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不让人动容:从雪原密营到岭南古村,百处国保抗战遗址的故事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

八十多年过去了,搜遍全国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百处国保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我们发现:它们就如同刻在大地上的记忆坐标,串联起一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

从东北雪原到岭南古村,从正面战场到隐蔽战线,这些遗址共同见证着中华民族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我们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国宝级抗战文物背后的历史传奇,仅仅是下面六个抗战遗址故事,就足以让每一个人为之动容,肃然起敬!

1、吉林红石砬子抗战遗址:东北抗联的发源地

在吉林磐石红石砬子,考古人员近年发现了2600多处抗战遗存,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抗联遗址,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2年,时任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的杨靖宇,在这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块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

现存遗址分布在32平方公里密林深处,包括红军医院、红军伤员包扎所、红军地窖子、红军点将台、红军被服厂、红军报社、八家沟子密营、红军指挥所、红军铁匠炉、红军密营、磐石中心县委办公址、红军行营等遗址,是一个集武装斗争、生活、生产于一体的抗日根据地。

在侵华日军的老巢东北三省,东北抗日联军与党中央失联长达11年,孤军奋战,面对33万关东军的十几年的围剿,从鼎盛时期的3万人部队,到抗战胜利仅剩700余人。

而英勇的抗联在14年间,牵制日军76万,毙伤日伪22万,为全国抗战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机。

东北抗联队伍之中,24位军级领导人,竟有20位壮烈牺牲于抗日战场,唯有两位有幸得见新中国之成立。他们凭借冰天雪地间坚如钢铁的意志,秉持着视死如归、无畏生死的精神,深刻诠释了“抗战到底”这一掷地有声的誓言。

2、深圳大鹏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完成了抗战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大营救

东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深圳大鹏土洋村,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江纵队在抗战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完成了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可以说挽救了半个中国的文化界。

1941年底,香港沦陷,滞留在香港的800多位文化名人和家属生命危在旦夕。

这些急需营救的文化名人,包括梅兰芳、茅盾、何香凝、邹韬奋、胡绳、柳亚子、梁漱溟、曹禺、夏衍、蔡楚生、丁聪、阳翰笙、吴祖光、张友渔、黎澍、胡风、范长江、廖沫沙、叶浅予、金山、高士奇、张瑞芳、白杨、胡蝶等300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文化脊梁。

深圳大鹏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历史照片东江纵队

从1942年元旦开始,在中共中央的全面部署下,一场历时3个多月、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全面铺开。

当时东江纵队仅有1500人,如何从香港4、5万日军眼皮底下救出这么多人呢?

当时部队制定了东西水路和陆路两条营救线,想尽一切办法,沿线设立多个交通站,保障被营救人员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其中东线(水路)走的是东江纵队游击区,主要护送的是少数容易暴露身份的爱国民主人士,或因年老体弱不胜爬山的,邹韬奋、茅盾夫妇等走的是这条路线,这也是一条主要的营救线。

西线线路长,主要安排在香港活动时间长、年轻、身体好的名人,因为走到半路就可能被人认出来,这条钱经澳门到桂林。范长江、夏衍等几十人,走的就是西线。

如此危险而又复杂、大规模的人员营救工作,在100多天时间里,行程两万多里,能够做到无一人伤亡和被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著名文学家茅盾在《脱险杂记》一文中写道,这次香港大营救组织得非常周密,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营救。

著名出版家、上海《生活》周刊,生活书店和三联书店的创办人邹韬奋,亲笔题写了“保卫祖国 为民先锋”八个大字赞誉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从1938年刚成立时的200多人游击队,到1945年抗战胜利发展到1 .1万多人,抗日战争中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千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

1945年,朱德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3、庐山会议旧址:吹响全民族抗战的号角

1935-1937年,国民党政府在江西九江庐山牯岭镇建成了国民党中央党部传习学舍、庐山图书馆、庐山大礼堂三大建筑,即是现在的庐山会议旧址,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图书馆发表了著名的 “最后关头”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他宣告:“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同年7月31日晚,蒋介石再次公开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称:“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

这一声明,极大的鼓励了中华民族之斗志,使全民抗战精神为之一振。毛泽东评价其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庐山图书馆旧址: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 “最后关头”演说

4、济南五三惨案遗址:民族不屈意志的丰碑

这是一栋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经四路的欧式别墅院落,是当时国民政府驻山东济南交涉公署特派员办事处旧址,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8年5月3日,日军对南京政府派出的外交调停代表蔡公时,残忍地割去他的双耳和鼻子,又挖去了他的双眼,蔡公时大声斥道:“日本人决意要处死我等,惟此国耻,何日可雪?野兽们,中国人可杀不可辱!”毫无人性的日寇割掉蔡公时的舌头,这位民国第一外交官牺牲时年仅47岁。

同行的18名中国外交官,除一人侥幸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枪杀并焚尸灭迹。

5、衡阳南岳忠烈祠:同仇敌忾的最好见证

南岳忠烈祠建于1940-1943年,是中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忠烈祠共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坟莹里,埋葬着原国民党三十七军六十师师长董煜收集的本师在湘北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骸,共有2128名烈士埋在此墓内。

1940年第一批入祠的有张自忠、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等三十八名抗日名将。

忠烈祠的标志性建筑七七纪念塔,形如五颗直指蓝天的巨型炮弹,象征着汉族、满族、蒙族、回族、藏族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的决心。

忠烈祠大门

七七纪念塔

6、黔西南“二十四道拐”:国际抗战的大地奇观

这条公路修建于1935-1936年,在直线距离350米、垂直落差250米的60度陡坡上,以“S”型连续24道急弯构成全长4公里的盘山公路,被称为“连乌鸦也难飞越”的险关,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0多年前,这里是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之咽喉,承担了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重任,尤其是1940年6月以后,滇越铁路被日军阻断,当时唯一联系海外的战略补给“生命线”就只有滇缅公路,几乎所有的国际援华物资均经“二十四道拐”运至西南大后方和抗战前线。1940年,经过“二十四道拐”的各种车辆达7万多辆,运输物资6.1万吨。

整个抗战期间,共有45万吨战略物资经此运往国内抗日前线,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

抗战时期,24道拐公路上繁忙的战争物资运输车队

如今8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也离我们远去,但每一处抗战遗址,都是一个鲜活的历史课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更传递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时代强音。

您家乡是否有抗战遗址?您的家族中是否有抗战故事代代相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与抗战遗址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守护这段民族苦难和不屈抗争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雪原   岭南   遗址   故事   东江   纵队   庐山   红军   旧址   全国重点   司令部   抗日战争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