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是目前世界上的主要电能来源之一,核能发电高效节能且经济成本低、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增强能源安全、提供稳定电力供应,因此,虽然核能发电遭遇过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泄漏事故,但如今仍然出现蓬勃发展的状态。

目前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核能发电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很快就会超越它,因为我国在建的核电反应堆非常多,规模世界第一,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

据彭博社等媒体10月28日的报道,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近日就全球能源竞争格局发表观点称,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投入已达“全球其他国家总和的两倍”,让世人惊讶于中国核电产业的崛起。

盖茨的评价并非是在吹捧我国的核电发展,而是基于中国在核电研发投入、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等多维度的硬实力,其背后既有中国能源转型战略的支撑,也暗藏全球能源权力转移的深层逻辑。
从投资规模来看,中国在核电领域的投入已相比其他国家已经多出很多。公开数据显示,仅2024年至今,中国在聚变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就介于65亿~130亿美元,远超其他国家的投入。比尔盖茨对此发表言论称,中国的热核聚变投入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投资相加总和的两倍还多。

这种“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国家层面对能源安全的战略考量,也是市场需求驱动下的必然结果。
可控核聚变发电被认为是未来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产出方式。而在此领域,中国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已实现1.2亿摄氏度等离子体持续运行101秒的世界纪录,这一成果为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奠定了关键基础。

而在核裂变发电领域,我国有“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玲龙一号”等成体系的核能发电反应堆模式,另外还有山东石岛湾的高温气冷堆,中核集团原子能科研院的钠冷实验快堆,甘肃省武威市的钍基熔盐堆,另外还有气冷快堆、铅冷快堆以及超临界水堆也都有项目和计划在推进。

中国核电技术早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机组达102台,总装机容量113吉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核电装机容量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中7台“华龙一号”已稳定运行,26台处于在建阶段,这种规模化建设不仅降低了单位成本,更推动技术迭代速度大幅提升。

人类早已步入电力社会,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都离不开电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高科技的应用和进步也都需要充沛的电力供应,比如在数据计算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更需要强有力的电力供给。
而盖茨之所以格外关注中国核电投资,更深层的原因也在于核电与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深度绑定。当前,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等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正催生对“稳定、廉价、清洁”电力的巨大需求。

核电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它是唯一能同时满足“大容量、零碳排、全天候供电”的能源形式。在美国,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已率先布局,谷歌不仅与核聚变发展公司进行大量投资,还要重启老旧核电站为数据中心供电。
中国也早就在核电领域提前布局,比如“玲龙一号”就能为一些独立的工业园区,海岛或偏远地区供电,而“华龙一号”则能为大型数据中心提供稳定电力支持。

这种“技术-产业”的协同优势,让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占据了能源端的主动权。
不过,盖茨的言论也暗含对美国核电产业“落后”的担忧,这种担忧并非“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而是对全球能源权力转移的清醒认知。美国在下一代核电技术上的滞后,可能导致其在未来能源格局中落后并丧失话语权。

而在中国,核电的崛起则进一步完善了清洁能源体系的“拼图”,使其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拥有更多规则制定权。正如盖茨所警告的,“下一代核电技术竞赛的转折点已至,若美国不加快步伐,未来可能不得不接受中国制定的行业规则”。

盖茨的评价本质上是全球能源格局变革的“风向标”。中国核电投资之所以能超越其他国家总和,既是国家战略定力的体现,也是市场机制与技术创新协同的结果。未来,随着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快,中国在全球能源领域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而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与其纠结于“中国领先”的焦虑,不如正视自身在政策效率、产业协同上的短板——毕竟在能源安全与碳中和的双重目标下,全球需要的是更多“中国式”的务实行动,而非零和博弈的思维。
消息来源:《观察者网》4月29日报道《比尔・盖茨:这个领域,中国是美国强劲对手》
#上头条 聊热点#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