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航天对比:中国航天员出舱被抬着走,美国为何能站着打招呼?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4月30日,我国神舟十九号顺利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随着三名航天员被小心翼翼的抬出来后,众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可当这件事情在网上曝光后,就让人不由得产生疑惑,为什么中国航天员执行完长期任务回到地球,总需要工作人员抬出返回舱,而在4月中旬的时候,美国6名女性在出舱的时候却不用抬,甚至还能站着和镜头打招呼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因为体力不如人,还是另有隐情?

任务性质不同

当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在空间站完成第19次出舱作业时,机械臂正将重达15吨的实验模块精准对接,而且中国空间站作为近地轨道400公里高度的“太空实验室”,航天员需长期适应微重力环境。

更是在183天驻留期间,他们完成了80余项科学实验,包括水稻全生命周期培养、新型材料合成等突破性研究,而且单次出舱作业时长,更是以9小时刷新美国保持23年的纪录

而美国的蓝色起源等公司的商业飞行,与其说是航天任务,不如说是“亚轨道观光”或极限体验,整个旅程从点火升空到返回地面,不过十几分钟时间,而且飞行器垂直上升至大约一百公里的高度,恰好达到国际公认的太空界限“卡门线”

在太空边缘,乘客可以体验三四分钟的短暂失重状态,欣赏窗外的太空景色,随后便迅速返回,这类飞行的乘客主要是体验者,他们追求新奇刺激,而且乘客经历的失重体验,实则是抛物线飞行产生的短暂超重以及失重交替。

打个比方来说,一位刚跑完42公里马拉松的选手,冲线时可能腿都抬不起来,需要搀扶甚至担架,但是另一个人在家门口公园慢跑十分钟,回来自然神清气爽,这能因此说跑马拉松的体力不如散步的吗?

而且在2024年,因技术故障滞留空间站9个月的两名NASA宇航员,他们在返回时,也同样需要医疗团队协助转运,而且根据航天医学数据显示,超过30天的太空驻留就会引发显著生理代偿,这与任务时长呈正相关。

环境的改变

这时候可能大家就会好奇,为什么宇航员们在太空待久了,回到地球就站不起来了呢?甚至有些还会“忘记”走路了呢?

这其实就是因为环境的原因,毕竟我们一直生活在地球引力下,骨骼、肌肉、血液循环早已适应这套规则,可是一旦进入太空,特别是长期失重,身体就会为了生存主动进行调整

而且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人体经历着堪比《变形记》的生理重构,这时候血液和体液摆脱地球引力束缚,日均2000毫升体液向头胸部迁移,导致航天员出现“月亮脸”“鸟腿症”以及面部浮肿如满月等症状。

这种变化在神舟十九号乘组身上也是十分明显,他们在出征时,棱角分明的下颌线,可到归来时,就已被圆润的面部轮廓取代,而这正是体液重新分布的直观呈现

最为主要的是,航天员每月流失1%-2%骨密度,相当于老年人一年的骨量衰减速度,他们的心肌因无需对抗重力,体积缩小15%,就连脊柱,也在失重状态下延伸2-5厘米,返回地球后可能引发剧烈腰痛。

这些变化使得航天员着陆时的骨骼强度,堪比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此,地面团队需用特制座椅构建“重力过渡区”,避免突然站立导致骨折风险,要知道,这其实就是航天医学的人性化设计,而非技术缺陷的标志。

所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太空飞行,身体承受了如此多的适应性变化,在他们平安落地后将其抬出舱,并非是因为他们“弱”,而是科学且必要的医学保护,防止他们在身体尚未重新适应地球引力时,因头晕、腿软或站不稳而摔倒受伤

而且对完成长期太空任务的航天员实施抬抱出舱,是国际载人航天领域的通行做法,无论是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还是美国的龙飞船,接回在国际空间站驻留数月乃至一年的宇航员时,地面人员都会小心地将他们从返回舱移出,安置在特制座椅或担架上。

技术突围

不过面对长期驻留的医学挑战,中国航天也是构建起独特的技术防护体系,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如同移动的生命堡垒,它的液冷系统可在-100℃至120℃极端温差中维持恒温

而且背包式生命保障装置,也能支持连续8小时作业,并预留1.5小时应急冗余,甚至就连关节处的气密轴承与仿生设计,也让航天员能在太空中完成拧螺丝、插接电缆等精细操作

加上地面团队通过1:1空间站模型,预演出舱路径、模拟设备故障,结合北斗导航与机械臂协同定位,将操作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这些技术积淀,使得中国航天员能在9小时出舱任务中,完成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等高风险作业,创造单次舱外工作时长新纪录

当中国航天员在返回舱内进行重力再适应训练时,地面医学团队已启动“三阶段康复计划”,那就是从舱内生理指标监测,到5-6个月渐进式运动恢复,最终通过头低位卧床实验模拟太空环境,为下次任务储备数据。

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恰是航天事业跨越“卡门线”的真正底气。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5年04月30日关于独家视频丨神十九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三名航天员到家了!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杭州日报2025年04月15日关于“水果姐”凯蒂·佩里乘坐火箭成功飞往太空,停留约11分钟后返回地球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湖南日报2022年12月06日关于航天新征程|为什么航天员出舱需要被人抬着走?返航之路比想象中的更燃也更难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观察网2024年12月18日关于“打破23年来美国保持的世界纪录,又一个里程碑”的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8

标签:科技   中美   航天员   美国   中国   航天   太空   神舟   空间站   地球   作业   体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