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10秒即可感染,误诊率高!汛期高发,出现发热过敏等症状一定要警惕

【来源:广州日报】

当前

我国已进入“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

近期多地遭遇强降雨,雨后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潜藏汛期健康隐患。如何做好日常健康防护?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汛期常见的健康误区,以及如何科学防范和应对。

误区01:

被洪水浸泡过的饮料,没有开封就能喝

真相:

被洪水浸泡过的饮料,没有开封也不要喝!不要喝!不要喝!

图源:AIGC

可能存在致命风险

洪水来袭,居民家中或超市仓库内存放的大量瓶装、罐装饮料很可能会被洪水浸泡,不少人认为只要饮料外包装完好、未开封,依然可以放心饮用。然而,这些饮料往往已被污染,存在较大的卫生隐患。

洪灾后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疾病都有极高的发生概率。

洪水是怎么污染饮料的?

洪水在携带大量泥沙的同时,还可能携带生活垃圾、农药、化肥、工业废水等各类污染物,因此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污染性。

当洪水接触到饮料瓶时,无需任何外力即可通过狭窄的空间(如瓶口螺纹处)自动流动,这种现象就是毛细管作用。当瓶口螺纹处等狭窄空间内的液体内聚力(即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液体与容器壁之间的粘附力)共同作用时,推动液体流动,导致洪水中的污染物进入瓶内。

图源:AIGC

此外,洪水中的污物还可能附着在包装表面,尤其是在瓶盖和瓶口的螺纹处。所以,即使瓶内饮料本身没有受到污染,但在瓶盖开启之时,这些污染物可能会被带入瓶内。可见,当洪水淹没了存放饮料的仓库或超市时,即便是密封的饮料也可能会受到污染。

被洪水浸泡过的矿泉水或饮料,即使未开封也不要饮用,更不要认为“闻起来没味道就没事”。发现家中或仓库中存放的饮料外包装已有明显泥沙、污渍附着,或瓶盖、罐口有松动、凹陷、腐蚀等,最稳妥的做法是及时丢弃,切勿转赠他人或继续销售。

图源:AIGC

暴雨过后,

我们在饮水方面还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关注饮用水水质是否有变化,如水质的颜色、嗅味,有无泥沙等异物,如有异常,切勿饮用。发现饮用水被污染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监督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正常供应的自来水是安全的,并不影响饮用。

图源:AIGC

其次,不喝生水,不喝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生水应烧开后饮用或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

最后,不用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洗菜、漱口等。

误区02:

汛期可以去河道戏水

真相:

汛期来临,小心血吸虫!疾控专家提示,4月至10月是血吸虫病的高发期,汛期水位升高,易引起人畜接触水体频次增大、粪便污染水体机会增加、钉螺分布范围扩大,从而增加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宿主(人或动物)只要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疫水”,就有可能感染血吸虫,如洗衣洗菜、捉鱼捞虾、游泳嬉水等。人如果接触疫水,只需短短10秒,尾蚴就会迅速从皮肤钻入体内导致感染。

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急性血吸虫病特征

> 感染剂量大

常见于初次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后亦可发生。潜伏期14天到84天不等,平均约40天。

> 发热及过敏反应

发热是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发热的热型、持续时间与感染的轻重及患者免疫状态有关,对普通退烧药反应差。部分患者出现强烈的全身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风疹块”)、血管神经性水肿(如面部、四肢肿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 呼吸道及胃肠道反应

呼吸道反应为咳嗽(多为干咳)、胸痛、呼吸困难。胃肠道反应为剧烈腹痛(多在肚脐周围)、腹胀、腹泻(常带黏液或血便)、恶心呕吐、肝脏在短时间内显著肿大并有明显压痛,部分患者脾脏也迅速肿大。

图源:AIGC

> 误诊率高

由于其发热、肝大、腹泻等症状与伤寒、败血症等疾病症状极其相似,在非疫区或医生警惕性不高时,极易误诊。

如何预防急性血吸虫病

> 不接触疫水

在汛期,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水体泛滥,使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范围扩大。人们在汛期进行抗洪抢险、游泳、戏水、洗手脚、洗衣物、洗菜以及农业劳动等活动时,容易接触到疫水,尾蚴会通过皮肤钻进人体,从而感染血吸虫。

不接触疫水能有效预防血吸虫病。如无法避免,须在下水作业前,戴上防护手套,将皮肤上均匀涂抹防蚴灵等防护药膏。

> 不在有螺洲滩活动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在洪水等自然灾害下,钉螺可能随水流扩散到新的地区,其中感染性钉螺在水中会释放尾蚴,当人或家畜接触疫水时,可能会感染血吸虫。不在有螺洲滩活动,能有效避免感染血吸虫。

钉螺。图源:广东疾控

> 不饮用生水

由于连续降雨等原因,水源可能会受到污染。如果人们饮用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生水,也可能感染血吸虫,故不饮用生水可降低感染血吸虫的风险。

得了急性血吸虫病后

应该怎么办

一旦出现疑似急性血吸虫病的症状,应尽快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查并告知可能的暴露史,以便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血吸虫病的诊断通常采用免疫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急性血吸虫病患者需住院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用抗寄生虫药物吡喹酮,并进行对症治疗。

误区03:

洪涝灾害后向空气中喷酒精消毒

真相:

效果不佳且有安全隐患。

酒精挥发快难形成有效消毒浓度与作用时间,无法持续彻底消毒空气;且其易燃易爆、闪点低,大量喷酒遇火源易引发火灾;此外,人体长期吸入酒精雾化颗粒可能损伤黏膜,引发咳嗽、头晕。

在汛期,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和安全健康等多方面状况,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预防疾病传播,减少财产损失。

出行注意:避开积水路段,绕行电线杆、客井盖切勿冒险涉水。

居家防范:低洼住户提前转移贵重物品,检查电路、排水设施,备好应急物资。

远离危险:不围观洪水,不靠近边坡、河道,警惕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关注预警:关注气象预警,听从指挥,遇险及时拨打救援电话。

过去

过去一周

还有高频谣言、认知误区值得关注?

广州大“真”探为你一探究竟!

谣言01:

游客可通过美团等平台购买广州动物园门票

真相:

近日,广州动物园发布《关于销售广州动物园电子门票的声明》表示,广州动物园从未授权美团、大众点评、飞猪、闲鱼等平台销售或转售电子门票。请游客朋友们警惕消费陷阱,谨防上当受骗!

广州动物园官方门票销售渠道为线下售票窗口、“广州动物园”官方微信公众号,唯一授权的线上平台为 “同程旅行”。广州动物园门票价格为成人全票20元;儿童、学生、老人优惠票10元。

谣言02:

受地震海啸波影响,上海数十万居民紧急转移?

7月30日7时24分,堪察加东岸远海(北纬52.40度,东经160.20度)发生8.7级地震(修订震级),并引发海啸,在堪察加半岛部分海岸监测到3至4米高的海啸波。

30日下午,一张关于上海市政府启动响应的截图在社交媒体流传,网传图片显示,此次海啸将在30日19时抵达上海,最大波幅1.2米,受此影响,上海外滩、陆家嘴、长兴岛等区域面临海水倒灌危机,浦东机场及地铁2/16号线路停运,上海已启动应急响应,数十万人正排队转移……

真相:

记者分析发现,上述内容为假消息。首先,根据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信息,预计海啸于17时—20时先后到达浙江、上海沿海海域,对上海预测最大波幅为30厘米,并非网传的1.2米。其次,“机场、地铁停运”“数十万人员转移”更是没有任何官方消息。

记者调查发现,受台风“竹节草”影响,上海地铁16号线及2号线采取过限速运行措施,但并未停运。此外受台风影响,上海持续降雨,浦东、奉贤等对辖区内危险地带群众进行了提前转移,机场部分航班以及部分铁路线路停运,但也是根据天气情况动态调整,均与海啸波无关。

事实上,30日下午,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已经解除浙江、上海沿岸的海啸黄色警报,上海地震局也认为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不会对上海市造成灾害性影响。

参考资料:科普中国、中国疾控中心、@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广州动物园、南方+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养生   汛期   血吸虫   尾蚴   洪水   海啸   广州   钉螺   上海   饮料   动物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