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一个“国家农高区”有望在襄阳诞生。
6月27日下午16:25分,湖北省人民政府官网对外公开发布《关于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支持襄阳抢抓新一轮创建机遇,创建襄阳国家农高区(以下简称“襄阳农高区”),打造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一个月前,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深入襄阳调研,希望襄阳立足产业基础,发挥独特优势,依托全省创新资源,加速创建产业融合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南北特色交融的国家农业高新区,努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产学研协同、南北特色交融、辐射周边、链接全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若干意见”发布的头一天,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吴海涛带队赴武汉,走访国铁武汉局集团,围绕交通、物流等项目建设及深化战略合作,沟通对接、争取支持。在“若干意见”中,该集团正是“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的责任单位之一。
襄阳被誉为“鄂西北粮仓”。“三农”成绩单亮眼夺目,多项数据位居“全省第一”。锚定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发展目标,创建国家农高区,加速迈进农业强市,是襄阳实施的战略任务之一。
有关专家告诉《中国高新区》记者,襄阳一旦创建成功,将成为湖北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聚国家高新区、国家经开区和国家农高区于一身的城市。“其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和增强。”
襄州
梦开始的地方
襄州区位于汉水中游,历史悠久,是襄阳市的经济大区、人口大区,也是农业大区,年产粮食25亿斤以上,有“襄阳粮仓”之称。
6月26日,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到学习教育联系点襄州区双沟镇调研时强调,“襄州区要在落实市委专项工作上担当作为,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国家农高区创建等工作见行见效,切实把任务落实的过程转化为发展提质的机遇,为全市乃至全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次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若干意见”,襄阳喜提60亿元的创建“大礼包”。襄州区作为襄阳创建国家农高区的核心区,倍受关注。
襄州这片肥沃的土地,不光盛产粮食,还生长梦想。
2018年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高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探索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彼时,全国获批的农高区只有“陕西杨凌”“山东黄河三角洲”两家。
据介绍,国家农高区是农业科技园区的一种高级形态。创建国家农高区对提升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实现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高新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意见”当年经新华社播发后,立即引起了襄阳市、襄州区的高度关注。
经过10天的酝酿、讨论和协商,2月9日上午,襄州区在区科技局召开了国家农高区建设工作研讨会,围绕如何推动襄阳及襄州区建设国家农高区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和交流。
“我的印象中,襄阳市科技局调研员张家琦、吴玲和襄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明君、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同文、襄州区科技局局长姚勇等出席了研讨会。”襄州区一位参加过当年会议的人士告诉记者。
会上,胡明君汇报了襄州区创建工作的设想布局和安排部署。张家琦介绍了国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鉴于国家农高区一般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升级而来,张家琦在会上披露:“市政府下一步将首先力争取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资格,再向国家农高区冲刺。”
研讨会的规格虽然不高,但与会人员对于国家农高区的认识高度并不低。“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园区的定位、核心区的规划、地理界限的范围、主导产业的布局和各项扶持政策的制定出台。”
胡明君表示,襄州区初步具备创建国家农高区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将成立工作专班,周密安排部署,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多个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最终将以双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为基础,打造国家农高区。
襄州区南北气候过渡地区,推动以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创新发展、智能农机装备在粮食多品种生产应用试验示范、稻麦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等方面探索示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因为双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是研讨会谋划的襄阳创建国家农高区的“意中园”,襄州便成为逐梦之地。
幸运的是,当年12月,科技部批准建设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襄州区按照园区发展规划,以任务书、路径图、时间表、责任人“四要素”工作法,务实推进园区建设工作,向国家农高区迈进。
据了解,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其中,核心区位于襄州区双沟镇、张家集镇,规划面积约30.45平方公里,是园区开发建设重点;示范区主要分布于核心区周边的双沟镇、张家集镇其他区域以及位于古驿镇的襄阳农技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规划面积约290.55平方公里;辐射区涵盖襄州区周边的枣阳、宜城、老河口以及南漳县等地区,并逐步扩展至鄂西北、豫南、陕南等汉江流域。
建园初期,入园参与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企业达到6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涉农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经营合作社达214家,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经营家庭农场114家。园区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共转化示范重大创新成果34项,累计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65项,带动全区农业主推技术应用率达到95%。
2020年,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94.7亿元,农林牧渔增加值119.3 亿元,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2019--2020年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初步形成稻麦产业集群、油脂加工产业集群、生猪产业集群、农机装备制造与服务产业集群四大产业集群。
在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时任襄阳市襄州区委书记黄进提出,以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着力点,力争将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国家农高区,借此形成品牌效应和政策聚集。
经过不懈的努力,2021年12月,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国家验收。襄阳创建国家农高区的工作,因为有了升级的裁体,于2022年10月正式启动。
七年磨一“建”
襄阳创建第三“区”
创建国家农高区,是襄阳市继国家高新区、国家经开区之后,精心谋划的第三个国家级产业园区。
襄阳市是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三大芝麻产区之一,也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第一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主要农产品有小麦、水稻、玉米等500多个品种,气候适宜农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研发推广,建设国家农高区具有较强支撑条件。
此外,襄阳位于全国内陆腹地中心地带,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加工园区2个和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5个,拥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企业144家、市级企业283家,稳居全省第一。
因此,创建襄阳农高区,对于引领长江中游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多元优质食物供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尽管襄阳在创建上述两个园区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冲刺国家农高区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超300家农业科技园区,而根据规划,到2025年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将不超过30个。
但现实是,自1997年至2022年的25年间,国家仅设陕西杨凌、山东黄河三角洲、山西晋中、江苏南京、吉林长春、黑龙江佳木斯、河南周口、内蒙古巴彦淖尔、新疆昌吉共9个国家农高区。其中,南方只有江苏南京一家。
创建难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农高区的创建,难就难在它必须姓‘农’、姓‘科’和姓‘高’。”有关专家向《中国高新区》记者表示,姓“农”,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聚焦“三农”主题,把乡村振兴作为努力的方向;姓“科”就是要通过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打造创新高地;姓“高”,就必须坚持高标准建设,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技术农业。
七年磨一“建”。
襄阳市党委一任接着一任干,襄阳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抓,上下形成合力,稳步推进农高区的创建工作。
襄阳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襄阳农高区创建暨全国性农产品交易储备加工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创建申报组)、项目建设组(产业发展组),抽调17人员集中办公,专职推进创建工作。
同时印发了《襄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依据襄阳国家农高区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向各相关单位提出各阶段目标任务,确定各项任务责任单位,完善推进工作任务的相关保障措施,致力于打造国家农高区建设样板。
为高标准打造襄阳农高区,襄阳市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张启发、陈晓亚、朱玉贤、邓子新、陈焕春、金梅林等9位院士担任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专家,持续为襄阳创建农高区和襄阳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
去年10月,襄阳市出台《关于支持襄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措施》,从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主体、大力人才引进、土地资源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财政资金支持等提供支持方面,加快推进襄阳农高区建设。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
支持创新主体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在襄来襄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湖北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比照上级支持资金给予等额配套支持。
市、区政府统筹协调各级各类财政资金每年不低于1亿元,支持襄阳农高区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服务体系、特色产业发展、高等教育、重大创新平台和技术成果转化等事项。
设立10亿元的襄阳农高区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推进成立襄阳农高区投资平台公司,支持襄阳农高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发挥汉江产业基金杠杆和放大作用,对符合条件的品牌响、效益好、带动广、发展潜力大的襄阳农高区龙头企业和产业项目给予支持。
“若干措施的亮点之一是,建立干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对襄阳农高区建设中业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对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或在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以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按规定予以合理容错纠错,最大限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为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上述专家指出。
襄阳农高区的《规划》经过多轮的修改、提升和完善,蓝图乍现——
园区规划面积128.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8.17平方公里,以“南北过渡带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为建设主题,以“健康食品”为主导,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四大产业集群,着力推动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及农产品保供能力,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实现农业和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引领我国中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农高区。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联合向农业农村部提出书面请示——关于支持湖北襄阳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请示,恳请农业农村部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高区。
襄阳市政府向湖北省政府提出关于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书面请示,恳请省委省政府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高区。
今年 2月17日,湖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海涛率队调研襄阳农高区建设工作。他强调,统筹做好襄阳农高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各项工作,切实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聚焦襄阳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和实力强、技术先进的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功能定位,统筹推进平台建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机制优化,全力推动襄阳农高区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产业支撑,引领带动襄阳加快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襄阳国家农高区创建工作。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支持襄阳创建农高区。省政府成立了支持襄阳创建农高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将襄阳农高区作为省级建设重点。
湖北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等省直部门从政策、平台、项目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此外,省科技厅在襄阳农高区规划区域内新布局湖北省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湖北省肉制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两家中心。
60亿“大礼包”
打造湖北版“陕西杨凌”
创建国家农高区,襄阳乃至湖北省需要实现“从0到1”突破的。
有关专家指出,襄阳市在创建方面,虽具有交通区位、农业基础、产业基础、科技资源、科技支撑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具备创建国家农高区的独特优势和产业实力,但与国家农高区标准相比,还存在高水平创新不足、高科技产业薄弱、高层次研发匮乏等诸多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二产1/8,三产1/4左右。建设国家农高区,就是要大幅度提升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绿色发展水平,提高农业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其中一个关键模式,就是坚持“一区一主导产业”,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若干重大瓶颈问题。
比如,杨凌示范区,是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南京示范区则以绿色智慧农业为主题,以生物农业为主导产业。
襄阳市以“南北过渡带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为建设主题,以“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创建之路,能否顺利到达目的地,亟待政策扶持。
“襄阳作为湖北的农业大市,创建省内首个国家农高区义不容辞。建议从省级层面出台推进襄阳农高区建设的政策,从资金、土地、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给予保障支持。”在今年湖北“两会”期间,湖北省政协委员、襄阳市科技局局长陈瑶围绕省级层面加快推进襄阳国家农高区创建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议案。
陈瑶终于盼到了她希望中的结果。
6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若干意见》。《意见》提及,2025年至2030年,省直相关部门每年将统筹各类资金不少于10亿元,以项目建设的形式,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高区。
“若干意见”明确六大方面22条具体支持举措,涉及省、市两级27家责任单位。其中,襄阳市政府牵头或参与的有14项。
在示范引领现代农业产业方面,强调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突破性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探索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强化创新主体引进培育、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等;在农业交流合作方面,加强交流互鉴、深化联合创新;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完善政策支撑保障方面,加强经费支持、金融服务、用地供给、基建保障。
为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若干意见”支持建设生物科技产业园、生物制造产业园,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和综合应用示范基地,优先将高蛋白玉米、生物基材料、ARC菌剂、植物疫苗等先进科研成果在园区试验示范和转化落地。
为突破性发展现代种业,“若干意见”要求推进现代种业示范基地建设,引进一批国家级、省级种业阵型企业。支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和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与襄阳农高区共建标准化科研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推进油菜等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建设。
“若干意见”鼓励探索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支持建设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基地,示范推广“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果”等循环模式和“稻虾共作”等立体模式,大力推广畜禽粪污和秸秆多元高值化利用、农膜回收循环利用和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生物防控等技术,支持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创建零碳园区。支持建设水旱轮作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示范推广稻麦、麦玉“吨粮”“吨半粮”等高产模式,稻油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等“粮油兼丰”模式,稻菜、稻菌等轮作模式。
高蛋白玉米、生物基材料、ARC菌剂、植物疫苗昆虫蛋白等先进科研成果,以及襄阳大米、襄阳高香茶、襄阳大米、风味锅巴、华墨香黑米、板蓝根油菜等食品,也亮相《若干意见》。全力打造“襄飘天下”农产品品牌矩阵,也是襄阳农高区的一大任务。
在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上,“若干意见”鼓励探索建立“管委会+运营公司”的管理架构,组建襄阳农高区发展运营公司,健全相关工作推进机制。支持襄阳农高区与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协同发展,强化规划统筹和一体化设计,联合开展招才引智、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和招商引资等活动。
在政策的支持下,襄阳开始向湖北版的“杨凌”发出强有力的冲刺。
有关人士表示,通过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高区,示范引领湖北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为湖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探索新路径。
本刊记者:项俊平
编辑:虞攀亮
编审:马若诗
审核:苏劲松
出品: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