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房间里,68岁的李大爷还在暖洋洋的被窝里。最近全家人都在关心他睡懒觉的习惯,邻居张婶甚至悄悄劝他:“都说早睡早起身体棒,您怎么越活越懒啦?”
可李大爷乐呵呵地反问:“我每天才多睡一小时,可精神反倒越来越好!”到底,早上适当多睡一会儿,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还是被冠以“懒惰”的标签?
为什么他反而比那些每天五六点就起来锻炼的朋友更有活力?“懒觉”到底藏着哪些被忽视的健康秘密?
其实,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都在悄悄为“睡懒觉”正名。适度的早晨懒觉,不只是为了舒服一会儿,更是身体给出的“自我修复”信号。
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合理延长清晨的休息时间,对健康的益处远超想象。而且,这三点好处,很可能正是你和家人体验到但没在意的变化,尤其是大家最关心的心脏和免疫系统,甚至连血管都能悄悄受益。
想了解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揭开“睡懒觉”的健康真相,有些细节,别说你没想过!
在传统观念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老年人更应遵循早睡早起的老规矩。但现代医学发现,老年人因为生理变化,实际所需的优质睡眠时间并不比年轻人少。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65岁及以上人群,每晚应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许多老年人夜间易醒,早晨多睡一会儿实际上是在“补齐”深度修复时段。
此外,《柳叶刀·健康长寿》子刊2022年最新大型队列研究显示,每天比平时多睡1小时的老人,2年内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降低约21.5%。
早晨这段“加时赛”正是大脑和身体完成夜间修复、清除代谢废物的关键期,不仅能保护认知、延缓衰老,还能让免疫系统恢复活力。
如果人为强迫早起,反而容易打乱生物钟,引发激素分泌紊乱,影响大脑记忆与反应速度。
很多老人都说:“我多睡一会儿,脑子反倒比以前清楚!”其实,这远不止是心理安慰,而是身体真实反馈出的变化。相关国内外权威论文和机构一致指出,老年人适度多睡1小时,可以收获三方面的意外惊喜.
大脑功能更佳,记忆力与认知力维持更好
良好的清晨深度睡眠,是大脑清除代谢垃圾、修复神经细胞的黄金窗口。《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的一项覆盖2300名65岁以上老人的研究显示,连续一年内夜间+清晨总睡眠时长达7-8小时的人,认知能力下降风险比睡眠不足者低约29.7%,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脑部疾病风险均有明显降低。
尤其对于有夜尿、易醒、睡眠片段化的老人来说,早上延长60分钟睡眠,有助于弥补机体的“损失”,保持头脑清醒、反应灵敏。
心血管健康受益,降低“清晨高风险期”发病率
很多人不知道,早晨6-10点正是中风、心梗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魔鬼时段”。清晨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波动剧烈,突然下床或强行运动,血管极易遭受冲击。
医生形象地比喻:“清晨醒来别像启动汽车一样‘轰油门’,给心脏和血管一个逐步苏醒的机会,健康就多了一重保障。”
多睡一会儿,让血压、心率平稳过渡,能有效减少“猝死、晕厥”等意外。
免疫力增强,抵抗感染和慢性病“底气”更足
以往不少人误以为“多睡觉会变懒、变弱”,其实不然。美国NIH实验室曾监测,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的老人,半年感冒/感染的发生率比每天5-6小时组低约36.5%。
长期睡眠不足会使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影响抗感染和抗肿瘤能力。适度睡懒觉,相当于给身体“充电”,让免疫系统“满格”对抗外界病毒、细菌等威胁。
尤其是冬春换季、流感高发时,多睡的这一小时,比吃任何保健品都更顶用。
当然了,健康的懒觉有讲究,并不是“想睡多久就睡多久”。
权威医生提出了几点实用建议:
晚上22:00-23:00之前上床,确保夜间和清晨合计7-8小时睡眠;早晨醒来,感觉身体自然苏醒后再起床,避免闹钟突击叫醒;卧室尽量安静、光线柔和,有助于早晨持续进入深度修复期;避免下午和傍晚超过半小时的补觉,防止入夜后难以入睡;如频繁出现睡不醒、白天头晕乏力等异常,需及时排查睡眠呼吸暂停、抑郁情绪或甲减等问题。
医学共识提示,“睡够、睡对”才是真正的健康保障,而不是迷信“必须早起”。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健康时报·老年睡眠健康管理专家共识》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老年人睡眠手册》
《柳叶刀·健康长寿》2022专题:《睡眠时长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2022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年度报告》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