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鸣皋
五月的阳光为陆羽故园门前的万里茶道馆镀上金色,我坐在“叶落知乡味”的茶席前,看茶盏中季儿茶的嫩芽在沸水中舒展成唐时的月华。
今天是5.21国际茶日,由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主办、天门市陆羽研究会、茶行业协会、作家协会协办的以“叶落知乡味——《故乡的女儿》为主题”茶会,来自天门故乡的女作家陈艳萍用她写的两本书,正以《追故乡》的温润与《故乡的女儿》的赤诚,煮沸了一壶西江水。
会议桌上,季儿茶在素白瓷盏里相遇。这是佛子山云雾滋养的灵芽条索紧秀,就像陆羽《茶经》书卷。茶艺师手执公道杯,为与会人员缓缓分茶,沸水如丝绦般注入盏中,茶香瞬间氤氲满室。我仿佛看见陈艳萍笔下“母亲揉茶时掌心的温度”正透过茶汤,温暖着每位茶客的掌心。
会议间,中南民族大学的邵教授品抿一口茶:“这茶中有着浓浓的清气。”确如《故乡的女儿》所写,茶之“清”在季儿茶的嫩绿鲜润里,更在陈艳萍谈家常般的文字间——她写皂市河的晨雾,写稻场的月光,写老屋墙上的斑驳,字字句句都浸着茶山露水般的澄明。
茶过三巡,天门作协杨运灿主席含笑点头:“茶有敬意,文有敬心。”这话让人想起书中孩子们偷摘橘红茶果的童趣,想起作者在武汉工地上用搪瓷缸煮茶的艰辛,那些正在消散的乡愁记忆,此刻都化作茶汤里的敬意,献给养育我们的土地。
作为天门陆羽研究会的代表,轮到我发言时,我望向满室茶烟,忽然想起《茶经》中“精行俭德”的句子。茶盏中浮沉的嫩芽,恰似我们正在守护的文化基因,既要敬畏传统,又需以当代之眼重新审视。我提及陈艳萍笔下“茶是故乡的密码”,这密码既藏在佛子山的云雾里,也活在每个天门人煮茶待客的日常生活中。话音将落时,我看见五华玉女眼中有泪光闪烁,她轻抚着《故乡的女儿》的封面,仿佛在触摸那些正在消散的打谷场月光。
茶会接近尾声,茶烟渐散。作者陈艳萍在扉页题写的“让那些人事在文字里得到温情和敬意”,此刻正化作茶烟,在故乡人的眼眶里氤氲成潮。我们忽然懂得,那些正在消散的农业文明,早已化作茶多酚的微涩与氨基酸的甘甜,在沸水的淬炼中沉淀成岁月最温润的包浆。
茶之“和美”,不在杯盏的精致,不在茶叶的留存,而在能否盛下整片故乡的云月。故乡的女儿陈艳萍用文字搭建的茶寮,恰似陆羽故里的这方茶席,让每个漂泊的灵魂都能在此找到归途。茶烟散尽时,茶魂已栖进每个人的心园,长成永不凋零的故乡。
2005.05.21上午于竟陵覆釜洲畔
更新时间:2025-05-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