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造假是歪路,终会露馅受罚。与其造假,不如踏实提升自己,诚信才是根本。
2024年7月,深圳环球小姐大赛舞台上,28岁的李思萱身披绶带,笑容自信地向镜头强调自己“香港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在读”。这份学历与美貌交织的光环,却在短短两周后轰然崩塌——她因伪造的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经历、港大录取资格,在港大校园被警方带走。
2025年5月8日,香港沙田裁判法院宣判,李思萱因伪造学历、虚假文书等罪名获刑240天。这场闹剧不仅撕开社会对“名校光环”的病态追逐,也让跨境造假产业链的乱象暴露无遗。
“镀金”流水线:38万打造的“哥大精英”人设
李思萱的起点并不算低。生于湖北宜昌的她,自幼学习舞蹈、古筝,后随家人辗转深圳、香港,并于2016年从武汉学院(民办独立院校)毕业。然而,这份学历显然无法满足她的野心。
法庭文件显示,2020年,她向合肥学术君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支付38万元,换来一份伪造的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文凭和成绩单。凭借这份假材料,她竟顺利通过港大审核,成为应用语言学硕士生。更荒诞的是,被捕时她甚至不知哥大校门朝向,还在伪造的港大毕业证书上将成绩从“合格”篡改为“优异”,连法官都直言其“不诚实行为贯穿始终”。
香港司法重拳:240天刑期背后的“零容忍”
李思萱的翻车始于港大2024年的学历复查。校方联系哥大核实其背景,对方直接回复“查无此人”。面对校方要求,她以选美活动为由推诿,直至警方在其住所搜出假证,才不得不认罪。
香港法律对学历造假向来严格。根据《刑事罪行条例》,伪造文书最高可判14年,李思萱因“欺诈取得服务”和“管有虚假文书”两项罪名叠加获刑。法官郑纪航指出,她的行为不仅欺骗学校,更破坏了教育公平。
社会叩问:谁在助长“造假镀金”的风气?
李思萱的案例并非个例。涉事的合肥学术君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此前多次被曝伪造留学经历,却因跨境执法难题屡禁不止。这条“假学历-保录取-拿身份”的灰色产业链,已成为部分人的牟利工具。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社会对“名校标签”的畸形追捧。当企业招聘“非985不要”、社交平台盛行“常春藤炫耀”,普通人很容易在焦虑中走上造假之路。李思萱用谎言换取的入场券,最终让她输掉了人生信誉。
真正的“学历”是什么?
入狱前,李思萱还曾担任亚洲小姐大赛嘉宾,这份讽刺的反差引人深思:若没有假学历,她是否依然能靠实力赢得认可?
香港法院的判决不仅惩罚了一个造假者,更传递出明确信号:诚信,才是人生最珍贵的“学历”。投机取巧或许能换来短暂光鲜,但唯有坚守底线,才能走得长远。
你如何看待学历造假现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不妨点赞、关注,让更多人看到诚信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