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戏剧学院2025年博士复试名单公布时,一个熟悉的出现,黄晓明。
这位47岁的演员,以89分的初试成绩进入艺术管理专业的复试名单,与他同期的还有凭借94.34分高调入围的“展博”金世佳。
消息一出,众人一阵调侃:“黄晓明考博?他是不是把‘霸总’人设演到学术圈了?”
更有人翻出他早年采访中“打字慢”的梗,戏称:“以这手速,十年都写不完博士论文。”
从汉武帝到博士生,黄晓明的身份一直在发生转换。
二十多年前,他是《大汉天子》里意气风发的刘彻,是《神雕侠侣》里桀骜深情的杨过,是《中国合伙人》里逆袭的成东青。
如今,他却悄悄挤进了博士候选人的行列,试图在学术圈开辟新战场。
这种跨界让人惊讶,却也符合他一贯的“拼命三郎”作风。
毕竟,这位娱乐圈著名“卷王”早在投资、餐饮、影视制作等领域多线作战,如今再加一个“博士”头衔,似乎也不足为奇。
但问题在于,演员黄晓明和博士生黄晓明,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翻看他的履历,199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与赵薇、陈坤成为同窗,此后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内地一线小生。
他的职业生涯充斥着商业大片、偶像剧和综艺,却鲜少与“学术”二字挂钩。
即便在演技争议最大的时期,网友吐槽的也是他“油腻”的表演风格,而非文化底蕴。
如今突然进军博士圈,难免让人怀疑:这是真心求学,还是另一种人设经营?
事实上,黄晓明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近年来,明星读博已成风潮,林更新、靳东、关晓彤等人纷纷跻身高等学府,但公众对此始终半信半疑。
一方面,艺术类博士(尤其是“申请考核制”)更看重实践成果,而非传统学术论文,明星凭借行业资历轻松过关的例子并不少见。
另一方面,翟天临“不知知网”的前车之鉴,让网友对明星的学术能力始终带着放大镜审视。
对于黄晓明来说,挑战或许更大。
当黄晓明的博士复试消息还未平息,有网友翻出了一张意味深长的截图。
靳东在中戏博士生课堂上的合影,这位刚上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的演员,穿着简约的衬衫,站在一群年轻学子中间微笑。
内娱中年男演员的尽头,都是博士?
这句话看似玩笑的调侃,却戳中了当下内娱的趋势,明星学历内卷已从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
这场“学历军备竞赛”的参赛名单越来越长,林更新去年以专业第二的成绩被上戏录取;央视主持人龙洋今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准博士。
更早些时候,张静初晒出美国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录取通知书;90后演员纪向宁则以439分拿下北大艺术学院考研初试第一。
当明星开始集体攻占高校,这是学术界的喜讯,还是娱乐圈的新式包装?
细看明星学历提升,一个关键区别浮出水面,艺术专业博士与传统学术博士的培养路径截然不同。
以上戏“戏剧影视表演创作”专业为例,考生需要提交三部主演作品的公演证明,或是省部级以上表演奖项。
这种“申请考核制”避开了令普通考生头秃的笔试环节,直接将行业资历转化为入学筹码。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星们突然对读博热情高涨,他们的片约和奖项,原来都是隐形的准考证。
风向的转变给这场竞赛添了把火,教育部去年明确要求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到2025年将专博招生规模大幅提升。
在表演、导演等实践性强的领域,高校需要行业标杆人物来充实案例教学,明星则需要学术头衔来提升形象,双方一拍即合。
但总有人在糊弄,五年前那场“不知知网”的风波,让公众对明星学历始终戴着有色眼镜。
如今每逢明星晒录取通知,评论区总会出现整齐的“知网警告”。
这种记忆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星越是想用学历证明自己,网友就越要扒开华丽袍子找虱子。
就像杨幂论文查重率消息出现时,有人就有提问:“如果去掉明星光环,这些成果能通过学术共同体的检验吗?”
在娱乐圈中,不同时代的明星展现出迥异策略。
70后的靳东、黄晓明选择体制内高校,带着明显的职业转型意味;85后的林更新、张静初则偏向国际院校或专业深造,更符合中生代演员的国际化路线。
而90后的纪向宁直接挑战北大艺术学院,展现新生代对学术正统性的追求。
这些选择背后,是各自职业阶段的不同焦虑,前辈要巩固行业地位,中生代需突破演技瓶颈,新人则想快速建立差异化优势。
黄晓明的热搜一旦出现,必然会牵连他的感情。
从大学时期对赵薇的公开倾慕,到与Angelababy的世纪婚礼,再到如今与叶珂的高调官宣,总结非要总结出一个“黄氏审美”:大眼睛、长头发、甜美系。
有人戏称这是“菀菀类卿”的现代版,也有人反驳说这恰恰证明他“专一”。
叶珂的遭遇堪称当代网红恋上顶流的标准样本。
她的创业履历很是丰富,深圳广电主持人转型餐饮连锁老板、高尔夫女装品牌创始人。
即便她直播澄清“不是第三者”,即便黄晓明发文维护,网友依然坚持在每一条动态下复制粘贴Baby的照片。
当男企业家迎娶年轻网红时,舆论往往一笑置之;而当男明星做出同样选择,就要承受“品味滑坡”的嘲讽。
对黄晓明而言,新恋情带来的形象损耗可能远超过演技争议。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场情感舆论战中,三位当事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
Baby离婚后专注搞事业,用《漫影寻踪》等作品淡化婚姻痕迹;叶珂高调晒恩爱却引发反噬,不得不关闭评论区;而处在风暴眼的黄晓明,则试图用考博新闻转移焦点。
三种策略,三种人设,最终在舆论场形成了对冲。
当我们忙着比较两任“黄太太”的颜值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位47岁的男演员正在同时经历情感重组和学术转型的双重人生转折。
当黄晓明在考博报名表上签下名字时,他或许没想到这张表格会成为娱乐圈现象级议题的导火索。
这位手握金鸡百花双料影帝的演员,早已不需要用学历来证明什么,但他的选择却意外撕开了娱乐圈光鲜表象下的一道裂缝。
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行业里,知识正在成为新的硬通货。
当黄晓明们走进博士课堂时,他们实际上站在了行业转型的十字路口。
随着观众审美提升和政策导向变化,娱乐圈的生存法则正在从“流量游戏”向“专业竞赛”转变。
那张博士文凭最终能发挥多大价值,不取决于热搜持续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它是否真能转化为专业能力的提升。
时间会证明这些博士头衔是镀金的包装纸,还是淬火后的真金。
资料来源: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