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现在好多老人,都不希望子女们经常回家

风吹老屋的青瓦,寂静里却多了一层安心。

院中槐树影斜,人却少了归盼。年岁行至霜白,往昔那句“常回来看看”,已成了绕不过的温柔牵挂,却也变成淡淡不舍的放下。

不是疏远,也非冷漠,更不是亲情的消退。

只是在柴火取暖的光景下,一个人的暮色静谧渐渐成为习惯。

我们这一辈人,叹过人生疾苦,尝遍烟火百味,到最后才明白,放宽是对子女最大的疼爱。

看书,品茶,侍弄花草;或与老友话旧,或独坐窗前赏雨。

日子虽慢,却在自在里盛开。

正如苏东坡笔下:“此心安处是吾乡。”

不再期盼儿女频繁归来,反倒愿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安好,站稳脚跟、步伐坚定,即是孝顺。

有时候,儿孙绕膝固然热闹,但繁忙的脸庞难掩辛劳。

总怕自己成为重负,让一分亲情变作一抹愁绪。

所以学会释怀,给彼此多一方自由的天地。

“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静好。”这正是人生成熟后的睿智温柔。

想起一句诗: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年轻时,是盼着孩子穿堂入室、笑语盈盈,如今却喜欢空屋里的烛火微弱,照出自得其乐的时光。

不必再为团聚而勉强,不必把寂寞诉说成孤单,

反倒学会了和时间做朋友,把余生细数。

老来最宝贵的,是能让孩子安心奔赴远方。

就像杨绛先生说:“我抚摸着自己燃尽的生命之火,将温暖留给自己过剩的岁月。”

幸福从来不是围着子女转,而是把孩提的惦念,珍藏心底。

无声的支持,静静伴随;深情的祝福,轻轻挥手。

也许偶尔夜深,会想念孩子带来的欢笑,

但更多的,是把窗外星河当书信,替代千言万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老年,是守护自己的底色,也是对儿女成全的方式。

儿女们哪怕归来片刻,总劝我们去住,去享福。

可我们更愿沿着小路散步,看野花开放,看鸟雀啄食,

倚杖听风,收束少年时的奔波,平和地陪伴黄昏。

不再把挂念说出口,不因距离而苦涩。

静静欣赏属于自己的蓝天与田野,把淡然留给晚岁。

人生半载辛酸后,余下的日子未必要靠热闹来证明幸福。

更重要的,是掌心的松开,情感的适度,

让每一个清晨与落日,都在恬淡里流淌欢喜。

所以,老人们不再盼望孩子长久地停留,

不是没了依赖,而是心已学会丰盈;

不是不渴望问候,而是温柔了思念。

独自慢煮人生的最后一壶茶,把温暖散入平常日子里。

愿你我都拥有这份潇洒,如梅花一般,在冷月中自芬芳。

把归途交还给孩子,把安宁留给自己。

岁月悠长,愿相思亦淡如茶香,

彼此安好,便是人间最静好的团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美文   子女   老人   孩子   人生   安好   温柔   青瓦   儿女   安心   热闹   温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