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面对中国的稀土管制,10月24日,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放话,他先抛出一句“要报复就得硬一点”,转眼又强调“最好还是谈”,这前后矛盾的态度值得注意。
就在前一天,10月23日,马克龙提“核选项”,要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想以此威胁中国,在他发言完之后,欧委会随即邀请中方本周来布鲁塞尔面谈。

图 |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
欧盟用于永磁体的稀土提炼几乎100%在中国完成,镁有约97%来自中国,这些是电机、功率半导体、变频器、工控设备的刚需。
10月9日中国更新出口管制后,关键原材料供应减少,德国多家工厂的采购部门连夜评估库存安全线,担心生产节拍被打乱。
10月21日,王文涛与欧盟贸易委员视频沟通,明确表示中国这边是合理措施,谈人情没用,也就是说,是欧洲这边过度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出口,中国的措施是根据市场做出的合理调整。

图 |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
欧洲当然不愿意就这样被卡着原材料,欧盟委员会的《关键原材料法案》给出配额、许可、回收目标,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重新搞REsourceEU战略,这是当年为了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计划,现在重新启动,减少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
叠加回收、联合采购、战略储备,这些计划都是可行的,但是要考虑及时性的话,可能就不太行,采矿许可周期动辄27个月,回收项目15个月起步,还有环保问题,必须重视,而且整个项目非常烧钱,烧钱又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一些在欧洲的中国车企为了弱化这次中欧贸易摩擦的影响,开始转回国内,比如比亚迪,把重心转向匈牙利和土耳其,绕开关税与原产地规则。
按理说,欧洲是在被中国限制,那纳格尔为什么还那么敢说?

图 |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
2025年三季度,德国对美汽车出口同比下滑约6%,关税冲击的后续影响还在,2026年可能更加难受,国内制造业在面临巨大危机。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隐患,就是高科技产业,欧洲半导体指数年内涨幅可观,但AI相关订单涨幅越来越小,订单少,赚的就少,行业积极性也会下降,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也会降低。
《反胁迫工具法案》早在2023年底就已经敲定,但是之前从来没有使用过,原因不是法律规定不够严格,而是成员国的目的不同,德国和荷兰看重中国市场,但是这个法条规过于强硬,这两国不想失去中国市场,所以欧盟内部并不统一。
《关键原材料法案》也是这个原因,内部达不到统一,所以条规行驶困难。

图 | 欧盟开会影像
学术界对供给链的风险分层有过抽样评估,中国处于“低风险—高影响力”集群,欧盟处于“中风险”区间。
这句话的要点不在评级高低,而在结构位置,谁握住了提炼、分离、冶炼的关键环节,谁就更能掌控定价权与波动权,把这层拆开看,纳格尔的“强硬报复”更像是一种谈判位势的陈列,需要表达决心,也要为转身留台阶。
欧委会推动的REsourceEU主张扩大再生料占比、建立战略储备、开展联合采购,这些动作若能落地,可在两到三年内缓解部分短板,但对永磁稀土与高纯镁的短期替代,仍然难解。

图 |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
产业链是靠长时间的积累,慢慢固定的,前后工序、纯度控制、环保标准,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差错。
中国车企并没有放弃欧洲市场,反而是趁这段时间欧洲内部车行陷入萎靡,开设大量门店,门店密度与服务网络快速铺开。不管是从价格、智能化、迭代速度,等各方面来说,肯定优于他们本土产的车,很顺利就拿到了竞争优势。
欧洲政府自然不乐意本土产业被冲击,但是中国车企带来的就业与消费者福利又是不可忽略的,所以欧洲政府就陷入矛盾,要在两者之中做选择。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对中国喊话,实际上是出于供应链的考虑,以及出于对本国产业的担心。
但是光喊话可不能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与中国进行谈判,达成互利共赢。

图 | 欧盟成员国国旗
德国与法国都在面对很严重的危机,企业的季度现金流与订单屈指可数,法国受制于服务业与投资冷意。所以纳格尔的的态度那么矛盾,又想针对中国,又想和中国好好谈谈。
供应链的过度依赖原本就会带来极大隐患,欧盟在制定能减少对中国原材料依赖的各种措施,不管有没有用,这绝对不是短时间能成功的,想要解决短时间的问题还需要坐下来与中国好好谈一谈。
如果一味地想跟中国硬碰硬,想对中国采取一些强硬措施,那最后损失的只会是自己。
参考资料:
1.《德国央行行长扬言:若报复中国是最后一招,那就干票大的》2025-10-25 11:25:23 | 来源:观察者网
2.《欧盟理事会批准《关键原材料法案》,影响几何》2024-03-19 18:18 | 来源:第一财经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