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损失高达百亿,联合要求中国废除禁令,专家:轮不到你发言

前言

不少西方国家自诩为文明大国,时常指责中国为谋求发展对地球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但实际上,这些国家嘴上说着冠冕堂皇的话。

可背地里,却是把他们多所生产的垃圾全都送到了中国。

而在中国不再接受这些洋垃圾后,他们又开始指责中国,要求中国废除这项禁令。

洋垃圾是祸害也是“资源”

一纸“洋垃圾禁令”,竟然能够让全球废料贸易天翻地覆。

但或许也会有人感到疑惑,中国当初为什么要接收西方国家的垃圾。

实际上,这也是无奈之举。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工业化加速推进,原材料严重短缺。

彼时,西方国家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垃圾处理成本飞涨。

于是,一拍即合的跨国“垃圾交易”应运而生。

中国进口固废换取可用资源,西方国家“甩锅”减负,造就了一条从废纸、废塑料到金属碎料的贸易通道。

2016年,中国便接收了全球56%的废纸出口、65%的废塑料出口,以及40%以上的废铜、废铝。

这些“再生资源”满足了大量制造业对低价原料的刚需,也一度带动了国内“垃圾经济”的繁荣。

但在这份繁荣的背后,却是环境的沉重代价。

非法走私、有毒废物夹带而入、黑色加工小作坊密布乡镇,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等几乎成了常态。

甚至,还曾有纪录片拍下孩子在针管堆中玩耍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

倘若任由这些“洋垃圾”在中国堆积下去,那么我国的自然环境也终将会迎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于是在217年,我国决定不再接受“洋垃圾”。

我国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自2018年起禁止24类固体废物进口,计划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固废零进口。

到2021年,该措施全面落地实施,中国对“洋垃圾”彻底关门。

与此同时,一系列配套标准出台。

再生铜、铝、钢铁的新质量标准替代了“废料”的身份标签。

只要能处理干净,完全加工合格。

这些材料可以继续进口,但必须作为“产品”,而非“垃圾”。

这意味着,过去以污染为代价换来的资源红利,被中国亲手终结。

然而,随着我国不再接受“洋垃圾”的政策推出后,一些西方国家也不乐意了。

美国废纸回收站堆积如山,加州地方政府每吨回收品处理成本飙升至70美元以上。

而日本因废塑料积压一年间暴增50万吨,不得不新增国补建设本土回收厂。

至于英国的回收企业倒闭潮频发,部分干脆直接焚烧垃圾或填埋处理。

而这些垃圾所带来的损失,还远不止这些。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显示,仅美国废塑料出口额就从2017年的近6亿美元锐减至2019年的不到2.8亿。

全球再生纸、废铝、废铜等多个品类均受到重创。

各类研究报告估算,“中国禁令”造成欧美国家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至少百亿美元。

当然了,这还不包括环境治理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政策转型开销。

于是,一些国家和行业协会开始公开“施压”,要求中国重新开放进口。

至于理由无非是,你曾经接收过,现在突然禁了,我们“承受不了”。

中国拒不接受

面对这些国家的联名呼吁,中国并未选择改变态度,而是坚定的表明不再接受“洋垃圾”。

说是

把污染当出口商品,几十年送来垃圾,现在我们说不要了,你还想左右我们?

这不是情绪,而是基于公平、法律与环境治理的再认知。

事实上,2019年《巴塞尔公约》修正案正式通过,塑料垃圾正式纳入国际监管对象。

美国、日本等出口国必须在出口前获得接收国的“知情同意”。

这意味着,中国对洋垃圾有最终决定权,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被动承接”。

说到底,污染物不是礼物,而是责任。

这句平实的话,如今写进了中国的环境政策,也反映出一个大国的生态觉醒。

中国禁令不只是一国之举,而是直接掀起了全球固废格局的重构风暴。

欧美国家开始四处找“替代市场”,东南亚成为首选。

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等等,这些曾经相对宽松的国家,在短时间内接收了大量垃圾。

绿色和平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东盟国家废塑料进口量同比激增171%。

但很快,这些国家也撑不住了。

污染激增、非法倾倒、群众抗议轮番上演。

不到两年时间,马来西亚退运数千吨洋垃圾。

印尼政府宣布加强审查制度,避免沦为“世界垃圾场”。

全球的游戏规则似乎正在改写,没有哪个国家再愿意长期为他人买单。

但也有人担心,洋垃圾禁令会影响中国制造的原料供给。

而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这种担心并未发生。

在禁令落地后,中国迅速推动资源产业链转型。

一方面,通过国标规范再生产品进口标准,允许“合格”再生铜铝等资源产品流入。

另一方面,加大垃圾分类与国内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土垃圾”替代“洋垃圾”。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再生纸浆进口同比增长近5倍,再生铜进口暴增91%,高品质塑料颗粒进口突破400万吨。

部分国内企业甚至在马来西亚、越南设厂,加工再生产品后再出口回中国。

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拒绝再生资源”,我们只是“拒绝垃圾”。

没有中国来帮西方国家收拾烂摊子,他们也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前有美国费城贴出“Oops”贴纸提醒垃圾分类,后有日本政府投入数十亿日元补贴垃圾回收厂。

欧盟更是直接推出新“塑料战略”,要求2030年前对塑料包装实现100%回收。

可以说,中国用自己的“转身”,逼着全世界开始真正面对垃圾问题。

不再靠出口、不再靠转嫁,而是“谁产生,谁处理”,这才是垃圾的正确归属。

结语

短短几年,中国从“世界工厂”蜕变为“全球垃圾回收拒绝者”,这背后是一场战略级别的选择。

这不是情绪化的反击,而是顺应时代的大势。

在全球环保意识觉醒、生态文明共识加强的背景下,中国的决定既维护了本国利益,也推动了全球规则的重建。

曾经的“垃圾经济”已成过去,今天的“绿色发展”才是未来。

这一转变,不仅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也让中国成为绿色治理的新“风向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5

标签:财经   禁令   中国   损失   专家   垃圾   洋垃圾   国家   全球   美国   马来西亚   资源   废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