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数字重生:数字时代如何与历史对话?

今年恰逢圆明园罹难165周年,10月25日的“圆明园研究与保护2025学术研讨会”上,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手,正式发布了圆明园四十景图数字复原成果。那些仅存于史料中的经典景观,如今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得以重现真容。这一技术突破,不禁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数字浪潮之下,该以何种方式与历史展开对话?而围绕圆明园是否该实体重建的长久争议,是否也因这一创新迎来了新的解题思路?实际上,圆明园的数字存档技术与全景复原技术的应用早已给出了答案。

《圆明园四十景图》正大光明 图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自雍正时期起,历经137年始终是清代帝王园居理政的核心场所,素有“万园之园”的盛誉。园内四十景,是40处各具格局的独立园林景观群,其鼎盛风貌被清代宫廷画师唐岱、沈源等人绘入绢本彩绘《圆明园四十景图》中,而对应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为重现这份珍贵的历史景观,2023年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携手,启动《圆明园四十景图》数字资产建设项目。项目团队以严谨的学术考据为基础,结合参数化设计、模块化搭建等先进数字技术,专门构建清代官式建筑数据库,通过高精度全场景实时渲染技术,项目精准还原了建筑材质与细节质感,还能模拟不同时间、季节、天气下的场景变化。

历时两年匠心打造的《数字圆明园四十景图》,让正大光明、九州清晏、山高水长等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走出文字记载与平面图像的局限,以立体可感的形态呈现在当代人眼前。

《圆明园四十景图》上下天光 图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上下天光遗址 图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这一系列成果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公众了解圆明园原貌打开了新的窗口。关于圆明园的传承,或许不只有“重建”或“保留废墟”两条路。


关于“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争论,时至今日还依然存在。支持重建者认为,再现圆明园的辉煌能展示中华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反对者则强调废墟本身的历史价值,站在废墟前带给人们视觉和心灵的冲击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而数字化复原的出现,恰好成了这两种观点的“中和剂”。它既不用损毁废墟,又能让盛世风貌清晰可见。如今,圆明园的数字存档技术与全景复原技术的应用,已然实现了“保留历史原貌”与“重现昔日盛景”的完美交融。

圆明园的数字化复原之路,早已走过二十多个春秋。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及其团队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系统开展圆明园数字复原研究的团队,自1999年起便开始这项艰巨的工作。

图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郭黛姮是梁思成的弟子,对于数字化复原圆明园,她曾说过:“不能够随随便便地拿一张照片或者拿一张古人画的图画就贴上去,一定要在我们科研基础上,完全用三维的办法来表达建筑。”

在数字技术尚未成熟的时期,郭黛姮团队深耕史料挖掘工作。他们系统梳理《圆明园内工则例》《内务府奏销档》、帝王《穿戴档》《起居注》及《御制诗》等文献记载,深入研究圆明园中的各类人物身份与活动特征,进而对园内场所空间展开细致分析。

她还带领建筑系的学生,以中国营造学社于上世纪30年代绘制的圆明园平面图为依据,踏着土路实地探寻假山、池塘、石桥等遗址的踪迹。

历经十五载深耕,郭黛姮团队查阅10000余件历史档案,绘制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搭建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划分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最终让这座“万园之园”在数字世界中重获新生。

迄今为止,圆明园全园108处景区的数字化复原工作已全部完成。其中约三分之二的景区达成精准数字复原,部分建筑的复原精准率更是高达95%。

圆明园依托二十余年在数字复原领域的深耕积累,以前沿科技为桥梁,让尘封的古老历史场景重新“活”态呈现。

720穿越飞船 图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时光巴士”作为全球首款氢能XR观光车,集成实景3D扫描、三维建模、地理感知、天气感知、实时渲染、MR、AX等尖端科技,在未触碰遗址一砖一瓦的前提下,打造出深度互动的空间情境秀。

《梦回圆明园》行浸式VR大空间体验项目,采用前沿大空间追踪技术,1:1复刻圆明园历史古迹。游客借助AR设备,可自由行走、尽情探索,感受园林中的皇家日常,还能通过手势、声音等多元方式,与场景元素展开深度互动。

720穿越飞船整合720°胶囊型屏幕、虚拟现实影像、飞行动感特效等核心技术,通过故事化创作手法深度还原圆明园盛时风貌,让游客能够“凌空飞行”般饱览园林景致,沉浸式亲历历史场景。

《千机圆明》沉浸式飞行体验,能让游客身临其境地领略盛时圆明园的建筑绝美与景致万千,九州清晏、蓬岛瑶台等知名胜景皆可尽收眼底。

《梦回圆明园》 图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此外,新发布的《数字圆明园四十景图》已部分落地于圆明园两大空间 VR 文旅项目,同时还能为园内其他数字项目的技术迭代升级,提供持续性的技术支撑。


历史不应被遗忘,也不应被固化。数字时代下,我们既能“亲手”触碰十二兽首,站在大水法前见证喷泉冲天的昔日盛景;也能驻足断壁残垣之侧,直观感受历史带来的视觉冲击,铭记那段沉痛过往。这份独特体验,正是当下我们与历史对话的专属方式。


关于圆明园数字化技术成果,您还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有兴趣的老街坊可以后台回复“老故事”,

进入“西城老故事群”。

您身边如果有特别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发布租房、寻人、寻物等信息,

都可以联系我们。

.en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历史   圆明园   数字   时代   遗址   技术   建筑   盛时   公园   园内   废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