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线下手机店当初多风光,现在就有多落魄,曾经门庭若市的手机店,为啥如今大批关门?
先聊聊线下手机店曾经的火爆盛况,早些年,线下手机店可谓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在全国近15万家相关企业退出市场之前,像迪信通这样的连锁大品牌,光是2016年,门店数量就突破了3000 家,一整年下来,进店咨询、选购的顾客更是超过 1 亿人次。
店里的玻璃柜台前,总能看到挤满人的场景,尤其是每年 6 月到 9 月,高考结束之后,大批年轻人会跟着父母一起来挑选手机。
大家围着柜台比品牌、看参数配置、对比价格,遇上热门机型,还得排队抢购才能买到手。
有曾经的店主回忆,那时候卖一部手机,利润就能有 400 多块,一年下来纯利润能达到 50 多万,这样的生意在当时确实算得上是红红火火。
可如今再看线下手机店,早已是另一番冷清景象。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目前与手机店相关的企业信息虽有近 29 万条,但其中处于存续和在业状态的仅有 14 万家,也就是说,差不多有 15 万家手机店已经关门歇业。
变化最明显的还要数迪信通:门店数量从 2015 年的 3000 家,降到 2019 年的 1500 家,到现在更是只剩 600 家。
过去那些一天能卖出十几部手机的店铺,现在一周能卖出 3 部都很困难,只能靠回收倒卖二手机、维修旧手机勉强维持生计。
而金立、互派、天语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手机品牌,也早就淡出了市场,成为了人们记忆里的过去式。
这一连串的变化,也让人忍不住琢磨几个问题:曾经红极一时的线下手机店,当初是凭借什么火起来的?
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就出现了批量倒闭的情况?手机零售这个行业,到底发生了哪些关键变化?
先说说它的火爆开端,其实是从2009年智能手机兴起开始的。
那几年,恰好是 3G 网络刚铺开的时候,智能手机也开始慢慢取代传统功能机,成为市场主流。
为了争夺更多用户,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纷纷推出各类优惠活动,像是“充话费送手机”“购买手机享补贴” 等,花样层出不穷。
比如一部标价 2000 元的手机,你只要预缴 1000 元话费就能直接带走,但需要承诺后续每月按约定预存话费,并且使用指定的手机套餐。
这其实是运营商 “短期让利、长期绑定用户” 的经营策略。
对线下手机店来说,卖这种合约机可比卖单纯的裸机划算多了,每卖出一台,都能从运营商那里拿到几百元的补贴,这样的利润空间,没有店家会不心动。
当时还有个叫酷派的手机品牌,曾和华为、中兴、联想一起被称作“中华酷联”,主打运营商定制机型,几乎所有手机店的柜台上都能看到它的产品,不少人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手机,就是酷派。
时间推进到 2013年,4G 牌照即将发放的消息传来,线下手机店也彻底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那会儿最火的品牌要数 VIVO 和 OPPO,店里的大喇叭从早到晚都在吆喝着促销信息,有时候导购员为了争抢客户,甚至会发生争执,之所以这么拼,核心还是因为卖手机太赚钱了。
当时的利润有多可观?卖一部金立手机能赚 400 元,卖一部 VIVO 或 OPPO 能赚 300 元,就算只是帮客户办一张电信手机卡,也能有150元的收益。
这种火爆在县城市场尤为明显:县城里大多是熟人社会,只要服务好一位客户,对方很可能会介绍两三个甚至更多新客户过来。
有曾经的店主回忆,那时候卖手机简直像“抢钱”一样容易:早上刚进了 10 台 VIVO 手机,到下午就全卖光了,单靠这一笔生意,就能赚上 3000 元。
除了卖手机赚差价、跟运营商合作拿返佣补贴,手机店还有个赚钱的路子,配件服务,不光卖内存卡、充电器、耳机,还提供下载歌曲、电影的服务。
那时候流量费多贵啊,2010年1 兆流量要 1 元,普通人哪舍得用?
手机店就瞅准这个机会,下载一首歌收 0.5 元,一部电影收 3 元,下载多了还能优惠。
精明的店主还搞捆绑销售,买 1G 内存卡送 50 首歌,买手机给终身免费下载。
还有电池充电服务,早期手机电池能拆下来,容量也就 800mA 左右,续航差,大家都带两三块电池备用,没电了就去手机店充,一次 1 元。不过后来电池内置、充电宝普及,这生意也就没了。
靠着手机差价、运营商返佣补贴、配件服务这三样,手机店利润特别丰厚,门店越开越多。
2015 年,线下手机店的扩张势头达到顶峰,以迪信通为例,当时它的门店数量一举突破 3000 家。
按照这个规模计算,平均每 1.5 天就有一家新门店开业,发展速度堪称迅猛。
同一时期,另一家连锁品牌乐语通讯的门店也有 2000 家之多,再加上遍布街头巷尾的几十万家个体小店,线下手机零售网络几乎随处可见。
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的核心商圈,手机店的密度更是惊人,往往在几十米的范围内,就能看到七八家手机店扎堆经营。
时间来到 2016 年,恰逢智能手机出货量的爆发期,这一年全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飙升至 5.6 亿部,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销量,都是通过这些线下手机店完成的。
市场的转折来得毫无征兆,2018 年之后,线下手机店的经营形势急转直下,大批门店开始陆续倒闭。
曾经那些一天能卖出十几部手机的店铺,如今一周能卖出 3 部都算不错的业绩;有些店主实在撑不下去,甚至宁愿亏本转让店铺,只希望能收回剩余的租金,减少一点损失。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核心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行业自身出了问题,信任崩塌了,客户自然也就留不住了。
早年间,因为手机信息不透明,线下手机店卖货时常常把价格抬得很高;即便到了现在,有些店铺遇到对数码产品不了解的中老年人,依然会故意标高售价。
就像有网友吐槽的:家里长辈在县城手机店买华为荣耀,官网标价才 900 多,算上国家补贴后 800 出头就能入手,可那家店居然卖 2000 元,价格翻了两倍多。
家里人找店员理论,对方还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完全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还有人遇到过更离谱的事:他给妈妈买了苹果手机,长辈不会注册 Apple ID,就去手机店求助,结果店员张口就要收 298 元,要知道,注册 ID 本就是免费的基础服务。
注册完 ID 还没完,店员又推荐了 298 元的贴膜服务,接着又忽悠长辈买了 298 元的手机壳,光这三项就花了 899 元。
可实际上,年轻人自己动手,30 元就能把贴膜、买壳的事全搞定,这中间的差价实在太夸张了。
不光是服务乱收费,配件价格也藏着猫腻,换一块手机电池要价五六百,实际成本才几十元。
卖 100 元的耳机,进货价还不到 10 元;几十元的充电器,成本甚至不足 5 元。
总之就是能多赚就多赚,抱着宰一笔是一笔的心态,这样的做法,怎么可能让消费者再信任?
更过分的是,有些店铺还搞欺诈套路,比如街头有人打着免费送数据线的幌子,让路人扫码抽奖,然后告诉你幸运中了一等奖,奖品是平板电脑或手机。
对方会故意强调这个奖很难中,再带你去门店兑奖,可到了店里才发现,奖品根本不能直接拿走。
要么让你下载不知名的购物商城,预存几千元才能领;要么让你往手机卡里存几千元话费办套餐,说之后每月会返还。
可很多手机店经营两三个月就卷款跑路,之前预存话费的 APP 也打不开,最后吃亏的全是消费者。
除此之外,还有中奖诱导贷款、以租代购等套路,只想着短期赚快钱,后果就是整个行业的口碑被彻底搞坏,原本的客户也都心寒离开,再也不回头了。
第二个关键原因,是利润空间彻底没了,过去那些能赚钱的路子,如今全都走不通了。
早年线下手机店能赚得盆满钵满,并非因为有什么过硬的技术,核心靠的就是信息差,消费者不清楚手机的真实定价,店家才有了加价的空间。
但2016年之后,电商平台迅速崛起,京东、淘宝、拼多多这些平台把手机价格标得明明白白,消费者打开手机就能全网比价,还能翻看其他用户的评价,哪些是套路、哪些是实价一目了然。
这时候再去线下店,发现同款手机比线上贵几百元,谁还愿意买单?价格一旦透明,线下店想再靠加价赚钱,基本就没了可能。
更要命的是,线下销售渠道也变天了,以前大家买手机,要么去运营商营业厅,要么找街头的个体手机店。
可从2016年前后开始,华为、小米、OPPO、VIVO 这些主流手机品牌,纷纷开起了自己的线下专卖店,定价、销售全由品牌自己掌控。
这对传统手机店来说,简直是釜底抽薪,既没了价格优势,就算服务体验做得再好,也很难留住顾客,雪上加霜的是,运营商的补贴也大幅缩水了。
同样是在 2016 年前后,随着政策监管趋严,无序的价格战被禁止;再加上渠道和价格越来越透明,运营商也开始调整战略,给手机店的补贴一降再降。
以前卖一部手机能拿到 500 元补贴,后来降到 200 元,到最后干脆没有了。
一边是电商把价格压得透明,一边是品牌自己开店抢客源,再加上运营商补贴取消,这三座大山一压,传统手机店的利润空间被彻底挤压干净,除了关门别无选择。
不过,手机店也没有完全从市场上消失,而是换了一种生存方式,进入了 “全渠道时代”:线上线下开始联动,品牌直营店、连锁代理商、线上购物平台一起发力,形成了新的销售格局。
现在消费者买手机确实方便多了,只要预算到位,想线上下单、想线下体验后再买,怎么选都行。
就连曾经以卖手机为主的运营商门店,重点也变了,不再盯着卖手机,转而主打销售电话套餐、办理宽带业务、处理用户投诉,顺带做些增值服务。
还有些个体手机店老板,干脆转型做二手机生意,顺便卖卖随身 WiFi、帮人装宽带、维修旧手机、贴膜打印……
想办法活下去的路子不少,但曾经那种 “卖手机像抢钱” 的辉煌,终究是回不来了。
说到底,还是时代在向前走,市场的机会也跟着变了模样,以前,信息不像现在这么通畅,消费者获取手机相关的信息渠道有限,更愿意相信熟悉的购买渠道,也依赖熟人推荐,这就让线下手机店能轻松赚取高利润。
可如今不一样了,信息差越来越小,消费者随便在网上搜一搜,就能了解手机的真实价格和配置。
在加上购买渠道也多了,线上电商、品牌直营店随便选;大家也越来越精明,不会再轻易被套路。
于是,像传统线下手机店、电脑城这类曾经热闹非凡的业态,就慢慢跟不上节奏,逐渐走向冷清。
而那些能在市场里留下来的,靠的从来不是硬撑,而是能早早看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和方式,找到新的生存办法。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