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预测2027年40%的AI项目失败;万兴科技发布天幕大模型2.0

文 | 牛透社

AI 领域的发展,关注度从大模型到了小模型。

比如:谷歌、微软及 Mistral 等公司推动小模型技术发展,推出 Gemma 系列、Phi 和 Small 3.1 等定制化模型以降低企业 AI 部署成本。

从上周的资讯里可以看到,AI 正在加速重塑企业软件产业的结构与想象力:一边是 Gartner 预警,到 2027 年超 40% 的自主型 AI 项目将失败;另一边,资本和巨头却热情不减,并购与融资密集落地,产品迭代速度堪比军备竞赛。

从 Salesforce、Wix 到 OpenAI、CoreWeave,AI 正成为新的整合杠杆;而从火山引擎 HiAgent、腾讯混元-A13B 到谷歌 Gemini、Anthropic Artifacts,一场关于智能体、Agent 平台与多模态模型的全线产品战,正逐步拉开。

失控与突破并存,炒作与能力交织。当下的 AI 行业,既需要警惕 “技术泡影”,也需要看清产业演进的真实脉络。

失败的项目终将为成功者铺路,而真正能穿越周期的玩家,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能落地、最会整合、最懂场景的那一批。

AI 的产业故事,才刚刚开始精彩。

Gartner 泼冷水,Salesforce 点燃火:AI 落地走两极

Gartner 预测:2027 年超 40% 自主型 AI 项目将失败,2028 年 15% 决策由 AI 主导

牛透社美东时间 6 月 28 日消息,市场研究机构 Gartner 发布关于自主型 AI 的行业预测报告,预判至 2027 年底超 40% 自主型 AI 项目将被终止,但长期仍看好至 2028 年 15% 常规业务决策将由 AI 自主完成,且 1/3 企业级软件将嵌入自主型 AI 功能。

报告指出,当前自主型 AI 项目存在成本失控、商业价值模糊及风险管理不足等阻碍,2025 年 1 月调研显示多数企业推进步伐迟疑,厂商将既有技术简单包装导致市场认知混乱。

Gartner 强调成功案例需聚焦决策支持、流程自动化与效能提升三大领域,并构建可追踪的 ROI 指标体系。

Salesforce AI 承担近半数工作量 AI 系统准确率达 93%

牛透社 6 月 26 日消息,全球最大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供应商 Salesforce 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表示,该公司 AI 代理系统已承担 30% 至 50% 的工作量,自动化替代数十项原有人力流程,AI 系统准确率达 93%。

Salesforce 今年初裁撤约 1000 个岗位,新增职位聚焦 Agentforce 智能体技术市场推广。2025 年至今全球科技行业已削减超 6.3 万岗位,亚马逊、微软及谷歌等企业同步推进 AI 替代人力,技术史学家称硅谷劳动力结构正经历剧烈重塑。

【侃两句】

Gartner 最新报告为自主型 AI 泼了一盆 ”冷水”:到 2027 年,超过 40% 的相关项目将被终止。

原因不难理解 —— 高昂的成本、模糊的商业价值、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加上厂商对技术能力的过度包装,使得企业在落地过程中举步维艰。

不过 Gartner 并未否定 AI 的长期潜力,反而指出:到 2028 年,15% 的常规业务决策将由 AI 主导,1/3 企业级软件将嵌入自主型 AI 功能。

这份预测,既是警示,也是方向。企业不应盲目追风,而应回归价值本质,在决策支持、流程自动化和效能提升等关键场景中,构建明确的 ROI 指标体系,以此推动 AI 从 “概念” 走向 “生产力”。

与此同时,Salesforce 提供了另一个参照系:其 AI 系统已承担 30%-50% 的工作量,准确率达 93%,并通过组织调整匹配 AI 战略方向。

这说明,真正的 AI 转型,不只是技术变革,更是管理逻辑与人力结构的系统性重塑。AI 的未来不在远方,就在能落地、能衡量的当下。

融资 / 并购

SaaS 建站平台 Wix 以 8000 万美元收购 AI 无代码平台 Base44,拓展自然语言开发能力

牛透社 6 月 18 日(美东时间)消息,软件即服务(SaaS)建站平台 Wix.com Ltd. 宣布收购人工智能无代码开发平台 Base44 公司,交易金额为 8000 万美元现金加分期盈利支付协议,支付条款将持续至 2029 年。

Base44 创立于 2024 年 1 月,其全栈式 AI 平台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和独创的 “氛围编码(vibe coding)” 技术,支持用户快速生成功能完备的网页应用程序,内置存储、邮件、分析及身份验证系统。

截至 2024 年 3 月,平台已积累逾 20,000 名用户并实现盈利。未来 Wix 将保持 Base44 作为独立产品运营,依托规模化资源加速其发展。

Suno 收购音频工作站 WavTool,以强化 AI 音乐编辑能力

牛透社 6 月 27 日消息,AI 音乐公司 Suno 宣布收购浏览器数字音频工作站 WavTool。

WavTool 自 2023 年推出,核心技术包括音频分离技术,其研发团队将并入 Suno 产品与工程部门。此次收购将推动浏览器 DAW 技术整合,但具体条款未披露。

Suno 目前正面临环球音乐集团等巨头的版权诉讼纠纷,同时于 2025 年 5 月完成 1.25 亿美元融资支持技术并购。分析人士认为延迟披露收购或与转移法律争议舆论有关。

数据管理巨头 Rubrik 收购 AI 企业 Predibase,估值或达 5 亿美元

牛透社 6 月 25 日消息,纽交所上市的数据管理公司 Rubrik 宣布收购专注于大模型(LLM)微调技术开发的初创企业 Predibase,交易估值介于 1 亿至 5 亿美元区间。

Predibase 的同名平台采用 LoRA 技术提升模型训练效率,其 Turbo LoRA 模式可实现推理性能三倍提升。Rubrik 是服务逾 6100 家机构的数据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业务涵盖多云环境数据备份与敏感信息治理。

收购后 Predibase 将作为独立业务单元运营,并保持第三方平台兼容性。

企业云服务商 IFS 收购代理型 AI 公司 theLoops,强化工业智能布局

牛透社美东时间 6 月 26 日消息,企业云服务商 IFS 宣布收购硅谷代理型 AI 公司 theLoops。

theLoops 为专注工业场景的代理型 AI 技术提供商,其技术可构建多智能体协同环境并实现人机合规协作。未来规划包括开发具备安全治理框架的企业级代理型 AI 平台,在重资产领域部署工业 AI 数字员工。

OpenAI 完成本年度第三笔收购,吸纳 AI 推荐系统公司 Crossing Minds 核心团队

牛透社 美东时间 6 月 27 日消息,OpenAI 宣布收购 AI 初创公司 Crossing Minds 核心团队。

Crossing Minds 成立于 2016 年,专注为在线零售商提供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推荐系统,核心技术包括定制版梯度下降训练法、嵌入式数据生成工具及 RAG 系统。

该公司此前获超 1300 万美元融资,交易金额未披露。此次为 OpenAI 本年度第三笔收购,前两次分别为 2025 年 5 月以 6.5 亿美元全股票收购 Jony Ive 的 io Products 及 2025 年 4 月初以 30 亿美元收购 Windsurf。

CoreWeave 拟收购 Core Scientific,后者股价盘中飙升逾 30%

牛透社 6 月 26 日消息,人工智能云服务提供商 CoreWeave Inc. 正寻求收购其基础设施合作伙伴 Core Scientific Inc.。受此消息影响,Core Scientific 股价盘中飙升逾 30%,CoreWeave 当日收盘微跌 0.9%,该公司自今年 3 月上市以来市值已增长三倍。

Core Scientific 成立于 2017 年,早期以比特币矿场运营为主业,2023 年 1 月完成破产重组后转型为 AI 优化数据中心运营商。双方战略合作规模在过去两年内扩展至覆盖六大数据中心的 590 兆瓦容量,预计未来 12 年将创造超 100 亿美元营收。

消息人士称,CoreWeave 最早于 2024 年提出约 10 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市场预期新报价将大幅提升,交易或通过股权置换形式完成。

Cluely 获 a16z 1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未成型产品引伦理争议

牛透社 太平洋时间 6 月 26 日消息,初创公司 Cluely 宣布完成 1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由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领投。

Cluely 核心业务为研发具有伦理争议的 “全面作弊” 工具,采用挑衅式营销策略制造话题热度,其产品在四月高调发布时仍处于雏形阶段,至今尚未推出完整解决方案。创始人 Roy Lee 宣称将于 6 月 27 日正式发布产品,并预计将引发超常规市场反响。

安德森·霍洛维茨合伙人 Bryan Kim 认为,Cluely 的病毒式传播实践验证了其提出的 “先发优势即护城河” 理论,即在 AI 时代抢占时间窗口优先于产品完善。

AI 安全企业 XBOW 完成 7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

牛透社 6 月 26 日消息,AI 安全企业 XBOW 宣布完成 B 轮融资,融资金额达 7500 万美元,累计融资额达 1.17 亿美元,由 Altimeter Capital 领投,红杉资本等跟投。

XBOW 专注于自主研发 AI 渗透测试工具,其完全自主的 AI 系统已在 HackerOne 平台提交 1060 个漏洞报告,其中 132 个获官方确认修复。这种 “黑盒测试” 模式无需依赖内部代码访问,模拟真实攻击场景,展现了 AI 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强大潜力。

本轮资金将用于 AI 安全平台全球化部署及云原生架构检测算法优化,并计划于 2025 年 8 月全球黑帽大会发布新一代攻击面管理系统。

Decagon AI 完成 1.31 亿美元 C 轮融资,估值突破 15 亿美元

牛透社 美东时间 6 月 23 日消息,美国人工智能客服公司 Decagon AI 宣布完成 1.31 亿美元 C 轮融资,由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和 Accel 共同领投,既有投资者持续跟投。

Decagon AI 提供基于文本与语音的多模态客户支持机器人系统,其工具链支持企业深度定制 AI 客服代理,估值突破 15 亿美元。本轮资金将用于研发团队扩建及全球企业市场拓展。

【侃两句】

AI 不止在写文案、画图、开会,还在悄悄 “买买买”。从建站的 Wix 到数据管理老兵 Rubrik,从音乐创作的 Suno 到企业级的 IFS,AI 并购潮全面开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Base44 才成立半年就以 8000 万美元出场,这 AI 创业速成有点太快了。

OpenAI 则继续打 “组合拳”,一边砸重金搞硬件(Jony Ive 的 io Products),一边招兵买马补推荐系统短板。这波 “左手平台、右手内容” 的布局,颇有几分 “AI 版苹果+Netflix” 的野心。

而在安全与算力侧,XBOW 用 AI 找漏洞,已经是 HackerOne 上的高能玩家;CoreWeave 则想把合作伙伴 Core Scientific 直接变成 “自家机房”,一不留神就演成了芯片厂之外最激进的 AI 基础设施整合战。

产品

火山引擎发布 HiAgent 2.0 AI 中台,新增四维架构拓展能力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4 日消息,火山引擎正式宣布推出企业级 AI 中台 HiAgent 2.0,该产品通过四维架构拓展实现智能体开发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含 100+ 行业场景模板与插件库,支持教育、政务、金融等五大行业应用。

万兴科技发布天幕大模型 2.0,音视频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牛透社 6 月 23 日消息,万兴科技发布 “天幕” 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 2.0 版本,该模型集成了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实现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生成,主要应用于自媒体短视频创作、在线教育课程开发、电影级特效制作等领域。

这个升级版的大模型不仅进一步提升了音视频处理的能力,更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智能和便捷的多媒体应用体验。万兴科技的这一创新产品被广泛认为是提升内容创作效率和质量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阿里巴巴发布业内首款多模态统一模型 Qwen VLo,支持长文本精细控制

牛透社 6 月 28 日消息,阿里巴巴旗下通义千问实验室发布 Qwen VLo(业内首款多模态统一理解与生成模型)。该产品创新性采用递进式生成架构,通过渐次优化机制显著提升长文本生成任务的精细控制能力。

用户现可通过 Qwen Chat(chat.qwen.ai)体验该模型。

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实验室系集团旗下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专注于多模态大模型研发。此次发布的 Qwen VLo 通过 ”自上而下、由左至右” 的渐进式优化架构,首次实现理解与生成能力的模态统一。

腾讯开源混元- A13B 大模型:800 亿参数支持单卡部署,同步发布两项评估数据集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7 日消息,腾讯发布并开源混元 – A13B 大模型,该模型采用基于专家混合(MoE)架构,总参数规模达 800 亿,激活参数为 130 亿,在保持顶尖开源模型效果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推理延迟与计算开销,为个人开发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 AI 解决方案。

据腾讯介绍,混元-A13B 模型在极端条件下仅需 1 张中低端 GPU 卡即可部署,用户可通过 Github、HuggingFace 等技术社区下载使用,模型 API 也已在腾讯云官网上线。这一特性使得更多开发者能够以较低成本接入前沿 AI 技术,推动创新应用落地。

科技企业竞逐小模型:Gemma、Phi 等定制方案助力 AI 部署成本优化

牛透社消息,谷歌、微软及 Mistral 等公司推动小模型技术发展,推出 Gemma 系列、Phi 和 Small 3.1 等定制化模型以降低企业 AI 部署成本。

领英杰出工程师 Karthik Ramgopal 指出,小型模型通过降低算力需求、提升推理速度优化企业 OPEX 与 CAPEX。

OpenAI 推出低价版 o4 – mini 模型,Anthropic 实验验证多专用模型性价比优势。Cognizant 专家 Ravi Naarla 提出三维度 ROI 评估法,Aible 团队通过后训练技术降低使用成本。行业共识建议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并优先支持自主微调平台。

谷歌 Android Studio 上线 Agent 模式,Gemini 实现自然语言编程新范式

牛透社 6 月 23 日消息,谷歌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Android Studio 集成开发环境重大升级,推出实验性 “代理模式”(Agent Mode),通过其旗舰人工智能模型 Gemini 实现对话式编程功能。

该功能允许开发者以自然语言描述开发目标,即可自动完成代码生成、资源检索及跨文件代码重构等复杂任务,被业内称为 “AI 驱动开发的范式转移”。

本次升级提供多层级服务架构,包括免费版 Gemini(标准上下文窗口)与付费版 Gemini 2.5 Pro(支持 100 万 token 上下文窗口),后者可处理大型代码库开发需求。

谷歌强调开发人员全程保留决策权,系统将在关键操作节点暂停供人工确认。

科大讯飞发布星火医疗大模型 V2.5 国际版,MedBench 评测 98.4 分夺魁

牛透社 6 月 25 日消息,科大讯飞发布星火医疗大模型 V2.5 国际版,该模型是全球首个完全基于中国本土算力平台训练完成的医疗大模型,在国际权威评测体系 MedBench 中以 98.4 分问鼎综合能力榜首。

本次升级聚焦三大核心突破:整合双模式推理引擎,综合诊疗能力达三级甲等医院主治医师水平;医疗文书完整性和诊疗报告可读性等指标超越人类医师基准值;支持中英文多语种专业术语本地化转换,满足不同语言用户的需求。

月之暗面发布首款自主智能体 Kimi-Researcher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3 日消息,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月之暗面发布多轮搜索推理智能体 Kimi-Researcher,该产品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单次任务平均完成 23 步推理操作,检索超 200 个网页链接,基于 Kimi k-系列模型优化版本,采用端到端智能体强化学习训练。

在 HLE 测试中,Kimi-Researcher 以 26.9% 的 Pass@1 得分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Pass@4 准确率高达 40.17%,通过强化学习迭代优化实现性能飞跃。同时在 xbench-DeepSearch 项目等多测试中表现卓越。

月之暗面宣布开放 kimi.com 平台内测申请,未来数月将逐步开源预训练基础模型及 RL 优化后模型。

Salesforce 发布企业级 AI 代理平台 Agentforce 3,集成实时指挥部系统与 MCP 协议

牛透社 6 月 23 日消息,全球领先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 Salesforce 发布人工智能代理平台升级产品 Agentforce 3,该产品具备指挥部实时监控系统与模型上下文协议(MCP)原生支持,主要应用于企业级 AI 技术的智能化管理场景。

升级包含实时追踪数字员工绩效指标、AI 健康监测等功能,预置集成 30 余家科技企业系统并支持 40% 工作流响应速度提升。平台现部署 25 个 MCP 服务器应用及 200 余个行业模块,已实现亚马逊 Bedrock 平台模型托管与 Google Gemini 模型适配规划。

Anthropic 发布革命性 AI 开发工具 Artifacts,实现自然对话式应用开发

牛透社 6 月 26 日消息,美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 Anthropic 发布革命性产品 Artifacts,该产品突破技术门槛,允许用户无需编写代码,通过自然对话开发个性化应用程序。

Anthropic 成立于人工智能领域,核心业务为生成式 AI 技术研发。本次发布的 Artifacts 具备多媒体创作存储、跨会话调用功能,支持协作看板与作品库管理,目前已涌现智能数据解读工具、AI 教学助手等应用案例。

Mixus 推出 “同事介入式” AI 平台,人工审核关键决策提升可靠性

牛透社 6 月 28 日消息,混合智能系统企业 Mixus 发布 “同事介入式”(colleague-in-the-loop)平台,该产品通过人工验证与自动化工作流融合机制,使 AI 代理在关键任务中实现可靠性升级。

根据 Salesforce 2025 年 5 月研究报告,当前主流 AI Agent 单步任务成功率仅 58%,多步骤任务成功率低至 35%。Mixus 的解决方案内嵌结构化人工验证机制,由 AI 完成 90% – 95% 标准化流程,人类专家仅需介入 5% – 10% 高风险决策。系统支持自然语言构建智能体,深度集成企业工具与 API,可实现复杂跨平台操作。

Mixus 预测至 2030 年,Agent 部署数量将增长千倍,人类管理效率或提升 50 倍。

领英发布多智能体协同 AI 招聘系统,实现候选人筛选全流程自动化

牛透社 6 月 26 日消息,领英发布革命性招聘智能体系统,该产品具备多智能体协同架构与自然语言交互功能,主要应用于企业人才筛选与招募场景。

系统采用监督智能体统筹招聘需求解析与候选人挖掘模块,集成大语言模型推理与强化学习机制,通过可插拔式工程架构实现任务自主执行与实时反馈,其设计遵循可靠性、隐私性等五维价值体系。

谷歌发布 AI 驱动 Offerwall 系统,助出版商收益最高增长 20%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7 日 消息,谷歌发布名为 “Offerwall” 的互动墙系统,该产品具备通过 AI 算法动态优化触发机制、支持微支付体系及分层内容访问权限购买功能,主要应用于内容发布商多元化盈利场景。

该系统集成于 Google Ad Manager 平台,提供广告浏览、用户调研及付费订阅等盈利模式。经 1000 家发布商 12 个月测试,部署该系统的出版商平均收益增长 9%,其中印度 Sakal Media Group 季度收益环比提升 20%,广告曝光量净增 200 万次。

HeyGen发布 AI 视频智能体,一键生成爆款视频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7 日消息,AI 视频生成企业 HeyGen 发布革命性 AI 视频智能体。该产品具备全链路自动化生产能力,可完成故事架构、脚本生成及影视级镜头调度,通过智能语义解析及品牌识别模块,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制作成本,主要应用于营销传播、个体创作等视频内容生产场景。

HeyGen 作为 AI 视频生成技术企业,其系统支持几分钟内将基础素材转化为专业成片,集成智能化叙事架构与自然语言交互系统,显著降低专业视频创作门槛。技术团队将持续优化算法架构开发新功能。

谷歌发布端侧多模态大模型 Gemma3n,突破 LMArena 基准并支持 140 种语言处理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7 日消息,谷歌发布并开源端侧多模态大模型 Gemma3n,首次实现云端级多模态能力向终端设备的迁移。

Gemma3n 提供 E2B(50 亿参数)和 E4B(80 亿参数)双版本,内存占用优化至 2GB/3GB 水平。其支持 140 种文本语言和 35 种语言的多模态理解,E4B 版本在 LMArena 评测中以超 1300 分成为首个突破该基准的百亿参数以下模型。技术突破包括嵌套式 Transformer 架构、分层参数嵌入、KV 缓存共享机制及增强型编码器系统。

谷歌已在 Hugging Face 平台开源模型和权重,并提供详细文档和开发指南。自去年首个 Gemma 模型发布以来,该系列累计下载量已超过 1.6 亿次,显示出强劲的开发者生态。

OpenAI 发布 Deep Research API 新模型 o3/o4-mini-deep research

牛透社 6 月 27 日消息,OpenAI 发布深度研究 API 模型 o3 – deep – research – 2025 – 06 – 26 和 o4 – mini – deep – research – 2025 – 06 – 26,标志着其在自动化研究与复杂任务处理领域的重大突破。

这两款模型专为高阶分析和深度信息合成设计,支持开发者通过 API 实现自动化的网页搜索、数据分析、代码执行等功能,为企业、研究人员和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Deep Research API 通过结合 OpenAI 的 o3 和 o4-mini 模型,支持多步骤研究、网页搜索、文件分析和代码解释器等功能。与 ChatGPT 中的 Deep Research 功能不同,API 版本跳过了交互式澄清步骤,要求开发者提供清晰的输入提示,以直接生成结构化、带引用的报告。

定价方面,o3 模型每 1000 次调用价格为 10 至 40 美元,而 o4-mini 价格更低,为 2 至 8 美元,满足不同预算需求。

Vertesia 推出企业级自主 Agent 构建器,加速多行业智能化升级

牛透社 2025 年 6 月 26 日消息,企业级生成式人工智能低代码平台开发商 Vertesia 公司发布面向商业用户的 “自主智能体构建器”,该产品可实现 AI 智能体的快速开发部署,支持复杂业务流程的认知规划与执行、信息检索及文档生成,主要应用于金融服务、零售、医疗健康等领域。

Vertesia 平台基于符合 ISO 27001 标准的企业级安全保障体系,整合全链路可观测性系统、智能体运行时控制框架及语义文档预处理技术,通过抑制大语言模型 “幻觉” 现象提升异构数据处理能力。用户可通过智能体集群动态调整功能,实现跨模型体系及公有云环境的多任务并行处理。

【侃两句】

AI 产品大战已然进入 “中场混战” 阶段。从大模型到小模型,从 Agent 平台到自动化研发工具,各家厂商都在试图定义下一代企业智能应用的底层标准。

火山引擎的 HiAgent 2.0 主打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行业模板标准化;Salesforce 的 Agentforce 3 强调上下文管理与实时指挥;而阿里、腾讯、谷歌则在多模态和小模型方向持续推进边界。

与此同时,工具化趋势加速渗透。

Anthropic 的 Artifacts 和谷歌 Android Studio 的 Agent Mode,正在重构开发者工作方式,推动 “自然语言编程” 从概念走向应用。混合智能平台 Mixus、“同事介入式” 设计,也回应了企业对可靠性和人机协同的现实焦虑。

不难看出,AI 产品的竞争正在从模型精度的 “比智商”,转向平台化能力、场景适配度与治理机制的 “比成熟度”。

从这场产品潮看未来,真正具备工程化能力与场景落地深度的玩家,才有望在 AI 产业化的下半场占据先机。

说明:文章为牛透社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科技   天幕   模型   项目   消息   平台   智能   企业   系统   产品   技术   自主   人工智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