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逼疯存储业!U盘硬盘涨50%,巨头狂赚却不扩产,藏着啥猫腻?

你最近买过U盘或者硬盘没?简直跟抢紧俏年货似的!就拿最常用的1TB固态硬盘来说,俩月前三百出头还能挑挑拣拣,现在直奔五百块,老板还甩下一句:“今天不定,明天再涨五十”。

不光咱普通人头疼,深圳做监控设备的张老板更闹心,上半年进一批存储模组花80万,现在得掏100万,不进就断货丢订单。

就在上周,海外巨头闪迪干脆官宣:闪存合约价直接暴涨50%,这波涨价潮跟海啸似的,从上游芯片厂卷到小区楼下的电脑维修店,没一个能躲掉。

涨价潮里,巨头赚麻了

说句实在话,这轮涨价真不是小打小闹的“市场波动”,是实打实的“价格狂飙”。

TrendForce最新数据摆着呢:存储芯片的核心原材料,512GbTLCNANDFlash晶圆,一周时间就暴涨17.1%,硬生生从之前的价位冲到6.455美元一片。

更邪门的是,现在内存芯片(DRAM)的现货价居然超过了模组价,懂行的都清楚这意味着啥:就像面粉比馒头还贵,接下来咱们买的内存条、固态硬盘,肯定还要接着涨,压根没见顶的意思。

华强北做了十年存储生意的王哥跟我吐槽:“以前是客户挑货还砍价,现在我得跟客户说‘先打定金留货’。

内存颗粒一天一个价,早上报的价下午就作废,敢囤个百八十片的都赚了,但没人敢多囤,上游厂家直摆手说‘产能满了,排期得等俩月’。”

这种供需倒挂的局面,直接让行业巨头们的利润报表亮到晃眼。

咱国内企业的表现就很有代表性:兆易创新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干到5.08亿元,比一季度的2亿多翻了一倍还不止。

江波龙更狠,一季度还亏着1.52亿喝西北风,到三季度直接净赚6.98亿吃大鱼大肉,短短半年就完成了从“亏损”到“暴赚”的逆袭。

海外巨头更不用说,美光的存储业务利润率飙到35%,相当于卖三块钱的货就赚一块多;三星的存储部门营收同比涨了28%,连以前不怎么起眼的SK海力士,都靠着高端内存业务把利润翻了倍。

这时候肯定有人纳闷:赚这么多真金白银,赶紧扩产多卖啊?可巨头们偏不按常理出牌,越赚钱越保守,打死不随便扩产。

这操作看着矛盾,实则藏着存储行业的“生存密码”。

越赚越缩手,扩产有死穴

我跟你讲,不是巨头不想扩产,是真的扩不动了!行业数据明明白白:2026年全球DRAM的资本支出要涨14%,达到613亿美元;NAND闪存也得涨5%,到222亿美元。

但这些钱没一分花在“新建厂房、增加生产线”上,全砸进了“技术升级”的窟窿里。

首先是物理空间卡了脖子。

存储芯片这东西金贵得很,生产必须在“超净无尘室”里,里面的尘埃颗粒比头发丝细几百倍,稍微沾一点,一整批芯片就全废了。

现在三星、SK海力士的无尘室都转得跟陀螺似的:机器24小时连轴转,工人三班倒轮着干,车间里连放一台新设备的空隙都没有。

美光倒是咬牙建了个ID1新工厂,可这种级别的工厂从盖房到调试设备再到投产,至少得两年时间,最快2027年才能出产品,远水救不了近火。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行业早就不是“谁产量大谁就牛”的年代了。

以前大家拼着扩产打价格战,你卖一百我卖八十,最后全是赚吆喝不赚钱。

现在风向彻底变了:高端芯片才是真正的“印钞机”。

巨头们把钱全砸在了1gamma制程、HBM高带宽内存这些高端技术上。

就说美光,砸了135亿美元,重点搞1gamma制程和TSV硅通孔技术;三星更狠,死磕1C制程,就是为了做出更薄、传输更快的芯片。

简单说,行业已经从以前的“野蛮生长”变成了现在的“精耕细作”,与其扩产卖便宜货赚小钱,不如升级技术卖高价赚大钱,高端芯片的利润能比普通芯片翻好几倍。

AI是幕后黑手,需求翻着倍涨

从根儿上捋,这波存储行业的大变局,真正的“幕后黑手”是AI。

咱普通用的服务器,对存储的需求就像家庭用桶装水,够喝就行;可AI服务器不一样,训练大模型要处理海量数据,对存储的需求直接翻了天。

有数据统计:单台AI服务器的DRAM内存用量,是传统服务器的8倍;NAND闪存用量,最少也得是3倍起步。

这就像以前用自行车拉货,现在直接换成了重型卡车,消耗量能一样吗?

这里面最火的当属HBM高带宽内存,堪称“存储界的爱马仕”。

这东西跟传统内存不一样,不是平铺着放芯片,而是像千层饼似的把多个芯片垂直堆叠起来,再用硅通孔技术打通连接,传输速度快得吓人,HBM3E的带宽能达到1.2TB/s,相当于一秒钟就能传完300部高清电影。

速度这么快,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单价比上一代直接贵了60%-70%,可就算这样还是供不应求。

SK海力士的HBM4刚研发出来,2026年的订单就被英伟达、谷歌这些科技巨头抢光了,想拿货都得排到后年。

雪上加霜的是,传统机械硬盘(HDD)也掉链子了。

以前云厂商还能用机械硬盘存点“不常用的旧数据”,可现在机械硬盘因为核心零部件短缺,交付期直接超过了2年,云厂商没办法,只能转头全买NAND闪存,这一下又把闪存的需求推高了一大截。

业内专家说得很直白:这波涨价不是以前那种“涨半年跌半年”的周期性波动,是AI带火的“超级周期”,需求结构彻底变了,短期内根本没法平衡。

国产厂商踩风口,机遇挑战对半开

全球存储市场乱成一锅粥,反倒给咱们中国厂商留出了难得的“窗口期”。

11月初那几天,A股的存储芯片概念股跟打了鸡血似的:神工股份、英唐智控直接封死涨停,香农芯创、江波龙这些企业也跟着大涨。

这可不是瞎炒作,背后是实打实的产业机遇落地了。

现在国内存储产业链从上到下都在吃红利:上游的江丰电子、鼎龙股份,生产的靶材、抛光材料以前全靠进口,现在订单排到了下个月,量价齐升。


中游的华海清科更提气,硬生生造出了12英寸低温离子注入机,以前这设备被国外企业垄断,现在不仅造出来了,还实现了批量出货,直接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下游的佰维存储也不含糊,自研的主控芯片都用到了AI手机、智能眼镜这些新潮产品上,朗科科技、江波龙这些模组厂商,因为之前囤的库存升值,毛利率都快翻倍了。

最牛的还得是长江存储,居然把混合键合技术授权给了三星。

要知道三星可是全球存储行业的“老大哥”,以前都是咱们花钱买它的技术,现在反过来求购咱们的技术,这足以说明国产存储的技术实力真的硬起来了。

但话说回来,机会虽大,挑战也不小。

在高端领域咱们还差得远:HBM内存人家三星、SK海力士都量产第四代了,咱们国内企业还在实验室里攻关;1gamma、1C这些先进制程,也得跟在巨头后面慢慢追。

而且存储芯片的技术迭代越来越难,连三星的第9代V-NANDQLC都因为设计问题推迟到2026年量产了,咱们想追上的难度可想而知。

结语

这轮存储行业的变局,早不是“涨价就扩产”的老套路了。

AI就像个“超级引擎”,逼着整个行业从拼产量转向拼技术。

海外巨头攥着高端技术赚得盆满钵满,咱们中国厂商刚好踩上了国产替代的风口,从上游材料到下游模组都吃到了甜头。

但咱得清醒:短期靠涨价能赚波快钱,长期想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还得啃技术硬骨头。

2027年央企国企要实现全产业链100%信创替代,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只有沉下心搞研发,把HBM、先进制程这些“卡脖子”技术攻下来,才能真正分走高端市场的蛋糕,不然风一过,还是只能捡别人剩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数码   猫腻   巨头   硬盘   三星   芯片   技术   内存   行业   闪存   模组   厂商   需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