏联解体时,两国贸易额仅50亿美元,彼时双方经济均处调整期,规模有限尚属正常。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腾飞、俄罗斯逐步走出解体阵痛,可贸易额仍未显著突破,2015年为635亿美元,不及同期中美贸易额的零头,直至2018年底,才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这一年俄罗斯遭遇西方大规模制裁,贸易通道受阻,中俄贸易额同比增长30%,此后每年以数百亿美元幅度攀升,2024年达2448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3000亿美元。
为何中俄政治友好多年,经贸合作却迟至近年才加速?
答案需从俄罗斯的“西向文化惯性”中寻找。
尽管俄罗斯地跨欧亚,但数百年来,其上层社会始终以“欧洲国家”自居,对西欧现代化进程充满向往。
沙俄时期,贵族阶层深陷“巴黎情结”,以说法语为荣,甚至有贵族因不懂俄语,在流放西伯利亚时需依赖家人翻译才能与当地人沟通。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政府推行“亲西方”政策,不惜出让国家利益,却未能换来西方接纳,反而面临北约东扩的压力。
这种文化认同直接影响经贸选择,俄罗斯中产阶层长期偏好欧洲商品,对中国货存在“档次低”的偏见,能源出口也优先供给欧洲,北溪-1、北溪-2管道均以德国等西欧国家为主要目标。
即便中国始终保持市场开放,也难以撬动俄罗斯对西方市场的依赖,导致中俄贸易长期“不温不火”。
2022年的制裁成为打破这一惯性的关键。
西方切断俄罗斯多数进口渠道,北溪-2管道遭遇破坏,俄罗斯被迫“向东看”,从中国寻找替代方案。
这一转向让俄罗斯社会重新认识中国商品,同等质量下,中国产品价格仅为欧洲货的几分之一。
以汽车为例,2024年俄罗斯每卖出4辆车,就有1辆是中国品牌,奇瑞、理想等车型逐渐取代传统欧洲、日韩车型,成为市场新宠。
现实让俄罗斯意识到,此前对中国货的偏见,不过是“一叶障目”,而西方制裁无意间为中国打开了俄罗斯市场的大门。
事实上,中俄经济的互补性早已具备“深度合作”的基础。中国人口密集、工业体系完备,生产成本与规模优势全球领先,能快速满足各类工业品需求,但能源、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依赖进口。
俄罗斯则拥有广袤的资源储备,原油、天然气、矿产产量充沛,却长期面临工业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在大庆,来自俄罗斯的原油通过管道输送至炼油厂,转化为汽油、柴油与化工原料,支撑中国工业运转。
而俄罗斯街头日益增多的中国汽车、家电,正填补欧洲商品退出后的市场空白,这种“资源换工业品”的合作模式,精准契合双方核心需求,堪称“干柴遇烈火”的双赢格局。
有人质疑中俄贸易额“仍不够高”,却忽略了其背后的“含金量”。
从结构来看,中俄贸易以实体经济为主,俄罗斯出口的能源、矿产是中国工业的“刚需”,中国出口的工业品是俄罗斯民生与产业的“必需”,双方交易的都是“雪中送炭”的核心物资,而非附加值虚高的概念性产品。
俄罗斯1.4亿人口规模(约为中国1/10)、GDP总量不及中国广东省,客观上限制了贸易额的短期爆发,但这种“务实型贸易”恰恰是双方合作稳固的基石,没有泡沫,却能精准弥补彼此短板。
当前,中俄正通过多重举措为经贸合作“铺路”,金融领域提升本币结算比例,逐步绕开美元体系,电子商务合作加速,打通跨境零售通道,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升级,提高客货运输效率与通关速度。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基建短板带来的机遇,横跨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年久失修,运力受限,未来中国建筑企业有望参与其基建更新,既解决俄罗斯物流瓶颈,也为自身拓展新市场。
当然,中俄经贸深化不会一帆风顺。
俄罗斯国内仍存在部分“崇西”思维残留,官僚体系的低效与腐败可能增加合作成本,市场经济下的投机风险也可能导致部分企业亏损。
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插曲”,无法扭转双方合作的必然趋势,对俄罗斯而言,西方制裁短期内难以解除,“向东看”已不是选择,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必需。
对中国而言,与俄罗斯的资源合作,能进一步保障产业链安全,拓展外需市场。
从沙俄贵族对欧洲的向往,到如今俄罗斯街头的中国汽车,四百多年的“西向执念”正在被现实打破。
欧洲再好,终究是俄罗斯的“临时住所”,而与中国的合作,却能构建起“互利共赢”的长久家园。
未来几年,随着基建、金融、电商等领域合作的落地,中俄贸易额有望持续攀升,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将逐步从“商品交换”转向“产业链融合”,成为支撑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中俄经贸的潜力,或许不必用“惊人数字”证明,而将体现在每一笔务实交易、每一项落地项目中,稳步书写欧亚大陆两端合作的新篇章。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